优秀资料 欢迎下载!一、单项挑选题高一地理上学期其次单元复习试题1. 以下现象中,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作用无关的是: A、多云的夜晚通常比晴朗的夜晚暖和些 B、日出前天已亮,日落后天不黑 C、夏季白天多云时,气温不会太高 D、平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2. 下图中昼夜温差最小的是陆地 陆地A B海洋 海洋C D3. 秋季,晴朗的夜晚,农夫点燃田地里的秸秆,烟雾充满,据说能防霜冻,缘由是烟雾:A、能削减大气逆辐 B、能增加大气逆辐射 C、能使地面辐射减弱 D、能增加地面辐射4. 图一中四幅热力环流图与图二所示气压分布状态图相符的是:图二图一5. 某城市是我国重要的钢铁、化学工业基地,该城市的布局如下图;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判定,以下说法正确选项:A、该城市居民发觉大气污染现象白天较严峻 B、一年中晴天的日子比过去多 C、该城市居民发觉大气污染现象晚上较严峻 D、大气污染情形白天、晚上差不多6. 下面四幅图表示的热力环流中,错误选项:7. 山谷风、海陆风、季风形成的共同缘由是:A、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B、海陆热力差异 C、下垫面性质不同 D、高低空气压差异8. 下图为北半球近地面等压线分布和风向示意图,风向正确选项:C DA B9. 具有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称为:1004100610081010A、热力环流 B、大气环流 C、台风 D、季风10. 某气压带的南面盛行西北风,北面盛行东南风,该气压带是:A、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 B、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C、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D、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11. 关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规律,表达正确选项 A、夏季向北移,冬季向南移 B、北半球夏季南移冬季北移C、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D、风带位置季节移动,必定导致风向的季节变化12. 以下表达正确选项 A、盛行西风与信风在南北纬 60 度邻近相遇B、赤道地区上空,水平气压梯度力指向低纬地区C、南北纬 30 度邻近上空,空气受热上升 D、东北信风与东南信风在赤道邻近辐合上升① ②甲 60o 乙优秀资料 欢迎下载!13. 读北半球中高纬度环流示意图,以下说法正确选项:A、甲点位于 30oN邻近 B、乙点位于 30oN邻近C、①是冷性气流D、②盛行西南风14. 当我国各地白昼时间最短时,以下四幅图所示气压带、风带分布正确选项:60o30o 0o15o 风带30o60o30o0o 气压带15oA B C D15. 南半球的气压带基本呈带状分布,而北半球的气压带就断裂成块状,主要缘由是: A、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不断变化 B、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C、海陆分布状况不同 D、地势起伏状况不同读“某月某条经线上部分气压带、风带和气流相互关系示意图”,完成 22~ 23 题:16. 图中②气压带或风带的气流运动方向及性质分别为: A、下沉,干燥 B、上升,潮湿 C、由高纬流向低纬,干燥 D、由低纬流向低纬,潮湿17. 图示月份,以下河流中最有可能处于枯水期的是: A、巴拉那河 B、刚果河 C、湄公河 D、莱茵河18. 右图所示为某月 30oN邻近海平面气压分布状况,读图判定以下表达正确选项:副极地带 低① ② 气 ③压赤道 30oS 60oS 南极180 o①A、该图为 1 月气压分布图 B、该图为 7 月气压分布图 C、①影响我国时,其所影响的地区阴雨连绵 D、②影响我国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冰冷干燥读 1 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图,回答;90o高压中心N90o②0o低压中心19. A、B两地的气压性质是:A、A是高压, B是低压 B、A是低压, B是高压C、 A、 B都是高压D、A、B都是低压20. 图中亚洲东部C点的风向是:A、东南风 B、西北 风C、东北风 D、西南风21. 以下四幅风带图中,对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有重要影响的是:22. 亚洲季风环流中,由于气压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而形成的季风是:A、东南季风 B、西南季风 C、东北季风 D、西北季风23. 我国南极中山站的红旗常年是:A、向东飘扬 B、向西飘扬 C、向北飘扬 D、向南飘扬24. 由“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差异”两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气候类型是: A、温带季风气候 B、热带草原气候 C、地中海气候 D、热带季风气候25. 以下有关锋面天气的说法中,正确选项:A、暖锋比冷锋的移动速度快, 导致的天气变化较猛烈B、暖锋过境后,气温顺气压都下降C、冷锋过境后,气温顺气压都下降 D、冷锋过境时,通常显现大雨或暴雨天气26. 下面四幅锋面图中,A、B、C、D、四地纬度大致相同, (如不考虑地势和海陆位置的影响),此时图示气温最低,气压最高的地点是:优秀资料 欢迎下载!27. 