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化对农村养老的冲击

上传人:I*** 文档编号:187093944 上传时间:2021-07-2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3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城市化对农村养老的冲击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我国城市化对农村养老的冲击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我国城市化对农村养老的冲击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我国城市化对农村养老的冲击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国城市化对农村养老的冲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城市化对农村养老的冲击(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我国城市化对农村养老的冲击 第一节 老龄化进程的城乡差距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速度比较快、达到的水平比较高和区域分布不平衡等特点,这些特点在城乡比较中明显地表现出来。首先,最突出的是农村老龄化速度比城镇快,达到的水平比城镇高(参见表4-8)1。表4-8 部分年份城乡65岁以上人口比例人口老龄化由出生率下降和预期寿命延长引起。尽管城镇人口出生率低于农村,城镇预期寿命也长于农村,却出现农村老龄化高于城镇的“倒置”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人口加速流向城镇,是以劳动年龄人口为主体进行的,农村老年人口相对沉积下来,这就形成农村老龄化速度快于城镇,水平高于城镇的特点。20002010年,农村6

2、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提高2.66个百分点,年平均提高0.27个百分点;城镇提高1.5个百分点,年平均提高0.15个百分点。相比之下,农村比城镇年平均高出0.12个百分点。老龄化高低也拉开了差距,2000年农村高于城镇1.1个百分点,2010年拉大到相差2.26个百分点。其次,城乡老龄化速度和水平的差异,在区域分布上表现出不平衡的特点。1990年普查,城镇仅有上海市和浙江省的城市地区步入老年型年龄结构;农村则有北京、上海、山东、河南二市二省步入老年型年龄结构。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农村人口年龄结构属于成年型,而新疆、青海、宁夏和黑龙江等省、自治区的农村人口年龄结尚属于年轻型。随着时间推移,东南沿

3、海地区农村老龄化推进速度较快,并且形成老龄化由高至低自东南向西北倾斜的U型分布,成为蔓延连片的梯度结构。自然,农村老龄化如此分布格局,是造成不同地区农村老龄化冲击力差异的基础(参见图4-13、4-14,表4-9、4-102)。表4-9 1982年、1990年各省区市城乡老龄化比较续表表4-10 2000年、2010年各省区市城乡老龄化比较续表图4-13 1990年农村和城市的老龄化水平分布图4-14 2000年农村和城市的老龄化水平分布第二节 城市化加速农村人口老龄化在我国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比较快,达到的水平比较高,已如上述。展望未来发展,这一态势有望继续下去。我们以20

4、05年1%人口抽样调查的年龄结构、生育水平和死亡水平作为预测的基础数据,并假设生育政策逐渐宽松过渡到2孩政策并维持相当长一段时间,产业结构调整按计划进行,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业转移按原速率外推,乡城迁移人口中老人和儿童的比例保持不变,3则农村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如图4-15所示。图4-15 20052050年农村人口年龄结构变动预测图4-15展示了未来农村人口的年龄结构的变化,右图是假设农村人口不外流的情况下,儿童和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有所波动但变化不大,老年人的数量却在持续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人口大量外流(图4-15上),劳动年龄人口规模不断下降,儿童的规模也会略有下降,老年人口的规模依旧增长,

5、占比却提高很多。老年抚养比和社会总抚养比上升的情况,如表4-11所示。表4-11 人口不断迁出情况下农村人口的抚养比图4-16显示,农村人口少儿抚养比略有下降后保持平稳,然而老年抚养比却持续升高。2010年,农村人口的老年抚养比为15.18,2030年上升到32.79,2040年再上升到42.56,升高的速度异常之快。少儿抚养比则变化不大,一直在28.83.71之间。社会总抚养比,基本上与老年抚养比同步上升。图4-16 20052050年农村人口抚养比的变化上述预测表明,未来农村的养老形势极其严峻。一方面,目前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的形势很难改变,农村老年或陆续进入老年的组群收入很难大幅度增长,养老

