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4篇)

上传人:凯和****啦 文档编号:196475378 上传时间:2021-09-1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4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4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4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4篇)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4篇)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4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4篇)(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4篇) 读完某一作品后,信任大家的视野肯定开拓了不少,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究竟应当怎么写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精选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1 前一段时间,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在这本书中苏霍姆林斯基所写的训练实践字里行间流露出他的爱,这包括他对训练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训练,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他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训练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 是啊!师爱是人类简单情感中的高尚的结晶。它既有人类关怀幼小、爱惜稚弱、促进新一代的进展的自然朴

2、实之情,更有对国家、民族的美妙将来向往和负责的精神。而父母对孩子的爱,有着本能之爱的情感成份。这种爱往往较多地渗透着长辈对下一代的爱护、支配的心情颜色,甚至掺杂无原则的迁就和溺爱。师爱则具有完全不同于父母之爱的特征。老师对同学的爱,包含了对同学中每一成员的关怀、敬重、理解和期盼。喜爱同学是老师的天职,是老师高尚道德情操的体现。师生关系的和谐性,直接关系到训练过程的进展和成效。 生活中什么最重要?他回答说是爱孩子。的确,作为一个训练工的最基本条件就是爱孩子。正如他书中所说:“我想给孩子们带来欢乐,而孩子们的欢乐,对于我是最大的幸福。”只有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把孩子放到心灵的深处,和孩子们一起共同活

3、动,在活动中与孩子们进行活跃的、自然的、不间断的交往,要成为孩子的知心的伴侣。 爱孩子就是要接触孩子。书中有这样一句话“老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育者,而且要成为同学的伴侣,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快和忧愁,要遗忘自己是个老师”从这句话我不由得想到我毕业实习时发生的一些事:那次实习我觉得孩子们好象和我相处的很好,但他们并不是与我特殊的亲近,这让我觉得有点难受。在其次天与该班的老师交谈后我们才知道问题的所在。缘由是我在刚开头的时候只是拿着纸和笔站在旁边记着一些东西而忽视了与孩子们的沟通,没有主动的参加到孩子中去,没有主动与孩子们一起玩,一起乐。老师给我们的建议就是要放下身份,怀着童心主动去找孩子

4、们,主动与他们沟通,与他们“打成一片”。随后的一些天中,我时刻记着自己是作为孩子知心伴侣的身份去与他们一起学习,一起做嬉戏。最终我们都成为了好伴侣,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虽然只是很短的时间,但我对孩子付出了真心付出了爱,我也得到了孩子们对我的爱。深化孩子中间去,爱全部的孩子成为他们的伴侣,与他们一起共享欢乐与忧愁是我们做老师最应当做到的。 当一个同学受到老师的热忱关怀和爱惜,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就会逐步学会用友好、合作的态度处理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获得爱的力量。这正是培育同学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的基础。师爱的本质,是老师对同学的主动赐予,是奉献,它表现为老师对同学的关怀、敬重、负责和理

5、解,而这些品质正是我们训练同学所盼望塑造的健康人格的基本内容。训练实践证明,师爱是老师美妙心灵的一种表露,是优秀品质的一种表现,这是同学最现实的审美的感受,使他们亲切地感受到老师心灵的美妙,获得真、善、美的熏陶,从而激起仿效的欲望。总之,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是一种激励同学共性和谐进展的无可取代的训练力气。 当我们学会了敬重孩子,学会了公平对待每一个孩子,懂得用自己的心灵唤醒孩子的心灵,我想训练教学也就不会有力不从心和捉襟见肘的尴尬了,肯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2 假如老师只爱事业,那他会成为一个好老师,假如老师只象父母那样爱同学,那他会比那种通晓书本,但既不爱事业,又不爱

6、同学的老师好,假如老师既爱事业,又爱同学,那他是一个完善的老师。题记 近期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感受颇多,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句话始终萦绕耳边并影响了我的行动我深深被这位大师的理论所折服。被其训练实践所吸引。万千感慨化作一句话:高素养的老师应当真诚地喜爱每一位同学,应当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同学,应当永久不对任何同学言放弃,应当乐于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大师用自己的行动给广阔训练工指明白方向,激励我们用童心唤醒爱心,用爱心滋润童心。 我是一名刚从学校毕业,踏入社会进入训练行业的老师,我所任教的学校依山傍水,风景极美,同学们也大多来自农村,纯净质朴。记得刚来到学校

