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人物传记 一、考点解读 传记是记述人的生平事迹的一种重要文体阅读传记,可以追溯一个人的生活经历,可以体悟一个人的情感世界,可以探寻一个人思想演变的线索,可以剖析一个人成败的缘由,还可以观照历史的沧海桑田,社会的光怪陆离,丰富阅历,陶冶情操,提升识见一)传记的种类 1、自传或他传:自传是自述生平事迹的实录(如鲁迅的《鲁迅自传》,《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他传则是他人撰写的(如《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等),具有一定文学性,却不同于自传体小说 2、评传:全面介绍和评论人物思想、生活和贡献的文章,所写对象大多是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其他著名人物一面记述人物的经历,一面加以评论(如《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等) 3、回忆录(二)传记的特点 1、真实性文学性传记也要达到艺术真实史学性和文学性两种,前者强调事实真实可靠;后者强调在基本事实和骨干情节是真实的基础上可有一些想象和细节虚构 2、概括性人物及人物事迹要有选择 3、通俗性。
高考试卷中置于实用类文本视野下的人物传记阅读,其主要考查目标及相应的能力层级有: 1、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思想 (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3、探究 F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 (2)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3)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二、考点例说(一)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即通读全文,把握与传主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传主的生活经历或人生轨迹;把握传主的性格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个性;把握传主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把握整理对传主的态度与评价;把握传主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等 例如:《核按钮》P136第2题(2008年全国高考(海南、宁夏卷)第16题)盛宣怀在创办北洋大学堂时提出了哪些主张?反映了他什么样的教育思想?(《盛宣怀的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6分) 解析:这道题是考查筛选并整合传记文本关键信息的能力。
本题包含两个问题,前者要求列述盛宣怀的办学主张,后者要求概括其教育思想,这要从其办学的具体主张的分析中来检视从文中可知,盛宣怀给北洋大学堂订了两条规则:一是不不许“躐等”,即是“学无次序,浅尝辄止”,本大学堂的学员必须循序渐进,不许中途他骛,直至完成学业其二是要学习专门科学技术,文字语言不过是工具反映了他“学以致用”教育思想实战演练】阅读下面一篇人物传记,完成后面题目解读毕加索 ①面对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强悍茁壮、伟大狂放的艺术家,我们常常只有惊叹其他都是惊叹之余或曲终之后的惋惜与回味,或许还有细细地咀嚼——品咂其中的苦味和甘甜,以及咸涩 ②在人类的历史上,有一些艺术家是难发超越的,他们本来就是这样一些强大特异的生命这些生命仿佛有无穷无尽的创造力,一生可以纵横涂沫而不知疲倦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拥有一个长长的生命、漫漫的创造历史:从很早即开始起步,直到最后才缓缓终止毕加索最早的作品是十岁左右画出的,如十四岁的《裸脚的女孩》《老渔民》等杰出作品——仅此一条这是一个非凡的绘画天才 ③纵观他一生的无数作品,可以从中找到各种风格倾向各种情绪,这些奇迹领略不完也诠释不尽它们本身即组成一个宇宙,其中繁星闪烁,风云变幻,既有风和日丽也有雷鸣电闪,更有惊涛骇浪,那种动人的美,让人过目不忘的最为独到的呈现与表达,简直比比皆是。