6、储蓄等的增长也很困难.另一方面,随着城乡养老保障改革步伐的加快,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试点的普遍推广,很快会实现“全覆盖”。然而,一是覆盖的水平不够高,很难满足养老需求;二是由于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全覆盖”地区差异很大,一些困难地区“全覆盖”后,依然不能解决老年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农村养老难问题并未真正解决。第三节 农村老年家庭的“空巢”问题根据全国老龄办2010年公布的调查结果,全国农村老年空巢家庭共3288万户,占农村老年人家庭总户数的48.9%,空巢老人共4742万人,占全国1.08亿农村老年总人口的43.9%,东部地区高达60%以上4。这样,农村留守老年人口在经济收入水平低、社会保障制

7、度缺失之外,又增加老年家庭“空巢”,即家庭养老功能缺失问题。我们以为,这个问题到了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应尽早解决的时候了,否则对城乡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等,都将产生很大的影响。1.农村留守老年人口增长周福林以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抽样数据为依据,估算了留守老人的总量:在人口普查0.95的数据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共82174人。其中留守老人为17042人,占20.7%;非留守老人为65132人,占79.3%。留守老人中,男性为7943人,女性为9099人,性别比为87.3。如果按0.95的抽样比推算,全国留守老人的数量为1793.9万人。留守老人主要分布在四川、广东、湖南、江苏、

8、安徽、河南和江西等地区5(周福林,2006)。另据赵宝华估算,我国目前农村留守老人达400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其中65岁以上农村留守老人达2000万6。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迁使得农村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加重,农村老人在居住方式上的空巢化和隔代化不断提升。1987年中国老年人抽样调查数据表明,1.9%的农村老年人居住在单身户中,7.5%居住在夫妻户中。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中国农村60岁及以上老年人所居住的户类别,单身户占8.24%,夫妻户占23.13%,隔代户占4.49%,三者合计达35.86%7(孙鹃娟,2006)。2.外出子女对父母的经济供养成年子女外出打工给农

9、村留守老人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从正面的影响来说,更好的经济支持是主要的方面。绝大多数留守老人因子女外出后获得更多的经济支持,改善了经济和福利状况。外出子女一般会通过经济补偿来弥补照料的缺位。李强的调查显示,在农村家庭收入中,农民工汇款占总收入50%以上的农民家庭比例达46.3%,汇款占总收入80%以上的农民家庭比例仍达22.3%。而且,这种汇款是持续性的,成为农村居民稳定的生活来源8(李强,2001)。农村劳动力人口外迁在对老年父母的经济供养方面有积极的影响,但负面影响主要是生活照料和心理慰藉两个方面。3.留守老人生活困难农村留守老人在生活照料和心理慰藉两个方面存在困难。在生活照料方面,一方面

10、,由于居住空间上的分离,造成了成年子女一代为老年父母一代提供直接的健康和生活照料上的困难。留守老人主要靠自己及配偶提供生活照料支持,未外出子女、其他亲属等亲缘关系群体只提供辅助型照料服务。他们在生病期间无人看护或得不到良好看护的现象较为普遍。空巢、丧偶和高龄的留守老人极易陷入生活缺乏照料的困境。政府及村委会在留守老人的照料供给中缺位,很多农村集体经济在改革后名存实亡,或者力量非常薄弱,无力为留守老年人建立提供照料和护理服务的社会服务机构9。另一方面,中青年劳动力外迁也使得留守老人不得不承担更多的劳动,如:干农活、做家务、照看小孩等。在精神慰藉方面。子女外出后,与父母的交流较少,不少留守老人感觉孤独寂寞,留守老人在家庭和社区中逐渐被边缘化,很难从家庭成员、村干部及其他社区成员那里获得情感支持10。长期的代际分离、代际亲情交流的阻断以及农村文化娱乐设施的缺乏,使留守老人的精神慰藉缺失,情感生活匮乏,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11劳动力的乡城迁移削弱了农村家庭养老功能,老人获得的支持资源减少,老人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使得原本就脆弱的农村养老体系更加雪上加霜。-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网络 > 云计算/并行计算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