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版)山大附中高三语文9月月考试题

上传人:火****天 文档编号:200382349 上传时间:2021-10-0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理版)山大附中高三语文9月月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整理版)山大附中高三语文9月月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整理版)山大附中高三语文9月月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整理版)山大附中高三语文9月月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整理版)山大附中高三语文9月月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整理版)山大附中高三语文9月月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版)山大附中高三语文9月月考试题(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大附中高三语文9月月考试题考试时间:130分钟 总分值:150分 一、 现代文阅读9分,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诗和其他艺术都是情感的流露。情感是心理中极原始的一种要素。人在理智兴旺之前先已有情感;在理智既兴旺之后,情感仍然是理智的驱遣者。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冲动,其中有许多人所共同的成分,也有某个人所特有的成分。这就是说,情感一方面有群性,一方面也有个性,群性是得诸遗传的,是永恒的,不易变化的;个性是成于环境的,是随环境而变化的。环境随人随时而异,所以人类的情感时时在变化;遗传的倾向为多数人所共同,所以情感在变化之中有不变化者存在。艺术是情感的返照,它也有群性和个性的分别,它在

2、变化之中也有不变化者存在。比方单拿诗来说,四言、五言、七言、古、律、绝、词的交替是变化,而格律那么为变化中的不变化者。变化就是创造,不变化就是因袭。把不变化者归纳成为原那么,就是自然律。这种自然律可以用为标准律,因为它本来是人类共同的情感需要。但是只有群性而无个性,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也就不能产生艺术。末流忘记这个道理,所以往往把格律变成死板的形式。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这是事实,但是这绝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格律不能束缚天才,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如果真是诗人,格律会受他奴使;如果不是诗人,有格律他的诗固然腐滥,无格律它也还是腐滥。古今

3、大艺术家大半都从格律入手。艺术须寓整齐于变化。一味齐整,如钟摆摇动声,固然单调;一味变化,如市场嘈杂声,也还是单调。由整齐到变化易,由变化到整齐难。从整齐入手,创造的本能和特别情境的需要会使作者在整齐之中求变化以防止单调。从变化入手,那么变化之上不能再有变化,本来是求新奇而结果却仍还于单调。古今大艺术家大半后来都做到脱化格律的境界。他们都从束缚中挣扎得自由,从整齐中酝酿出变化。格律是死方法,全赖人能活用。善用格律者好比打网球,打到娴熟时虽无心于球规而自合于球规。在不识球规者看,球手好似纵横如意,略无牵就标准的痕迹;在识球规者看,他却处处循规蹈矩。姜白石说得好:“文以文而工,不以文而妙。工在格律

4、而妙那么在神髓风骨。 孔夫子自道修养经验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道德家的极境,也是艺术家的极境。“从心所欲,不逾矩,艺术的创造活动尽于这七个字了。“从心所欲者往往“逾矩,“不逾矩者又往往不能“从心所欲。但凡艺术家都要能打破这个矛盾。孔夫子到快要死的时候才做到这种境界,可见循格律而能脱化格律,大非易事。摘自朱光潜谈美书简1以下关于“格律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为哪项A格律是诗歌中的不变化者,表达的是整齐、标准和人类共同的情感需要。但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格律就会变成死板的形式。B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但这并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而是人不能活用它造成的,因此

5、,我们不能因噎废食。C格律不能束缚天才,天才之作往往工在格律而妙在神髓风骨。格律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即使他遵循了格律,诗歌也仍然腐滥。D古今大艺术家的创造活动都从格律入手,但后来都到达了脱化格律的境界;是创造的本能和特别情境的需要使他们在整齐之中求变化,防止了单调。 内容来自2以下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为哪项A情感是心理中极原始的一种要素,它先于理智而产生,但在理智兴旺之后,它又会受到理智的驱遣。B艺术是情感的流露,它也有群性和个性之别,讲究寓整齐于变化,但由整齐到变化易,由变化到整齐难。C诗歌从四言、五言到七言,从古、律、绝到词,表达的是形式的变化,但它们在音节上都讲究格律,