我们可以一口气列举出《站在球上的孩子》《特技表演者的家庭与孩子》《奥尔喜肖像》《持扇的女子》……多到一时难以穷尽最伟大的艺术家,他们心底从来都是充斥了不安:怀疑自己的意义、自己的创造、自己的人生道路,这种怀疑的结果就是艺术生涯中的无数次激变,是无头无尾的探求,大嬉戏和大玩笑,包括大绝望大痛苦;还有恶作剧,装傻与佯疯,傲世与自欺……这一切综合一起,让后来人去清理和辨析,去极为困难地分拣后来人常常是不知所措的,在这亘古未见的一大堆斑驳灿烂面前,大半只有叹息,而没有能力去鉴别——他们甚至在这样的生命面前连起码的冷静都要丧失,视听失灵,这就是艺术家和受众的的双重悲剧 ④有人不止一次地指出他是现代绘画史上的“巨灵”,除了“野兽派”以外,几乎开创了所有潮流的先河它们使当时和后来的艺术处于激活状态,它们也使各种尝试变得可信和可能但当我们面对一大堆千奇百怪、巧思百出,有时直接就是丑陋怪异到目不忍睹的东西时,难道不应该产生一些怀疑吗?是我们错了还是当年的大师错了?追问的结果是:大概谁都没错,是时代错了在一个人类正在物化、异化,正在走入失去自我的现代荒漠的时代,作为个体,一个生命,你尽可以呼号,但没有回音,更没有应答……至此,我们或许可以稍稍窥见毕加索当年的伤痛。
面对那样的时代,人们所能做到的大概也就是像当时的大师那样,做下这疯癫无忌的大喧哗和大游戏了他要可意地尽情地嘲讽一番,既嘲讽自己,又嘲讽时代;既嘲讽去者又嘲讽来者因为不如此就不足以表达心中的全部感触、百缠纠结无从摆脱的矛盾与痛苦 ⑤不仅如此,他还要面对一个颠倒黑白、指鹿为马的时代,特别是一个虚荣的时代看来一个艺术家被逼到了尽头,就偏要穿上皇帝的新衣,偏要以此为东——他与另一些人的不同就在于他的自觉与清醒毕加索兴之所至任意涂沫,像儿童一样嬉戏不休,上下游荡,四方徘徊,进入化境般的流畅自如,实际上却是隐含了一个生命的全部悲冷无告这儿有泪水,有傻笑,更有绝望的哀求,在他这儿等于是以歌当哭 ⑥就最后而言,就其背后的意义而言,毕加索是消极的 ⑦他没有将一个人追求完美的努力、将这种生命的搏斗进行到最后他以另外一种方式表达了自己的屈服我每一次看到他的不可征服的创造,就在心里悄悄发出叹息:伟大的毕加索,屈服的毕加索注】毕加索(1881-1973)西班牙画家,法国现代派主要代表,一生画风和风格迭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第三段说“这些奇迹领略不完也诠释不尽”,其原因就在于我们没有能力鉴别,只有叹息。
B、第三段中“其中繁星闪烁……更有惊涛骇浪”一句以多种自然现象作比喻,形象地表现了毕加索作品多样化的风格和种种复杂的情绪C、人类被物化异化,正走入失去自我的现代荒漠时代,而个人的呼号又无回音,这使毕加索心中有着“无从摆脱的矛盾与痛苦”D、“自觉与清醒”是毕加索与其他艺术家的不同之处,他的“自觉与清醒”表现为借助作品长歌当哭E、本文开篇以“惊叹”和“惋惜”总领下文,然后先对应“惊叹”突出毕加索的“伟大”,再对应“惋惜”表现其“屈服”,最后以“伟大的毕加索,屈服的毕加索”作结 【参考答案】A E(A“领略不完也诠释不尽”的原因是其风格多种多样,而不是“我们没有能力鉴别”E文章不是先表现“伟大”再表现“屈服”,两方面内容是结合在一起阐述的2、文中说毕加索的作品“奇迹领略不完也诠释不尽”,毕加索的作品中有这些“奇迹”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①毕加索的心底从来都在怀疑自己的意义、创造和人生道路;②他的创作有无数次激变,他坚持不断的探求3、文中说“这就是艺术家和受众的双重悲剧”,句中的“双重悲剧”指什么?请结合文意分析作答 【参考答案】①艺术家的悲剧:创造了一大堆亘古未见的斑驳灿烂的作品,而受众没有能力去鉴别;②受众者的悲剧:面对艺术家内容庞杂的作品没有能力去鉴别。
