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式教学法运用的典型案例及解析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185266631 上传时间:2021-07-0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8.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比较式教学法运用的典型案例及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比较式教学法运用的典型案例及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比较式教学法运用的典型案例及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比较式教学法运用的典型案例及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比较式教学法运用的典型案例及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比较式教学法运用的典型案例及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比较式教学法运用的典型案例及解析(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比较式教学法运用的典型案例及解析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好与坏、优与劣就无从谈起了。比较型的老师爱比较,喜欢拿新的与旧的比,喜欢拿好的与坏的比,喜欢拿美丽的与丑陋的比。比较就是他们的一大特色,甚至是一大乐趣。而在教学中,他们也喜欢比较。因为这样做,才能显出他们的差异,才能显示出他们的特点,也更能让大家记住该记住的东西。在教学实践中,根据自身特色,比较型老师打造了“比较式教学法”,而这种教学法深受学生喜欢。因为这一比较,连接了所有可以连接的知识,而且鲜明地突出了彼此的异同,更容易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经典案例江苏省丹阳高级中学的化学老师邱冬娣,就是个喜欢比较的人。她很喜欢把两种极为不同的东

2、西放在一起比较,然后分析,找出它们的相同点,或者把两个极为相似的事物放在一起,寻找它们的细小差异。邱老师认为这是自己最大的爱好。“比较,能让我们看出事物之间的差别与联系,能让我们看到更深层的东西。”邱老师说。而在教学时,她也糅合了自己的比较特色:“因为比较可以让我们的记忆更深刻、认识更深入,所以,我在课堂上也喜欢运用比较的方法。”正因为邱老师讲课时喜欢运用比较法,才使得她的课堂教学变得通俗易懂起来,更易于学生接受。高中一年级的化学课程有一节讲的是“硫酸”,那节课的难点、重点比较多。而且作为三大强酸之一,硫酸虽然具有酸的通性,但是又不同于盐酸和硝酸,此外即便硫酸的浓度不同,都会引起硫酸的物理、化

3、学性质的差异。像这样繁琐、复杂的课程,老师如果不想个好办法教学,学生理解起来则有很大的难度。因此,根据这节课的特点,邱老师采用了比较式教学法,通过实验与分析的比较,让学生掌握了硫酸的主要性质。刚上课,邱老师就着手准备让学生做实验。第一轮实验是关于浓硫酸和浓盐酸的实验。在每组的实验桌上,都摆放着两只试剂瓶,里面分别盛着同等容量的硫酸与盐酸。邱老师说:“同学们,现在请大家按照我的指示做:首先,用两只手分别掂量一下两只试剂瓶的分量,你们感觉一下,它们的分量一样吗?”一些学生回答:“感觉确实不一样,盛浓硫酸的试剂瓶要重些。”邱老师接着说:“其次,你们用两只手分别轻轻摇晃一下两只试剂瓶的瓶身,并注意观察

4、,你们看,浓硫酸是不是看上去很黏稠啊?”“是的,比盐酸黏稠。”“那么大家再打开两只试剂瓶的瓶盖,并小心地闻一下。”“浓硫酸好像很难挥发,闻不到味道。”“没错,浓硫酸确实有这个性质。现在,你们取两支试管,然后分别加入1毫升的蒸馏水,接着在试管中各滴入1滴浓硫酸和浓盐酸,然后你们再摸一下试管壁。”“老师,感觉滴浓硫酸的那管比较热。”邱老师点点头说:“你们感觉得没错,那现在请你们总结一下与浓盐酸相比,浓硫酸的物理性质有哪些?”有一个学生举手发言:“老师,我知道!浓硫酸的密度比较大、具有黏稠性、难挥发性、易溶于水且能释放出热量。”邱老师对他的答案给予了肯定,然后继续说:“现在我们来进行第二轮实验,这次

5、是浓硫酸与稀硫酸的比较。请大家按照我的指导操作。首先,在实验桌上有张六孔点滴板,其中上下相对应的两个孔分别按顺序各放置了小纸片、火柴梗和胆矾。请大家同时向不同的孔中滴加浓硫酸和稀硫酸,看看有什么现象发生,再思考一下,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纷纷按照邱老师的指导去操作,等做完实验后,很多学生举手发言,“老师,滴浓硫酸的纸片和火柴梗都变黑了,胆矾由蓝色变为白色粉末了,这说明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和脱水性。”“说得好!还有呢?”邱老师鼓励大家继续发言。一个学生说:“稀硫酸几乎没有改变纸片和火柴梗的颜色,也没有让蓝色的胆矾失水,这说明稀硫酸不具有吸水性,也不具有脱水性。”“好!大家都观察得很仔细,总结得也不

6、错。接下来,我们来进行第三轮实验,本轮实验摆放在同学们面前的是一瓶石蕊试液和一个小铜片。大家先取出适量的浓、稀硫酸溶液,放在试管里,然后把小铜片分别放进去,看看会发生什么反应?接着,取适量的石蕊溶液分别置于试管中,然后再分别滴入3滴4滴的浓硫酸和稀硫酸,再看看会有什么反应?然后思考一下这一切又说明了什么呢?”过了几分钟,有一位学生举手回答:“老师,我发现放入铜片的浓硫酸变成蓝绿色了,这说明浓硫酸把铜氧化了,形成了二氧化铜。但是盛有稀硫酸的试管里则没发生明显变化。”又有一个学生回答:“没错,老师,我发现浓硫酸滴到石蕊试液里,使得紫色的石蕊试液褪色了,而滴入稀硫酸的石蕊试液则变成红色的了。”另一个