6、表达的又是诗歌的共同特点。D“从心所欲和“不逾矩是一对矛盾,艺术家要打破这个矛盾,做到循格律而能脱化格律,这是非常不容易的。3以下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为哪项 A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冲动,它一方面有群性,另一方面也有个性。群性由遗传得来,不易变化;个性那么成于环境,会随着环境而变化。B作者认为善用格律者好比打网球,旨在说明将格律用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时,就可以到达自由的创作境界。C作者认为一味变化也还是单调,所以他不主张从变化入手,认为变化之上不能再有变化,本来是求新奇而结果却仍还于单调。D“从心所欲,不逾矩是道德家和艺术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这也说明道德与艺术常常是相关联的,道德境界高的

7、人往往也能在艺术上到达较高的境界。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成47题。于仲文,字次武,髫龀就学,耽阅不倦。及长,倜傥有大志,气调英拔。起家为赵王属,寻迁安固太守。高祖为丞相,尉迥作乱,遣将檀让收河南之地。复使人诱致仲文,仲文拒之。迥怒其不同己,遣仪同宇文威攻之。仲文迎击,大破威众,斩首五百余级。以功授开府。迥又遣其将宇文胄渡石济,宇文威、邹绍自白马,二道俱进,复攻仲文。仲文自度不能支,弃妻子,将六十余骑,开城西门,溃围而遁。为贼所追,且战且行,所从骑战死者十七八。仲文仅而获免,达于京师。迥于是屠其三子一女。高祖见之,引入卧内,为之下泣。进位大将军,领

8、河南道行军总管。给以鼓吹,驰传诣洛阳发兵,以讨檀让。仲文军次蓼堤,去梁郡七里,让拥众数万,仲文以羸师挑战。让悉众来拒,仲文伪北,让军颇骄。于是遣精兵左右翼击之,大败让军。檀让以余众屯城武,别将高士儒以万人屯永昌。仲文诈移书州县曰:“大将军至,可多积粟。让谓仲文未能卒至,方槌牛享士。仲文知其怠,选精骑袭之,一日便至,遂拔城武。迥将席毗罗,众十万,屯于沛县,将攻徐州。其妻子在金乡。仲文遣人诈为毗罗使者,谓金乡城主徐善净曰:“檀让明日午时到金乡,将宣蜀公令,赏赐将士。金乡人谓为信然,皆喜。仲文简精兵,伪建迥旗帜,倍道而进。善净望见仲文军且至,以为檀让,乃出迎谒。仲文执之,遂取金乡。毗罗恃众来薄官军,

9、仲文背城结阵,去军数里,设伏于麻田中。两阵才合,伏兵发,俱曳柴鼓噪,尘埃张天。毗罗军大溃,仲文乘之,贼皆投洙水而死,为之不流。获檀让,槛送京师,河南悉平。毗罗匿荥阳人家,执斩之,传首阙下。勒石纪功,树于泗上。史臣曰:仲文博涉书记,以英略自诩,尉迥之乱,遂立功名。4对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项3分A髫龀就学,耽阅不倦 耽:沉迷B仲文军次蓼堤,去梁郡七里次:驻扎C让谓仲文未能卒至 卒:突然D毗罗恃众来薄官军 薄:轻视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说明于仲文“英略的一组是3分仲文迎击,大破威众,斩首五百余级。仲文仅而获免,达于京师。让拥众数万,仲文以羸师挑战。 仲文诈移书州县曰:“大将军至,

