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浅析德国供给侧结构性改

第***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2.23KB
约12页
文档ID:55603257
浅析德国供给侧结构性改_第1页
1/12

浅浅 析析 德德 国国 供供 给给 侧侧 结结 构构 性性 改改 今年以来,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与条件下,我国经济理论界及实际部门广泛讨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问题其中实际部门多从实际操作方面进行了广泛研究,提出大量改进经济供给侧的可行有效的方法,并且实施后在产业、行业、产品供给方面,都已经逐步取得明显成效同时理论界也开展大量研究和探索,试图从理论上加以解释和阐明,其中有人认为我国提出的供给侧改思路是借鉴现代经济学中供给学派的理论;也有人认为这与现代供给学派理论有不同,或者可能有异有同,但是究竟如何异同也没有说清楚而在大半个世纪前的德国,同样在经济方面出现了危机,经济政策也进而由凯恩斯主义转向了供给改,从而使德国的经济转向了新的局面一、供给侧结构性改之前的德国经济一、供给侧结构性改之前的德国经济1.1948-1966 年是德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期年是德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期1948 年 6 月 20 日,基民盟党人路德维希·艾哈德(1949-1963 年担任联邦德国首任经济部部长,1963-1966 年担任总理)在战后的德国推出货币和经济改,建立社会市场经济秩序,保持私有制和市场经济,保护自由竞争,限制垄断,同时实行若干社会保障和补偿制度,减少过于不公平的分配状况。

1951-1965 年间,德国的 GDP 平均增长率达到 6.6%,德国经济发展呈现出增长率高、价格稳定、失业稳步减少的特点,“德国制造”享誉全球,人们称这一时期的德国经济为“经济奇迹”经济奇迹”的取得主要得益于社会市场经济框架下大量现有劳动力潜能使资本投入得到充分利用,同时也离不开战后旺盛的国内需求、较低的工资汇率和原材料价格、马歇尔计划的支持、没有出现大的景气恶化以及稳定的国内政局2.1965 年是德国经济的增速换挡期年是德国经济的增速换挡期1965 年前后,德国出现了房地产长周期峰值1950-1970 年期间,德国的人口出生数量处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累计出生 2230 万人这些战后的婴儿潮对后来的住房需求产生非常显著的影响1965 年,德国的人均 GDP 达到 9186 国际元,达到增速换挡的阈(yu)值(阈值又叫临界值,是指一个效应能够产生的最低值或最高值德国在增速换挡期出现了经济衰退式调整,GDP 增速超调到零增长附近其原因在于在增速换挡期和结构调整阵痛期,叠加了偏紧的货币政策战后德国一直把稳定物价作为最优先的货币政策目标50 年代以来,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固定汇率制下,德国快速的劳动生产率提升和巨额的贸易顺差,使得马克长期面临升值压力。

60 年代贸易自由化以后,马克成为美元的交易对手,大量投机资本借助贸易进入德国,导致流动性输入的通胀压力60 年代初联邦银行曾试图通过提高国内利率抑制通胀,但这扩大了国内外利差,进一步吸引热钱流入和增加通胀压力,国内币值稳定和国外币值稳定的政策冲突凸显1961 年联邦银行将马克的对外汇率提高了 5%,但幅度太小,投机性货币流入仍然持续1965 年以后,越战和巨额财政赤字导致了美国的通货膨胀,并引发美元贬值压力,大量投机资本涌入德国流动性输入的通胀压力叠加这一时期缺乏配合的宽松的财政政策,造成 1965 年通胀上升到 4%联邦银行采取了紧缩性的货币政策,1965 年 1 月贴现率由 3%提高到 4%,1966 年 5 月进一步提高到 5%,1965 年 10 月减少再贴现额度1966 年德国爆发了二战后第一次经济衰退,经济增速由上一年的 5.4%下降到 2.8%,1967 年进一步下降至-0.3%与此同时,1967 年英镑贬值危机和 1968 年法国骚乱进一步恶化了外部经济形势自此,德国经济结束了高增长,开始增长阶段转换3.1967-1982 年是德国经济在需求调控下的中速增长期年是德国经济在需求调控下的中速增长期凯恩斯主义主导时期凯恩斯主义主导时期1967 年经济危机使得德国国内出现要求国家承担更多责任的呼声和更高的工资要求,政府在财政政策上出现重大分歧。

