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用PPT讲授课件

上传人:若*** 文档编号:194877445 上传时间:2021-09-01 格式:PPTX 页数:23 大小:8.2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用PPT讲授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用PPT讲授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用PPT讲授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用PPT讲授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用PPT讲授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用PPT讲授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用PPT讲授课件(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目 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路径目标,第一部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路径: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目标:生态环境保护1、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美丽中国的必由之路。美丽中国的最根本标志就是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实现经济繁荣、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社会和谐,是美丽中国的基本内涵。美丽中国是社会和谐的中国,是生态文明的中国。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指向,据统计:目前,全国有80%以上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我国农村有近7亿多人的饮用水中大肠杆菌超标,1.7亿多人的饮用水受到有机污染,而且,由于农药等化学物质的广泛使用,有机污

2、染,据统计:目前,全国有80%以上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我国农村有近7亿多人的饮用水中大肠杆菌超标,1.7亿多人的饮用水受到有机污染,三高一低,年以后,中国仅为燃煤造成的疾病就将支付亿美元的费用,占的。“三高一低”即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已使一些地区,酸雨污染,世纪年代以来,随着中国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向环境中排放的有害物质大量增加,环境质量逐步恶化。目前,中国近三分之一的国土被酸雨污染,主要水系的五分之二成为劣五类亿多农村人口喝不到干净的水,大气污染最严重的世界大城市中,中国占座城市,一亿多城市居民呼吸不到清洁的空气,万人因此得上支气管疾病和呼吸道

3、癌症。全球每年会产生2000-2500万吨电子垃圾,其中70%都被运往中国,剩下30%中的大部分则被运往印度和非洲国家。,电子垃圾生产国,自2003年起,中国每年至少报废500万台电视机、400万台电冰箱、500万台洗衣机、500万台计算机及上千万部手机,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电子垃圾生产国。,积累财富,全镇15万人,有12万人从事电子垃圾行业,每年处理电子垃圾数百万吨,交易额达7500万美元。贵屿镇区80%的家庭参与到这个行业中来,并通过这个行业迅速积累财富。,如果用装载量为2.5吨的卡车来运输,长度接近50公里,能够排满三环路一圈。并且北京每年垃圾量以8%的速度增长;上海市每天生活垃圾

4、清运量高达2万吨,每16天的生活垃圾就可以堆出一幢金茂大厦;广州市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也多达1.8万吨,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不断恶化的环境迫使城中的居民不得不向外界转移。大约8年前,政府将黄河水用水渠引到了离古城10公里的地方,并鼓励古城的人们搬迁到水渠边的移民点居住,几年间许多人陆续搬走这里的人口从1000多人锐减到100多人。,我们的环境压力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37%、沙化土地占18%,90%的草原不同程度退化,受污染的耕地高达上千万公顷,1.9亿人的饮用水有害物质含量超标。我们的资源瓶颈石油对外依存度升至57%,2/3的城市缺水,年均缺水量多达536亿吨,耕地逼近18亿亩红线。我们的消耗

5、排放到2011年,中国已连续3年成为世界机动车产销第一大国,机动车保有量超过两亿辆,比1980年增加30倍,尾气排放总量增加14倍。煤炭消费34.25亿吨,占能源消费总量近七成,而且仍在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今后“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蓝天保卫战,美丽中国的最根本标志就是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生态文明与幸福感息息相关良好的生态环境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广东江门核燃料项目被叫停 ,英国政府整治泰晤士河经过20多年的艰苦努力。日本治理最大的淡水湖琵琶湖,历时近30年方见成效。 美国洛杉矶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受光化学烟雾困

6、扰,治理60多年,到20世纪初才基本打赢这场“蓝天保卫战”。,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任务举措,第二部分,一是深化了“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相提并论,并把“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作为6个“紧紧围绕”之一进行统一部署。二是确立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在全面深化改革总体部署中的地位,提出“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三是丰富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内容。,举措:健全自然资源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 划定生态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3家

7、单位和8名被告人,无视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将含有硫化物、氨氮、总磷、总砷等有毒有害物质的生产废水,未经处理排放到外环境,流入小江致环境受到严重污染。”,今年7月,广西贺州贺江合面狮段发生水污染事件, 水体都受到镉、铊污染,贺江断面镉超标最高达5.6倍。,污染源确定为马尾河附近79家非法金属採矿点, 5名相关责任人被停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意义,第三部分,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 生态文明建设是民意所在民心所向,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再认识的重要成果

8、,是党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原始文明是人类完全被动接受自然的阶段 。农业文明是人类开始对自然进行探索、初步开发的阶段 。,工业文明是人类社会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阶段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形态。 1962年美国学者出版寂静的春天,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增长的极限,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第一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人类生态观的演化的四个阶段:原生态,生态破坏,生态觉醒,生态自觉,我们正处在破坏与觉醒之间1962年美国学者出版寂静的春天,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增长的极限,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第一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理念,里约宣言,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

9、发展大会发布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正式提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今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通过了我们憧憬的未来,1962年出版的美国女作者蕾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描绘了一幅非常残酷的画面:由于农药的滥用,环境遭到极大的破坏,生物濒临灭绝。这本书极大的动摇了公众对使用农药的信心。生态文明建设是民意所在民心所向,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习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把义务植树深入持久开展下去 为建设美丽中国创造更好生态条件。上世纪80年代初,把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九五”计划决定实施可持续战略。“十五”计划首次提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的目标。党的十六大提出走

10、新型工业化道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及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十一五”规划首次将能源消耗强度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作为约束性指标,提出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等。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2005年11月13日,吉林石化分公司双苯厂硝基苯精馏塔发生爆炸引发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国务院认定这是一起特别重大水污染责任事件,明确要求各部门要按照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做出严肃处理。,建设

11、美丽中国相关科学指南,第四部分,建设美丽中国,必须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在全社会树立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价值观。 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始终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建设美丽中国,必须统筹谋划,搞好国土空间开发顶层设计,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 建设美丽中国,必须依靠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 建设美丽中国,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一是加快培养生态文明意识。二是积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三是有效发挥公众监督作用。 安吉县政府于2008年率先提出建设“中国美丽乡村”。围绕“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4个方面,开启了生态文明建设特色模式的新篇章。 中国首个生态县,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区。,中国第一竹乡、中国白茶之乡、中国竹地板之都、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全国首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我国2012年“联合国人居奖”的唯一获得者。生态优势变经济优势,这是一种更高的发展境界;我们要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美丽中国,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不是美丽中国,强大富裕而环境污染同样不是美丽中国。,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