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制-详解

上传人:I*** 文档编号:198163617 上传时间:2021-09-2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53.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制-详解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学年制-详解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学年制-详解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学年制-详解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学年制-详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制-详解(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学年制-详解 学年制(Scholastic Year System)目录 1 什么是学年制1 2 学年制的优缺点2 3 学年制的产生及其在我国的发展3 4 对学年制的全面认识3 5 参考文献什么是学年制1学年制是指不考虑学分,由学校按系科、专业制定教学计划,规定学生的修业年限、应修课程,检查学生在规定的年限内是否完成了规定的课程,并将是否通过相应的课程考试和毕业考试作为能否准予毕业、授予学位评判标准。学年学分制是学分制和学年制的一种调和,当学生毕业取得的最低学分及其中的必修课学分数、选修课学分数以及满足毕业的其他要求之后,即可毕业、拿学位。当然,为了保持正常学习负担,学年学分制在一般情况下每

2、个学期为学生限定了修习学分的上下限,大多数学生为取得毕业达到的学分,需要一定的年限。学年制的优缺点2学年制的优点在于:第一,对学生实行统一的要求,使所有学生保持一致的学习进度,进而保持比较低的淘汰率;第二,能保证学生达到国家或学校规定的最基本的要求;第三,有利于管理,国家对人才可以实行计划培养、整齐管理和统一分配。学年制也存在严重的不足,主要是不利于新兴学科较快进入高校教学,不利于学生因材施教,不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因此,不少高校引入学分制来弥补学年制的不足,从而形成“学年学分制”,即既规定修业年限又实行学分制。学年制的产生及其在我国的发展3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理论的奠基人是捷克的著名教育理论

3、家、实践家夸美纽斯(Johann Amos Comenius),并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纵观人类教育发展史,大约在公元前300年,以孔子创立私塾和苏格拉底(Socrates)讲学为标志,开创了平民受教育的先河,最初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早在公元1世纪上半叶,古罗马就曾实行过分班教学,教育学家昆体良(Marcus Fabius Quntinlianus)不但称赞并论证了这种教学形式的优越性,而且尝试实行了分班教学这一教学模式。然而在西欧中世纪的大变动中,分班教学的做法被废弃了。16世纪末期是欧洲封建社会开始解体,资本主义正在形成的时代。1640年至1688年的英国资产

4、阶级革命标志着资本主义制度在全世界取代封建制度的开始。机器逐步代替了手工,生产力大大向前发展,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从而引起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发生深刻变化。一些进步的资产阶级思想家开始从政治、哲学和文化教育等方面探索改造社会的良方,一批反对封建神权和特权的资产阶级教育家在“天赋人权论”政治思想的指导下,开始设计革新教育的新途径,他们认为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知识是完全可能的。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之后,开始废除封建专制制度,取消封建贵族的教育特权,国家在法律上承认教育权利人人平等,并开始干预教育。受教育的范围大大扩展,“一切男女青年都应该进学校”,“不仅有钱有势的人的子女应该迸学校,而且一

5、切城镇乡村的男女儿童,不分贫富贵贱,同样都应该进学校”。教学内容也发生了变化,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要求学校扩充教学内容,开设自然科学技术知识、职业训练和艺术等学习科目,以培养适合资产阶级需要的、有相当文化程度的、能够正确使用机器以便为资本家创造更多利润的雇佣工人。当时主要的教学形式是个别教学,这种教学形式费时费力,不经济,不仅效率低,而且不利于集体协作精神与组织纪律性的培养。这种手工业方式的个别教学法已不能适应17世纪近代教育的历史潮流,西欧的一些先进学校开始了班级授课的尝试,使教学组织形式开始从个别化向集中化转变。夸美纽斯总结和吸收了个别进步学校实行的集中教学的经验

6、,从理论到实践都进行了新的探讨和研究,并在理论上给予了首次系统论证。而现代造纸术、印刷术在社会的广泛应用,又为学校提供了物美价廉的教科书、参考书,为班级授课制创造了物质条件,这样学年制就建立起来了。在我国,由于资本主义发展较晚,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以及资本主义的传入才被引入。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开办京师同文馆,这是一种有别于封建官学、私学以及书院的由洋务派创办的洋务学堂,京师同文馆学制八年,对全国同类学堂起到了示范作用,我国第一次采用了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这种组织形式。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宣布废除科举制度,兴办采用班级授课制的学校,学年制成为我国学校普遍采用的