7、得知自己担当的是学校一班级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我心里暗暗想到:这也太没挑战性了吧,一班级的小孩子应当很简单搞定的啦!那时我以为拥有丰富的学问就能当好老师,但上了一天课后我才知道自己的想法多么愚蠢,由于哪怕你学富五车,你的课堂上照样会有人充耳不闻,尽管你在讲台上讲的汗流浃背、声音嘶哑,那些小家伙依旧在下面沉醉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有说话的、有玩小玩具的、有吃东西的、有看着窗外发呆的、更有下座位处处跑的我心里很是郁闷,暗暗下决心肯定要捍卫自己的老师尊严,树立自己的老师威信,有我在,岂能容他们胡来!于是,我开头对着镜子练习板脸,高声说话,还有那传奇中的具有杀伤力的眼神,这一招还真奏效,每次我走进教室,同

8、学们总是乖乖的,很守纪律,但依旧我的讲课熟视无睹,爱听不听。不明白啊!这群山里的小花朵为什么这么难侍侯?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后,我豁然开朗,最终明白了问题出在哪,以前,假如有人问我教学是什么,我的脑海里出现的是传授学问。可学习了大师的论著后,我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同学对你的课不感爱好,成果提不上来,不肯定是你教学水平低。而是我们把教学看得太单一了。“教学,并不是机械地把学问从老师那儿传授到孩子那儿,它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儿童对学问和学习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老师的态度。”认真想想,这一论点我们不应当感到生疏,通俗地说就是对于同学来说喜爱哪个老师,哪门功课就简单学得好

9、。 要成为同学喜爱的老师,这也决非易事。人是感情动物,情感是相互的,很难想象一个不喜爱训练职业的老师会喜爱同学。训练之没有情感,没有爱,犹如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训练。的确如此!师爱是训练的灵魂。老师赐予的爱是同学学习的动力,是开启同学心灵的钥匙,是通往同学内心世界的桥梁。 于是乎,我转变想法,做大胆的尝试,打算把伪装的严峻面具摘掉,心想即使孩子们都不怕我了也没关系,只要他们学的快乐,情愿学习,我就是胜利的。说干就干,课堂上我表扬每一位乐观发言的同学,制作嘉奖卡,只要有些许进步便赐予鼓舞,对待犯错误的同学,没有了平常的严峻批判,而是给其三次改正的机会,没想到我的转

10、变让我迎来了一个又一个惊喜,课堂上气氛活跃,同学踊跃举手,仔细听讲,路队、卫生、纪律,同学表现样样精彩,更值得欣慰的是,我几乎没有惩处过任何一位同学,由于他们假如同一个错误犯三次,自己都不好意思了!至于我最初的担忧现在已消逝的无影无踪,孩子们一见到我就热忱的打招呼,希望上语文课,我再也不用再板着脸维持纪律了。把鼓舞给孩子,把赞美给孩子,把整个心灵给孩子,试问,有谁不渴望、不喜爱这样的老师呢? 苏霍姆林斯基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省思了自己作为老师的一生:“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疑地回答说:爱孩子。”而对孩子的爱,不仅仅是停留在学校里、停留在课堂上,假如要爱孩子、把心灵献给孩子就应

11、当走进孩子的生活、走进孩子的心里。 我们班里有个女孩小利有一段时间每天迟到,学习下降越来越明显。看到这种状况我心里特殊焦急,课下我找这个女孩了解状况,她只是哭,却什么也不说,让我更加难过。经家访了解到她父母离婚了,女孩随父亲,父亲又去打工,几个月了都没回来了,家里只有一位上了年纪的奶奶牵强照看她,现在奶奶又生病了。看到她所处的环境,我的心也在流血,这么小的孩子自己都不会照看自己,还要照看奶奶。于是我抓紧给孩子做饭,教她如何简洁自理生活:梳头、整理书包衣物、洗红领巾等。教给她应急迟到的方法。并期盼的说“孩子,老师信任你能做到。”一个寒冷的早晨,我发觉她到校很早。可能是为了不迟到,走的急。她放开着