冷锋和暖锋的共同点是:A、冷空气在锋面以上B、锋面均向暖空气一侧移动 C、过境后天气转晴 D、过境时肯定有降水28. 以下表示冷锋天气的示意图是:读以下天气系统示意图,判定 29~ 31 题;29. 从该天气系统所处半球和气压分布看,它于:A、北半球,高气压 B、北半球,低气压C、南半球,高气压 D、南半球,低气压30. 如该天气系统掌握我国大部分地区,我国的天气为:A、伏旱天气 B、梅雨天气C、显现台风 D、冰冷天气31. 当该天气系统位于上海正东方向海面时,上海市吹:A、东北风 B、西北风 C、东南风 D、西南风32. 有关气象灾难的表达,正确选项: A、东北太平洋是全球台风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的海疆 B、短时间的暴雨,不会造成严峻的洪涝灾难 C、冬季的寒潮对农作物的危害最大 D、干旱是造成我国农田受害面积最大的一种气象灾难33. 秋季,我国北方地区秋高气爽,主要是此时这些地区:A、受气旋的掌握 B、受反气旋的掌握 C、受台风的影响 D、锋面经过34. 右图为某气象站 1 月上旬依据观看作出的气象资料, 就影响该地的天气系统是: A、冷锋 B、暖锋C、气旋 D、反气旋以下是北半球某地区近地面天气模式示意图,读图回答35. m地的风向是: A、西南风 B、西北风C、东南风 D、东北风36. 此时m、n两地的一般天气状况是: NA、m、n两地都晴朗 B、m、n两地都有雨 m nC、m地有雨,n地晴朗 D、m地晴朗,n地有雨37. 正确反映该天气系统过境期间n地温度变化过程的是:气温 气温时间 时间气温 气温时间 时间38. 右图是“不同天气系统气压变化示意”图,气压: 百帕 气压: 百帕四条曲线中表示暖锋过境的是:A、① B、②C、③ D、④39. 以下天气现象,不是由准静止锋造成的是:10101000①②1 3 5 日③④1 3 5 日A、南岭以南地区“清明季节雨纷纷” B、江淮地区“黄梅季节家家雨”C、贵阳地区冬半年“天无三日晴” D、华北地区“一场秋雨一场寒”40. 以下地理现象及成因的对应关系正确选项:A、北方夏季暴雨→暖锋 B、我国冬季的寒潮→地势高C、回来线邻近少雨→副热带高压 D、秋高气爽→气旋41. 全球变暖引起的后果是:A、高纬度地区比原先降水变少B、海平面下降 C、中高纬地区粮食产量下降 D、北温带耕作区向高纬延长优秀资料 欢迎下载!读某地气温、降水资料,回答 42~ 43 问题:月 份123456789101112气温(℃)24.724.421.216.511.78.26.97.910.613.717.921.5降水( mm)18256579801071321227772614442. 该地的气候类型是:A、温带季风气候B、亚热带季风气候 C、地中海气候 D、热带草原气候43. 该地可能是:A . 北京 B、悉C、罗马 D、开普敦读全球气温变化曲线图,回答 44~ 45 题;44. 图中全球平均气温的变化与二氧化碳的变化大体上出现出了怎样的关系:A、正比例 B、反比例 C、正相关 D、负相关45.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二氧化碳的浓度大体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导致二氧化碳增加的最主要缘由是:A、全球进展中国家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幅度增加造成的 B、美国拒绝在《京都议定书》上签字C、石油价格的上扬,导致各国大量使用燃烧值低的煤炭所致 D、森林的大量破坏和高耗能工业的飞速进展46. 以下四幅图,表示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是:47.南亚西南季风的形成缘由是A.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B.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C.地势的影响 D.海水运动的影响48. 二氧化碳被称为温室气候,是由于:A、吸取太阳短波辐射, 使大气增温 B、破坏臭氧, 使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 C、猛烈吸取地面放出的红外线长波辐射 D、通过光化学反应向大气中释放热能49. 削减二氧化碳等气体的主要措施有:①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率,采纳新能源②禁止使用化石燃料 ③禁止滥伐森林,坚持采伐与抚育更新相结合 ④加强国际合作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50. 以下为等温线示意图,正确反映北半球大陆上 7 月份气温分布特点的是:二、综合题51.读北半球某地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回答:(1) 如相邻两条等压线相差2hpa, 就图中甲、 乙两处的等压线值分别为,甲 pha,乙是 hpa(2)在右图中画出高压脊(用——表示) ,低压 槽(用表示)各一条;(3)A和B两处风力大的是 ,缘由是 ;(4)在图中A、B、C、D所标风向正确选项 ;优秀资料 欢迎下载!其次单元复习测试题一、挑选题1-5 ADBBA 6-10 CCDBA 7-15 CDACC 16-20 ACBAB21-25 ABBDD 26-30 DBCAD 31-35 CDBAA 36-40 DBDDC41-45 DCDCD 46-50 DACDA二、综合题51 .(1) 1006 1010 (2)图略(3)A A处等压线比日处密 (4)A(5)低压中心 低压中心常显现阴雨天气 白天太阳辐射被云层反射而减弱,气温不会太高,晚上云层的逆辐射强,起着对地面保温 作用,气温不会太低;∴昼夜温差小52.(1)春或秋 赤道(2)A极地高气压带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