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孤岛现象

上传人:ji****81 文档编号:191615570 上传时间:2021-08-1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69.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孤岛现象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文化孤岛现象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文化孤岛现象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文化孤岛现象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化孤岛现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孤岛现象(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文化孤岛”现象 “文化孤岛”或者“孤岛文化”是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借助地理学的概念来形容某一群体在某一地域因与主流文化群体隔离居住而形成的定居点,其特点是社区内人口少、文化异于周边,如同一个孤处于汪洋大海之中的小岛。文化孤岛不仅指地理位置上隔离于主流群体,更指文化心理上与主流群体的差异和隔阂。1在国内,很多学者将文化孤岛引入移民研究领域,如明代以来,迁入西南等民族地区的汉族村寨至今仍保持着独特的传统文化和社会组织,如贵州省安顺的“屯堡人”2、广西武宣县的“伢人”3、广西北部的“高山汉”4等。除此之外,由于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而形成一些类似于“孤岛”的移民社区,也往往会形成“文化孤岛”。归侨安置

2、场是中国在特殊时期设立的安置归难侨的国有企业,由于受特殊的管理体制、地理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一个个典型的文化孤岛。一 “文化孤岛”的模式按照“文化孤岛”形成原因的不同,余秋雨归纳出“文化孤岛”现象的三种模式:第一种是被侵略者的“文化孤岛”,比如,埃及法老的后代在尼罗河西岸建立了城邦,与后来入侵的欧洲人和阿拉伯人形成文化对峙而成为文化孤岛,但是古老的法老文化整体背景已经落后了,最后他们也从某种意义上不得不放弃了自己的文化固守。第二种模式是侵略者的“文化孤岛”,比如,在巴基斯坦、印度等地留下的当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东征时的文化孤岛,但由于他们是山高路远的异态文明,而且和当地人种不断混血,所

3、以就人种而论也完全消失了。第三种是冤冤相报的、互相制造的“文化孤岛”。比如,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犹太人的世界里有阿拉伯人。这是最不好的一种文化孤岛。不过,现实总是很复杂的,当余秋雨到了贵州,看到了贵州的“屯堡文化”以后,他又提出了第四种“文化孤岛”模式。实际上,由于移民而产生的“文化孤岛”现象,不属于上述的任何一种模式,应该成为第四种模式。归难侨安置场的“文化孤岛”模式在本质上应该属于移民模式。二 归侨安置场“文化孤岛”形成的原因归难侨安置场形成“文化孤岛”,有其复杂的原因,主要包括偏远的地理位置和封闭的管理体制这两个原因。(一)偏远的地理位置广西、云南的归侨安置场都是林场、农场,它们的位置都很

4、偏远。有些安置场在最近几年的发展中因交通发展、城镇扩张才变得不再偏远。在社会学和民族学研究中,居住格局是研究族群交往和族群关系的主要变量,交错杂居的多族群居住格局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地理上的孤立则会妨碍文化的传播。正如杨庆堃所言:“地理上的距离和情感上的隔膜,是互相推进的。”5归侨安置场地理位置偏远,这就使得归侨与周边的主流人群隔离,这种居住格局也就成了归侨安置场“文化孤岛”形成的地理条件。(二)国内社会关系网络缺乏广西、云南归侨安置场的归侨都是特定时期的难侨,他们原来在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居住了几百年不等,他们的社会关系网络基本都在原居住国,在中国国内基本没有什么社会关系网络。这就使他们的交

5、往几乎限定在归侨安置场这个狭小的居住空间,几乎很少和周边其他社区交往。这也是归侨安置场形成“文化孤岛”的重要原因。(三)封闭的管理体制归侨安置场的管理体制虽然几经变化,但有一个基本的特征:垂直管理,或由中央侨务机构垂直管理,或由省级侨务、林业、农垦管理部门垂直管理,或由市、县政府垂直管理。归侨安置场虽然地处偏远的农村或林区,大部分归侨安置场比一般的乡村还要偏远,但是他们和周边的农村、乡镇几乎没有什么关系,他们直属县级以上的政府或政府部门管理。这样的管理体制也是归侨安置场形成“文化孤岛”的重要原因。三 归侨安置场“文化孤岛”的特征归侨安置场“文化孤岛”的主要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归侨大都具有

6、在越南等外国长期居住甚至是土生土长的经历,他们的文化大都是以越南等原居住国的文化为主。比如语言方面,他们都熟练地掌握了越南等原居住国的语言,而对中国的汉语和周边的民族语言都很陌生。后来虽然都陆陆续续学习了一些汉语和当地的语言,但越南语等原居住国语言往往还是他们内部交流的主要语言。又比如在饮食文化方面,他们往往还是以越南等原居住国的饮食方式为主。二是归侨大都具有较为广泛的海外关系。归侨安置场的归侨的海外关系主要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个部分是在越南等原居住国的关系,他们有从小在一起长大的伙伴,有邻里亲朋;另一部分是他们的亲友被当时的联合国协调安置到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其他国家。三是归侨在国家认同方面

7、有一定的漂移感。也许是因为他们长期居住在国外,不少归侨在原居住国还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家业,所以他们还经常会想念原居住国的生活。这样,就导致他们在国家认同感方面偶尔会产生一些漂移感。特别是因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进行归侨安置场改革,大部分归侨作为一线工人,经济收入陷入困难,更是容易触发微妙的国家认同感。当然,在青年归侨侨眷群体内,这种国家认同的漂移感比较弱,但还是多多少少受到长辈的一些影响。四 归侨安置场“文化孤岛”的三个层次广西、云南归侨安置场的孤岛文化又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归侨安置场文化孤岛。从整个归侨安置场来说,每个安置场就是一个文化孤岛,它孤立于整个周边的文化。第二个层次是:归

8、侨安置场内的“归难侨”文化孤岛。由于归侨安置场一般并不全是归侨,而是同时居住了其他的农林场职工,有的归侨安置场的归侨人数还仅占较小的比例。这样,在归侨安置场内的归难侨群体内,又会进一步形成一个“归难侨”文化孤岛。第三个层次是:归侨安置场内“归难侨家庭”孤岛。当初安置归难侨时,往往是政府随意安置的,同在一个归侨安置场的归侨之间相互是陌生的,他们在原居住国大部分并不认识,甚至还相隔很远,带着不同的文化特质。他们被安置在同一个归侨安置场,所以,从每一个归侨家庭来说,每个家庭又是一座小型的文化孤岛。和中国农村传统的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文化不同,这些安置点的归侨家庭与家庭之间缺乏血缘纽带,缺乏家族文化的认

9、同,相互之间有难以消除的隔阂。五 归侨安置场“文化孤岛”的弊端归侨安置场“文化孤岛”带来的问题是比较明显的。一是从社会角度来看,归侨安置场的孤岛文化背景影响着归难侨的社会文化适应。特别是归侨安置场的孤岛文化与当地周边文化差异过大,增加了两种文化对接和整合的难度。二是从归侨安置场内部来看,由于归侨安置场内部还有两个层次的“文化孤岛”现象,这不利于归侨安置场内部的小社会融合和社区管理。一个归侨安置场就有点像城市里面的社区,但没有城市社区所拥有的比较完善的配套社会服务,归侨安置场的社区服务缺乏。一个归侨安置场又有点像农村的一个村庄,但又没有农村村庄里面的那种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文化来润滑。所以,归侨安置场的社区服务像农村一样落后,而家庭与家庭之间的关系又像城市社区一样疏远,这样就造成了归侨安置点的家庭就像一个个文化孤岛。他们相互之间缺乏足够的家族文化认同,相互之间相对而言更加孤单。-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