12、外衣,连袜子也没穿,半截脚腕露在外面。此时一股爱子之情油然而生,我说“小利赶快把你的衣服拉链拉好,冷不冷呀?明天肯定要穿上袜子,当心冻感冒啦。”她嘴角蠕动了一下,没有说话,眼里却分明是感谢。中午放学后,我抓紧买了两双袜子给她送去,孩子流着泪说:“老师您比我妈妈还要好。”孩子的奶奶抹着泪说:“老师,让你费心了。”后来,我和女孩走的更近了,我常常利用空闲时间帮她补课,孩子很聪慧,渐渐的学习成果又赶上来了,从今再也不迟到了。 孩子像是一块块未经雕琢的璞玉,自然而美妙,老师的工作就是结合孩子们自身的特点,将他们雕琢成一件件艺术品,在日常的训练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美,热忱的鼓舞,真诚

13、的关心和无私的爱心,由于它们是芳香宜人的玫瑰,它们是培育万物的阳光雨露,它们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每个老师都应当爱孩子,将自己的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意味着要赐予孩子多少的爱、理解、关怀。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意味着孩子的一切便会是自己的一切,便会竭尽一切为孩子谋划与工作。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意味着要走进孩子的心中,敬重、熟悉、理解、观赏孩子,了解孩子的爱好和需要,给孩子成长所需要的精神食粮。 老师是辛勤的园丁,同学是祖国的花朵。看到班上32张可爱、质朴的小脸,我仿佛看到了32个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在对着这些山中的花朵微笑的日子里,我很欢乐,将自己的爱倾注到自己所喜爱的

14、失业中让我觉得作为一名老师不仅仅是光荣的,而且是幸福的。 对着山里的花朵微笑,让他们开的更加绚烂、更加夺目、更加绚丽多姿! 老师的爱,是同学永久的阳光地带!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3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我体会到了作为一名老师的光荣,由于孩子像是一块块未经雕琢的璞玉,自然而美妙,老师的工作就是结合孩子们自身的特点,将他们雕琢成一件件艺术品,同时,老师又是一个对人的素养要求很高的职业,没有学识、品德、才智等一把把“刻刀”在手,是不能完成艺术品的创作的。但苏霍姆林斯基做的很好。究其缘由,我觉得以下几点非常重要。 一、他拥有正确的训练理念。当其他的孩子被勒令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解枯

15、燥无味的学问时,他却带孩子们去野外玩耍,在黄昏时分看着夕阳和云彩编者自己的故事,以此来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他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建筑城堡,去探望生病的老爷爷在这些过程中,他逐步地启发孩子们去发觉生活中的问题,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他的理念是:不要让学习成为孩子们的精神负担,在与自然的接触中感受到欢乐,让他们保持对四周世界的爱好,成为世界的探究者。其实,训练是为了让人更好地生活,而作为训练活动指导原则的训练理念在在实现训练目的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只有指导原则是正确的,才能依据训练过程中的条件确定训练活动的方式,最终达成抱负的训练目的,产生好的训练结果。 二、他是一位生活的智者,是生活中美的发觉者。老师

16、对同学的影响不仅仅通过课堂上教授的学问体现出来,更多的是体现在潜默异化的生活影响上面。他带孩子们去大自然中旅行,是由于作为老师的他自己感受到了自然之美,并通过旅行发觉的方式向同学传达这种美的体验,假如他自己对此没有深切的感受,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没有在他的心中产生过感动、兴奋、美妙的情感,那么,即使把孩子们带进森林和田野,他也无法引导孩子们去发觉大自然的漂亮。他说过,自然是孩子们语言、情感进展的源头。我想,只有自己对生活中的美时有发觉、时有体悟,孩子们语言、情感的源头才能有“源头活水”。 三、他拥有对同学、对训练的爱心和热忱。若没有这颗爱心,他不会细心关注每个孩子的精神状态,不会对他们的家庭状况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