7、教学组织形式。1919年,蔡元培在北京大学进行教学改革,改年级制为选科制。1922年,当时的教育部颁布“新学制”,正式确定实行选科制和学分制。这样“五四”时期以后,我国近代高校引进并发展了学分制,并且成为近代高校主要的教学管理制度。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我国学习前苏联的办学经验,改革旧的学分制为学年制。在很长时间里,学年制成为高等学校唯一的教学管理模式,并对学校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影响深远。到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又有某些高校试行学分制,现又有部分高校正式实行学分制,但章行学年制的高橙仍然占名数。对学年制的全面认识3学年制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产物,是计划经济体制下教育思想和教育体制的反映,也

8、必然服务并适应计划经济体制,与计划经济共存亡。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学年制已从整体上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对于学年制我们应该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一方面看到学年制已不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将被学分制取代;另一方面我们应当承认学年制曾经做出的积极贡献,并相信它还将继续存在一段时间,甚至可能长期存在下去。1学年制难以满足现代社会的要求教育是国家的一个基本职能,具有政治、经济、文化多种功能。教育要实现自己的多元化功能,必须在教育体制上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相统一相适应。也就是说教育体制与国家体制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从属关系,教育体制必须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相适应。党的第十

9、四次代表大会的召开,确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从此中国进入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如今,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已基本构成。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为经济建设主战场服务。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与计划经济体制相应的学年制已找不到生存的空间,将逐渐被学分制取代。具体地说,在学年制的管理体制下,教师被动地按学校的计划授课,学生被动地按学校的计划听课,这种高强度的计划性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各种各样的复合型人才和有竞争意识的人才,因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变过去统一的教学模式。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他们的自我意识、竞争意识增强了

10、,自主选课、发展个性的要求增强了,因而对不感兴趣的课程、对就业帮助不大的课程就不愿学;对有兴趣的、将来便于择业的、社会上热门的专业、课程,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并要求有学习的选择权。所以,那种统一式的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越来越不受欢迎,甚至受到学生抵制。2学年制的贡献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班级授课制形成以后,广大劳动人民的子女受教育变成了可能;拓宽知识内容,特别是系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变成了可能。班级授课制的产生和形成在满足大机器生产发展需要,把科学引入课堂和推行普及教育运动,更新人的素质,培养集体协作精神和组织纪律性上,做出了历史上其他教学组织管理形式都不曾有过的重大贡献。在我国建国初,中央政

11、府根据中国的历史传统和国情,借鉴原苏联经济发展成功的经验,选择了中央统一管理国民经济的计划经济模式,与之相适应,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等教育,也严格纳入了国家经济发展的计划体系之中。为了使高等教育更好地为巩固和发展新生政权服务,1952年秋,中央教育部开始了大规模的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和专业调整。随着院系调整的完成,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高等教育体制确立,高等学校“停止实行学分制,普遍实行学时制”。从学分制废止以后直到1978年,我国高校实施的是单一的学年制制度。客观地说,为适应计划经济体制而形成的高度集中型高等教育体制和学年制教学管理制度,在建国初期国民经济恢复、改造和发展过程中,起了积极作用。建国初

12、期,我国工业正处于大发展时期;兴建大批工程项目,建立国家的工业体系,但绝大多数工厂缺乏成熟的、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技术人才短缺成为当时经济建设中的一个突出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及时进行院系调整,把专业分得细一些,学生学得专一些,按照国民经济具体部门和国民经济建设的具体要求培养专业对口的工程师,确实适应了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对我国工业建设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这与当时国家建设对专门人才的需要是相适应的,对新中国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才刚刚建立,还远不够健全,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在高等教育领域,由于计划经济的惯性作用,学校还或多或少地受到国家计划的约束,不能成为人

13、才市场的主体,还缺少一定的办学自主权,学年制仍然是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办学的主导形式。尽管学年制是计划经济体制下教育思想和教育体制的反映,与计划经济相适应,但这只是从整体上而吉。在实践中,市场经济体制下也可以有学年制存在,即使在市场经济体制相对完善、实行学分制较为普遍的美国,也有一些大学不搞学分制。美国的普林斯顿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都实行学年制,多年来一直是美国的名牌大学;哈佛大学的学分制三兴三废,其教育质量、学术声誉并未因此而下降。可以说实行何种学生修业制度并非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决定因素,是否实行学分制与我们的国情及高校性质有很大关系。所以学分制在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中将继续存在。参考文献1. 郭晓云主编.普通高等学校新增本科专业申报审批与考核评估及规范化建设工作手册 第四卷.中国教育出版社,2005.4.2. 虞国庆,漆权主编. 高等教育学. 南昌市:江西高校出版社, 2008.3. 3.0 3.1 蔡先金,宋尚桂等编著.大学学分制的理论与实践.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