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永安煤矿根据开拓部署,全矿井划分为两个水平两个采区开采,一水平标高为+1320.0 以上,为一采区一水平以下至+1229.0 为二水平二采区,开采的煤层为M14和 M16号煤层,现开采的是M14号煤层目前, 一采区 M14号煤层即将回采结束,现正在回采 11404采面即将回采结束,11403备用采面储量为20万吨,预计可采13 个月为了确保矿井采掘正常接续,先将对M16号煤层进行设计开采一、 概况(一)矿井概况1、地理概况(1)井田位置、范围及交通永安煤矿位于织金县城东,隶属织金县化起镇所辖矿区西南有县乡公路经过,井口工业场地至织金县县城40km,至贵阳市 126km,至天龙 77km,经贵黄公路至贵阳市139km,至安顺市 107km,至黄桶电厂 117km,至株六复线铁路的天龙站78km, 有公路直达矿区, 交通方便地理坐标为: 东经 105°59′06″~106°00′06″,北纬 26°40′03″~26°41′31″2004 年 5 月 18 日,贵州省国土资源厅颁发了该矿井的《采矿许可证》,矿区面积1.7825km2、开采深度由 1475m ~1100m标高,生产能力15万 t/a 。
该煤矿为生产矿井,企业性质为私营永安煤矿可采煤层为M14和 M16号煤层,煤层倾角 8°~15°,平均 12°,属缓倾斜煤层王家寨煤矿目前开采煤层为M14煤层,煤层厚度2.0m~2.4 m,平均厚度2.2m;煤层倾角 8~15°,平均 12°;煤层稳定可采;直接顶板为硅质、泥质灰岩,底板为细砂岩准备开采的M16号煤层,煤层厚度2.6m~3.0 m,平均厚度 2.8 m;煤层倾角 8~15°,平均 12°;煤层稳定可采;直接顶板为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直接底板为粉砂岩织金县永安煤矿为“六证”齐全的合法生产矿井2 (二)地质1、地层及地质构造1)地层及地质构造(1)地层矿区出露地层有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组 (P3β) 、 龙潭组 (P3l ) 、 长兴大隆组(P3c+d) 、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 T1f )及第四系 (Q)由老至新简述如下: ○1 二叠系( P)a、上统( P3)峨嵋山玄武岩组 (P3β) :为早二叠世后期至晚二叠世早期的基性火山喷发堆积物,主要为灰绿、暗绿色隐晶或拉斑玄武岩,时夹火山角砾岩,凝灰角砾岩,凝灰岩,灰岩及煤线等组成玄武岩具杏仁状,气孔状构造,柱状节理发育,区内出露不全,厚度大于50m 。
大致分布于太平背斜两翼峨嵋山玄武岩组所夹灰岩透镜体中产韦氏蜓、新米氏蜒等蜓科化石,本组下部可能属早二叠世喷发龙潭组( P3l )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龙潭煤组主要由细、粉砂岩、泥质粉砂岩、菱铁质粉砂岩、 泥岩、 煤、硅质岩、 灰岩等组成 从北向南有逐渐变厚趋势含煤层数20~40 余层,一般30 余层,达可采厚度者2~ 8 层,可采厚度4~20m 该地层厚度212~ 414m,一般 300m左右长兴-大隆组( P3c+d)上部大隆组由黑灰色中厚层状硅质岩夹数层高岭石泥岩组成硅质岩单层厚 0.15~0.25m,坚硬性脆,菱面体节理发育高岭石泥岩颜色鲜艳,为鸭蛋绿或黄绿色,呈鳞片状,单层厚 0.05 ~0.10m产亚州假提罗菊石,马平假提罗菊石、肋瘤菊石、中华李氏蛤及乌尔曼杉等大隆组生物群大隆组不含煤,层位稳定,岩性特殊易于识别厚度3.20 ~8.31m,一般 6.5m底部长兴组以浅海相燧石灰岩为主,夹钙质粉砂岩及泥岩,上部含一薄煤层( 1 号煤) ,为不可采煤层产古蜓、中华古纺綞蜓、暗古纺綞蜓,帝纹阿腊克贝、鱼鳞贝、矮小科兰尼虫等动物化石厚22.67 ~36.86m,一般 29m ○2 三叠系( T)主要由灰岩、白云岩及细碎屑岩组成,区内只分布下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