10、可多积粟。仲文简精兵,伪建迥旗帜,倍道而进。仲文乘之,贼皆投洙水而死,为之不流。ABCD6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为哪项3分A于仲文年轻时就胸怀大志,气度超凡。尉迥发动叛乱,并派人联合于仲文,但于仲文不为所动,予以拒绝。尉迥对此极为愤怒,派遣宇文威攻打。B于仲文受到贼兵两路合击,被迫率领六十多个骑兵突围而逃,而贼兵穷追不舍,十七八个骑兵为狙击贼兵而战死,最终只有于仲文一人死里逃生,到达京师。C孙子计云:“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于仲文可谓深谙其道,在城武一役中,他在贼兵将士一片松散之时,挑选精锐,火速出击,一举攻占了城武。D在评定尉迥之乱中,于仲文运筹帷幄,历经数战,最终生擒檀

11、让,斩杀席毗罗。有鉴于此,朝廷为他刻石纪功,石碑立在泗水之滨。从此,于仲文功成名就。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让悉众来拒,仲文伪北,让军颇骄。5分答:2毗罗军大溃,仲文乘之,贼皆投洙水而死,为之不流。5分答:二古代诗歌鉴赏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青玉案 曹组碧山锦树明秋霁。路转陡,疑无地。忽有人家临曲水,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凄凉只恐乡心起。凤楼远、回头谩凝睇。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 注谩:徒然、空自。8上片后四句写景,包含了词人哪些丰富而微妙的情感变化?试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说明。5分9简要分析“凄凉只恐乡心起一

12、句在整首词中的作用。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以下名篇名句中的空缺局部。6分1寄蜉蝣于天地, 。 ,羡长江之无穷。赤壁赋2野芳发而幽香, ,风霜高洁, ,山间之四时也。醉翁亭记3 ,忍尤而攘诟; ,固前圣之所厚。离骚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百年前的李鸿章 王树增1852年,29岁的李鸿章在翰林院的大考中名列第二。太平军起义后,李鸿章毫不犹豫地离开了京城,回安徽组织地方武装与太平军作战。 当太平军直逼上海时,无人愿意置身事中,因为此举等于要孤军深入到拥有百万之众的太平军前方。但李鸿章愿意去。这一去便让上海人目瞪口呆,这一去便让他组建的淮军名声鹊起,李鸿章也

13、因此被封为一等肃毅伯爵,戴双眼花翎。淮军需要武器,1863年李鸿章买下洋人的机器设备,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近代军工企业上海洋枪三局。李鸿章算过一笔帐:一发英国的普通炮弹在市场上卖到30两银子,一万发铜帽子弹要卖到19两银子。他说,大清国凭什么要把白花花的银子给了洋人?李鸿章曾对美国人说,只有将货币、劳动力和土地有机地结合起来,才会产生财富。清政府必须邀请欧关资本进入大清国,以建立现代的工业企业,帮助大清国开发利用本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但这些企业的自主权应掌握在清政府手中。大清国欢送欧美来华投资,提供资金和技工。但是,对于铁路、电讯等事务,要由大清国自己控制。他说:“我们必须保护国家主权。在中国还处在

14、男人梳长辫、女人裹小脚的时代,李鸿章的这番话可谓石破天惊。李鸿章为大清国国计民生的近代化所奠基的所有事业,令他身后的国人一直在受益。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之战是李鸿章一生遇到的最大的挫折,他的命运也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海军费绌,设备多不完,惟鸿章知之深。朝野皆不习外事,谓日本国小缺乏平,故全国主战,独鸿章深知其强盛,逆料中国海陆军皆不可恃,故宁忍之诟言和。朝臣争劾鸿章误国,枢臣日责鸿章,乃不得已而备战。1895年,在甲午战争中战败的清廷令李鸿章前去日本议和。李鸿章知道如果采取强硬的立场,只能导致中日战争继续扩大。以大清国实际的军力状况而言,结果只能是中国的东北被全面占领。可如果容许日本人的条件大清国主权和财产的损失也是巨大的,李鸿章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当带着马关条约回国时,李鸿章却成了举国的“公敌。 1901年1月15日,李鸿章在慈禧太后的授意与逼迫下在丧权辱国的议和大纲辛丑条约上签字。国人即刻指责道:“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一个巨大的帝国屡战屡败,却每一次都要讨伐李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