1966年 11 月 30 日,艾哈德辞职隐退,政府改组社民党人卡尔·席勒开始担任联邦经济部长1969 年 6 月,社民党正式开始 16 年的执政在经济政策领域,社民党的主张是将凯恩斯的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通过需求刺激调控经济增长在凯恩斯主义思想指导下,政府采用逆周期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经济增速得到暂时回升但紧接着在随后几年就出现经济波动性加大、通货膨胀严重和失业率持续上升的问题1974-1975 年和年和 1981-1982 年经济危机年经济危机1973-1974 年,石油危机爆发,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德国 GDP 增速在 1975 年跌落至-0.9%当年政府花费约 500 亿马克用于扩大财政支出以刺激需求1979-1980 年再次爆发石油危机,德国陷入更为严重的经济危机:1980-1983 年连续四年经济低迷,GDP平均增长率 0.8%,其中 1982 年为-0.4%,工业生产从 1980 年下半年到 1983年上半年连续三年时间下降,私人消费在 1981-1982 年连续两年萎缩,就业人数在 1981-1983 年连续三年减少二、成德国经济政策转向供给侧的原因二、成德国经济政策转向供给侧的原因80 年代初的经济危机之所以促使政府转变了经济政策方向,原因在于当时的德国经济出现了凯恩斯主义无法解决的体制性问题(严重的财政危机)和结构性问题(产业结构落后,对外贸易连续逆差)。

1.严重的财政危机严重的财政危机进入 70 年代后,社会福利开支持续增加,国家机构人事费用膨胀,财政刺激计划呈现固化趋势,政府财政年年都出现巨额赤字各级政府通过信贷和发行政府债券来弥补赤字,导致政府债务规模在整个 70 年代都几乎保持了 10%以上的增长速度(除 1973 年为 9.3%)1981 年底,政府债务总额超过 2441 亿马克,相当于 1982 年一年的财政支出1973-1974 年,石油危机爆发,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德国 GDP 增速在 1975年跌落至-0.9%当年政府花费约 500 亿马克用于扩大财政支出以刺激需求1979-1980 年再次爆发石油危机,德国陷入更为严重的经济危机:1980-1983年连续四年经济低迷,GDP 平均增长率 0.8%,其中 1982 年为-0.4%,工业生产从 1980 年下半年到 1983 年上半年连续三年时间下降,私人消费在 1981-1982 年连续两年萎缩,就业人数在 1981-1983 年连续三年减少80 年代初的经济危机之所以促使政府转变了经济政策方向,原因在于当时的德国经济出现了凯恩斯主义无法解决的体制性问题(严重的财政危机)和结构性问题(产业结构落后,对外贸易连续逆差)。

进入 70 年代后,社会福利开支持续增加,国家机构人事费用膨胀,财政刺激计划呈现固化趋势,政府财政年年都出现巨额赤字各级政府通过信贷和发行政府债券来弥补赤字,导致政府债务规模在整个 70 年代都几乎保持了 10%以上的增长速度(除 1973 年为 9.3%)1981 年底,政府债务总额超过 2441 亿马克,相当于 1982 年一年的财政支出财政危机带来了一系列的衍生问题:连续多年的巨额财政赤字已经不只是经济周期下降的产物,而是成了结构性的、相对固定化的现象,极大地限制了政府通过逆周期财政支出来刺激经济的能力巨额的债务利息给政府带来沉重负担1983 年联邦政府预算中,国债利息支付达 310 亿马克,占预算总额的 12.3%,成为仅次于“社会”和“国防”的第三大支出项目政府新增债务在全国新形成的货币资本总额中的占比从 1969 年的 10.3%上升到 1981 年的 37.6%政府举债需求推升了无风险利率,挤出了企业和家庭的筹资需求财政困难使得政府内外为寻找出路和推卸责任而争吵不休,破坏了当时的经济发展氛围2.产业结构落后,对外贸易连续逆差产业结构落后,对外贸易连续逆差进入 70 年代以后,德国在经济结构调整方面进展缓慢,给钢铁、采煤、造船等传统工业部门的长期维持性补贴延缓了结构变的进程,对发展电子等新兴部门的意义认识不足,在生产率上远远落后于日本,产能利用率持续下降。