飞仙关组( T1f )在区内出露较广,总厚546~554m,该组共分六段,区内出露了第一、二段:3 二段( T1f2) :上部为灰、灰紫色薄层泥灰岩、钙质泥岩互层,中部为薄层泥灰岩,具缝合线构造,含瓣鳃类、头足类化石丰富,下部为灰、灰紫色泥灰岩夹钙质泥岩,底部为中厚层泥灰岩此段厚99.55~125.96m,一般 108.55m;一段( T1f1) :中上部为灰、灰绿、暗紫色钙质粉砂岩、细砂岩间夹泥灰岩薄层,具波状水平层理、斜层理及球状风化,下部为灰绿色钙质粉砂岩,风化呈姜黄色间夹黑灰色硅质泥岩条带及薄层,愈向底部,硅质泥岩逐渐增多增厚底部夹蒙脱石粘土岩及绿泥石粘土岩具发育的水平层理及微斜层理,层面具稀疏细小炭屑,含星散状,斑点状、线理状黄铁矿及较多的CIariasp等瓣鳃类化石,厚 86.14~92.17m,一般 90.11m ○3 第四系( Q )主要分布于山间凹地及缓坡之上岩性主要为粉质粘土,冲积砂等 厚度 0~15m ,一般 3m左右2)地质构造勘查区位于牛场向斜与普翁向斜之间的次级褶皱——太平背斜南东翼,走向北东 48°左右,倾向南东138°左右,倾角为8°~ 15°, 一般 12°。
○1 褶曲太平背斜:轴线走向NE45°,长约 4.3 公里背斜北西翼较紧凑,南东翼较宽缓,南东翼地层倾角不大,大部分在9°左右,为一不对称背斜出露地层有P2β、P2c+d、P2L、T1f ○2 断层F3 正断层:位于矿界北西侧,正断层,断距35m 左右,走向约45°,倾向135°左右,倾角70°左右,长约1.2km 对本矿开采影响小 ○3 构造复杂程度牛场向斜与普翁向斜之间次级褶皱发育,轴线有一定的扭动,两翼不对称,且走向断裂较发育,因此该片区地质构造复杂程度为中等偏复杂本矿矿界内无次级褶皱发育,总体为一单斜构造,未见落差大于20m的断层根据《矿井地质规程》,本矿地质构造属简单类型2、含煤地层及煤层、储量(1)含煤地层区主要含煤地层为龙潭组,龙潭煤组主要由细、粉砂岩、泥质粉砂岩、菱铁质粉砂岩、泥岩、煤、硅质岩、灰岩等组成从北向南有逐渐变厚趋势含煤层数20~40 余层,一般30 余层,达可采厚度者2~8 层,可采厚度4~20m煤组与下伏峨嵋山玄武岩组或茅口组假整合接触煤系所夹标志层明显,含4 动物化石腕足类、瓣鳃类,头足类、腹足类、掘足类、蜓、有孔虫、苔藓虫、三叶虫,海百合、珊瑚等类化石,植物化石在煤系中部一般保存良好,煤系上、下部常炭化, 结构模糊。
根据煤系地层沉积岩相差异及标志层特征,将煤系分成上、中、下三段:上段( P3l3) :从标二底至标五顶的一套海陆交替相沉积由灰岩、硅质岩、菱铁岩、粉砂岩、泥岩、煤组成碎屑成份以玄武岩岩屑为主,少量长石、绿泥石、石英,分选好,泥岩中多含蒙脱石、水云母胶结物多为氧化铁,绿泥石、蒙脱石、水云母,碳酸盐等,说明上煤组的沉积环境是以氧化环境,碱性介质为主此段含煤5~9 层厚 62~120m;中段( P312) :标五顶至标七顶之间的岩煤组合以陆相沉积为主,夹少许海相碎屑成份除玄武岩外,长石、绿泥石有所增加,碎屑粒度较上、下段粗,泥岩中高岭石成份较高,结核以泥质为主,旋迥结构不明显岩性及煤间距变化较大此段含煤10~20 余层,主要可采煤层2~5 层,以M14 煤层最为稳定,M16成煤期地壳振荡频繁,多薄煤沉积煤层结构较复杂动物化石有腕足、掘足、瓣鳃、藻类等,厚83~ 154m;下段( P3l1)标七顶至煤系底界以泻湖海湾相,湖泊相、滨海相沉积为主旋迥结构明显,由细砂岩、粉砂岩、泥质岩、煤及硅质岩组成碎屑岩中火山屑及长石成份较中、上段高, 泥岩中以水云母为主,胶结物多为泥质绿泥石和硅质,结核亦多为泥质和硅质。
下段含煤7~ 15 层古生物较上煤组单调,以腕足类为主,次为瓣鳃、腹足、苔藓虫、有孔虫、藻类、蜒等,厚67~140 余米2)可采煤层及煤岩特征区内含煤岩系龙潭组(P3l ) ,出露较完整,厚 212—414m 含煤 20—40层,单层煤厚 0.1 —3.28m,多以煤线及透镜体产出含煤系数0.03 其中单层厚大于0.8m的可采煤层 2 层(M14 、M16 ) 其余为局部可采或点式可采M14煤层:煤层稳定,结构较简单,全区可采,厚度在2.0m~2.4m,一般为 2.2m煤层顶板为含镜煤条带的灰色泥岩,厚度一般为1m左右,稳定;底板为浅灰色团块状的泥岩,厚度一般为0.5m 左右M16煤层:煤层较稳定,结构较复杂,含1~4 