7、学生也回答说:“我也发现这些变化了!可能这说明浓硫酸具有极强的氧化性,而稀硫酸只有极弱的氧化性吧。”邱老师听了后很高兴,她表扬道:“没错,这位同学总结得很好。确实,具有强氧化性的浓硫酸几乎能与所有的金属反应,而具有弱氧化性的稀硫酸不能与铜片发生化学反应。另外,因为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所以被称为氧化性酸。那么,我再问一下大家,酸的氧化性与氧化性酸又有什么不同呢?大家从存在的微粒形式以及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变价元素这两个方面,认真思考一下。”几分钟后,化学课代表站起来回答:“酸的氧化性,是指氢离子获得电子的能力,氢是H+的氧化性,是酸的通性离子显氧化性,由于任何酸都有不同程度电离出H+的能力,因此在某

8、些反应中酸作氧化剂,其实质上是H+作氧化剂。比如,稀硫酸,它就含大量的氢离子(),氢离子能被部分活泼金属还原为氢气,这仅是氢离子所体现出来的弱氧化性,因此酸溶液都具有氧化性,这称为酸的氧化性。而氧化性酸是指是酸根中的成酸元素在化学反应中表现出来的较强的电子能力,具有强氧化性。比如浓硫酸中含有大量的硫酸分子,几乎不存在氢离子,浓硫酸分子中的+6价的硫元素很容易被还原为二氧化硫。事实证明,几乎所有的金属均能与浓硫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硫,该强氧化性是+6价的硫元素体现出来的。所以说,浓硫酸是氧化性酸。”邱老师听了以后表扬道:“很好!解释得非常全面、透彻!那么,大家对于硫酸的基本性质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9、“没有了。”而班上化学成绩比较差的一个学生说:“要是以后的化学课都能这样讲就好了。”由此可见,这样的比较式教学法,不仅老师教起来轻松,学生学起来也轻松。而且通过比较,一些重点、难点问题,也不再令学生头疼了,大家在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掌握了知识,学到了技能。案例解析比较,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放在一起,辨别异同,认识本质,揭示规律的思维方法。比如,电影中经常出现的“蒙太奇”镜头:刚刚还是和平年代下的灯红酒绿,转眼就变成了战争年代的血雨腥风;刚刚还是笑语满堂,转眼却是啼饥号寒;刚刚还在天堂中漫步,转眼却已在地狱中挣扎这些画面把不同的生活场景或者事物连接在一起,给我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这就是比较或

10、者说是对比的魅力。俗话说:“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比较总是能给我们带来震撼,能在瞬间让我们有“冰火两重天”的感受。乌申斯基说:“对比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所以,搞研究、学知识,一切思维活动都不能离开比较,因为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认识并了解这个世界的。而爱比较的老师就琢磨出了一种特殊的教学法比较教学法。比较教学法存在与发展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世间万物都存在普遍性和特殊性。知识亦是如此。各门学科都有其特殊的规律,但也有其共同的原理。而“比较”就是要找出它们的异同。事实上,只有比较,才能准确地掌握某种知识的特点和规律;只有比较,才能显露出学科的结构特点,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某种语言结构的本质。在课堂

11、教学时,学生知道了、听懂了,是不是就意味着掌握了、能运用了呢?当然不是。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讲,他们缺少的、不知道的,不是某个具体的知识点,而是各个知识点的链接能力、综合运用能力,而这种能力是需要老师充分利用教材并加以培养和提高的。而提高这种链接知识、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比较。邱老师说:“知识的掌握不能缺少对比分析,只有通过对比分析,我们才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才能让学生准确地运用知识,并且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教学目的。”在化学这门课里,有酸、碱,弱酸、强酸,弱碱、强碱的区别,甚至同样一种物质,还会因浓度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性质。如果一个一个地去理解、记忆

12、、掌握,对于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甚至还会将这些知识记得混淆不清。所以,在讲这节课时,喜欢比较的邱老师就结合自身特色,通过比较,帮助学生找到了一条线,把已经学到的旧知识和即将学习的新知识串联起来,且泾渭分明地记忆在学生的脑子里。“最好的办法就是比较,联系起来比较。每一种酸或者碱都有自己的特性,只要多通过实验或者分析比较一下,学生就能很容易地掌握这些知识的本质,掌握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邱老师如是说。硫酸是三大强酸之一,有许多独特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可以说学好硫酸这节课,就为以后学习其他酸甚至碱的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邱老师为了不让学生在起步阶段就摔跤,煞费苦心地设计了这堂通过比较实验和比较分析来明了硫酸特性的课程。“化学课上,实验就是一味兴奋剂,它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想学好化学,就不能不做实验。而对比实验,在本节课中,就是一个让学生接受新知识的支点,它能够让学生正确地把握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整堂课下来,邱老师的比较式教学法确实收到了预期的效果,让学生掌握了应该掌握的知识。所以在教学实践中,老师应该精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设计一些比较教案,让学生在比较中,系统地理解、掌握、记忆所学知识,使他们从根本上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