4、文章开头说,毕加索是一个“伟大狂放的艺术家”,毕加索的“伟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说明 【参考答案】①毕加索有着无穷无尽的创造力(或“有着漫长的创造的历史”);②其作品内容和风格多种多样,领略不完也诠释不尽;③几乎开创了所有潮流的先河二)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即精读全文,能分析传记文本的叙事语调(叙述者的感情倾向)及其在语言表达的风格,品味其写人、叙事、抒情、议论等方面的技巧运用,揣摩其遣词造句的特点;能梳理传记的结构层次,把握叙事线索,区分主次、详略、疏密、繁简;能概括传记的主题思想 明确传记类别,了解不同类别传记具有的不同特点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文本加以辨别分析如,自传采用第一人称,语言或自然亲切或幽默调侃,通常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抒情他传采用第三人称,语言或朴实自然或文采斐然例如:华南师大附中2007-2008学年高三综合测试(二)第20题李清照传(节选) ①国难当头之时,南宋统治集团内部的争夺却愈加激烈,朝廷章法大乱,众官无所依从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赵明诚罢守江宁被命移知湖州,但未到任即被免三月,清照与明诚乘船上芜湖,入姑孰(准备移居赣水上),沿江而上时经过和县乌江(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处)。
秦亡后,项羽与刘邦争夺天下,最后失败项羽垓下兵败后,逃至乌江畔,乌江亭长欲助项羽渡江,项羽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言罢,拔剑自刎面对历史遗迹,抚昔思今,清照思绪难平,于是作诗一首,题为《乌江》: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②诗中通过歌颂项羽这位失败了的英雄,向人们展示了这样一种人生哲学:活,要活得昂扬,出类拔萃,有声有色;死,要死得壮烈,慷慨英武,可歌可泣 ③气节,是人的精神风貌中至关重要的因素同时,诗人还讽刺了南宋统治者的苟且偷安、了无气节和昏庸无能 ④五月,明诚把家属送到池阳(安徽贵池),又接到旨意复知湖州六月十三日,盛夏酷暑,明诚离池阳,“涂(途)中奔驰,冒大暑,感疾”《金石录后序》)行至建康时,病势已重七月末,清照于池阳闻讯,心急如焚,急解舟赴建康,然而已无力回天八月十八日,明诚病逝 ⑤从此,清照将永远是孤雁一只了再没有“相对展玩咀嚼”金石书画藏品的欣慰,再没有“相向惋怅者数日”的余韵,再没有坐归来堂斗茶大笑的乐趣,更不会再有苦苦相思之后团聚的甜蜜了。
相见直要待来生前路漫漫,等待着她的,是孤苦伶仃颠沛流离,是世情险恶中伤欺侮遭此一击,刚毅的清照,也难以承受了葬毕,余无所之余又大病,仅存喘息《金石录后序》)李白是“拔剑四顾心茫然”,而清照此时是“葬毕夫君心茫然”山河破碎,家破人亡,清照无限悲痛,大病一场蘸着血泪,她写下了“祭赵湖州文”,其中有句云:“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悲深白日”句典出宋代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八:襄州居士庞蕴将入灭(佛教称僧人死亡为入灭),令其女灵照观日之早晚来报其女回报说:“日已中矣,而有蚀也待父出门观看时,其女“即登父坐,合掌而亡父见其状,夸其女“锋捷”,庞延至七日之后乃亡此句即谓明诚先己而亡,死得其所,较之后亡者之处境为好,以聊示自慰,寓己悲痛之深坚城”句典出杞梁妻哭夫的故事《孟子?告子下》中有“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的话刘向《说苑?善说篇》载:“昔华舟杞梁战而死,其妻悲之,向城而哭,隅为之崩,城为之阤阤”(zh)即溃塌之意此句意谓己之悲伤同于杞妇,而“坚城”一词,语涉双关,且以暗示赵明诚为国之长城之意这组骈文对句是此篇祭夫文中仅存下来的残句对于夫君于乱离中暴病身亡,清照含着无限的悲痛,这一“叹”一“怜”中,哀之痛,伤之切已溢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