层夹矸,全区可采,厚度在2.6m~3.0m,一般为 2.80m煤层顶板为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厚度一般为4m左右,稳定;底板为粉砂岩,厚度一般为3m左右可采煤层特征表见 表 2—3—1表 2—3—1 煤层特征表5 含煤 地层煤层 编号煤层厚度( m)煤层间 距(m) 煤层结构煤 层容重 (t/m3)顶底板岩性(最小—最大)/ 平均稳定性顶板底板龙潭 组M14 (2—2.4)/2.2 50 结构简单、 无夹矸稳定、可采1.46 硅质、泥质灰岩细砂岩M16 (2.6— 3.0)/2.8 上部夹一 层含炭质 泥岩夹矸稳定、可采1.42 粉砂岩、 泥质粉砂岩粉砂岩(3)煤层储量根据贵州省煤矿设计研究院2010 年 6 月提供的《贵州省织金县永安煤矿地质勘查报告(补充) 》 。
截止 2010年 5 月 30 日,永安煤矿 M14 、 M16煤层保有资源 / 储量共计 705万 t ,其中探明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1)为 48 万 t ,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 332)为123万 t ,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 333)为 379 万 t ,预测的内蕴经济资源量( 334)?为 155 万 t 另外村寨煤柱为 241 万 t ,其中内蕴经济资源量( 331)为 28 万 t ,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 333)为 133 万 t ,预测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4)?为 80 万 t 3、水文地质1)区域水文地质概况矿区地处牛场向斜与普翁向斜之间次级褶皱—太平背斜南东冀,均为独立的水文地质单元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各水文地质单元的可溶岩与非可溶岩呈相间状分布,受构造控制明显地下水类型分为碳酸盐岩类岩溶水、基岩裂隙水、松散岩类孔隙水三大类,其中岩溶水分布较广,富水性强,基岩裂隙水、孔隙水弱详见区域水文地质图工作区区域上处于长江水系乌江流域,总体地势南东高北西底,该片区最低侵蚀基准面位于矿区西部溪沟处,海拔1330m ,区内水系弱发育,仅有一条常年溪沟,雨季流量为20-25L/S,系下降泉排水汇流而成,其余为季节性冲沟,区内地表水流量随季节性变化较大。
本次调查实测了 4 个井泉,均为下降泉其流量小于0.5L/S 2)矿区水文地质条件(1)含、隔水层岩组的划分根据岩性组合,岩层的富水性和可采煤层赋存空间等因素,该片区共划分7 个含水段直接充水含水段有长兴组中等含水段和龙潭煤组弱含水段间接充水含水段有飞仙关组中部中等含水段及峨眉山组弱含水段由新至老叙述如下: ○1 第四系( Q )弱含水段:6 主要由坡残积物、冲洪积物、崩积物等所形成的粘性土、砾沙、碎石等松散沉积物组成,分布于沟谷、洼地及坡地,除大中型滑坡、崩塌堆积体外,一般厚度小于10 米一般含孔隙水,渗透性强,含水性弱,泉水流量一般小于0.10L/s ,水质为碳酸钙钾钠型水 ○2 飞仙关组第二段( T1f2)中等含水段岩性为灰岩、泥灰岩,全处于侵蚀基准面以上岩溶及裂隙发育;地下水无储存条件,未见常年性泉○3 飞仙关组第一段( T1f1)弱含水段主要由粉砂质泥岩、钙质泥岩组成,厚度为90m左右,井田内大部分位于侵蚀基准面以上,由于长期风化,隔水性能大为降低,含风化裂隙水地下水补给条件差,泉水流量 0.01 ~0.5l/s,可视为上覆飞仙关组二~四段与下伏地层大隆~长兴组中等含水段的相对隔水层。
水质为重碳酸盐、硫酸盐钙型水,矿化度0.093 ~0.120g/l ○4 长兴、大隆组( P3c+d)中等含水段:岩性为硅质岩、蒙脱石粘土岩及中厚层状燧石灰岩、石灰岩、夹粉砂岩、砂岩、砂质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