在经济赖以增长的出口领域,德国日益受到来自日本的挑战1963 年到 1977年,在世界重要工业品进口总额中,德国供货的钢铁下降 0.3%,机器设备下降 0.9%,汽车下降 6.1%,电器电子下降 2.1%,精密光学仪器下降 6.7%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日本供货的钢铁上升 16.7%,机器设备上升 7.5%,汽车上升 14.6%,电器电子上升 10.2%,精密光学仪器上升 12.4%1979-1981 年,德国的对外贸易连续三年出现逆差国际上对马克的信心开始下降,马克出现贬值趋势为维护币值对外稳定,联邦银行不得不维持了紧缩的货币政策,进一步限制了通过逆周期货币政策实施经济刺激的可能性三、供给侧改的提出过程三、供给侧改的提出过程1.科尔政府执政科尔政府执政1982 年 10 月,政府改组,基民盟主席赫尔穆特·科尔当选总理科尔在其《施政纲领》中宣称:“新政府的新政府的经济经济新方向是:不要更多的国家干新方向是:不要更多的国家干预预,而要更多,而要更多的市的市场经济场经济;不要;不要实实行集体行集体负负担,而要担,而要让让个人做出成个人做出成绩绩;不要僵硬的;不要僵硬的结结构,而构,而要更多的灵活性,更多自身的主要更多的灵活性,更多自身的主动动性和加性和加强竞强竞争能力。

争能力2.供给侧改的实践供给侧改的实践整整顿财顿财政,削减社会福利,政,削减社会福利,压缩压缩政府开支政府开支科尔政府上台后制定了整顿财政方针,要求各级政府每年的财政支出年增长率不超过 3%,以降低“赤字率”(政府赤字占 GDP 的比例)和“国家率”(国家支出占 GDP 的比例)在社会福利方面,通过延迟养老金调整时间、降低失业者养老金缴纳基数、提高医疗费用自付比例等途径减少了在社会福利上的支出1983-1989 年, 政府赤字减少,债务增速下降,“赤字率”和“国家率”逐渐降低减减轻轻企企业业和个人税和个人税负负1984 年公布《减税法》,分 1986 年、1988 年和 1990年三个阶段进行减税,从而实现了税收份额从 1982 年的 23.8%降低到 1990 年的 22.5%,达到 30 年来的最低水平税收体系得到调整,降低了直接税比重,调低了所得税和工资税的累进税率,使税法体现出促进经济增长的性质控制控制劳动劳动力、能耗等企力、能耗等企业业成本的增成本的增长长1982 年底,劳工部长明确要求工会在1983 年上半年暂停提高名义工资1983-1989 年间,德国劳动者工资增幅达到历史最低水平。

70 年代的两次石油大提价促使西方发达国家大力节省能源消耗,1985 年,工业国石油消耗量平均减少到 1973 年的 63%,而德国更是减少到 61%,再加上80 年代油价低迷,企业的能耗成本大大下降放松管理,推放松管理,推进进私有化有关联邦资产私有化和参股政策的总体方案于 1985年 3 月 26 日得到联邦政府的批准,在这一计划中,联邦政府将减少在 8 家大公司中的参股,如将大众汽车的股份从 20%减少到 14%,联合工业公司的股份从 100%减少到 74%,汉莎航空的股份从 79.9%减少到 55%1982 年,联邦参股 25%以上的工业企业共 950 家,参股出资总额约 21 亿马克,占当时工业部门所有股份公司和有限股份公司总股本的约 1.6%经过十年的私有化过程,到 1992 年,联邦参股企业的数量和总份额均下降了约一半德国在所有制变动的问题上采取基本稳定的政策例如,对大众汽车厂等公司中国有股份的出售,前后经历了几十年对于大企业的破产也相当慎重,例如80 年代初,德国电气总公司(AEG)濒临倒闭,政府出手帮忙改组,使裁员数量。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