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单元作业设计一、单元信息学科语文年级学期教材版本单元名称第三单元统编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基本信息三年级第二学期单元组织方式 R自然单元 £重组单元序号课时名称《古诗三首》对应教材内容第9课1234《纸的发明》第10课课时信息《赵州桥》第11课第12课《一幅名扬中外的画》56综合性学习语文园地综合性学习语文园地二、单元分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第二学段有明确要求:注重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强语言文字运用,加强语文和生活的联系,致力于构建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科书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课标要求2.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3.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单4.结合语文学习,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5.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6.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于语文。
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安排了三篇精读课文《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和一篇略读课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古诗三首》中的三首诗歌都描述了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寄托了作者的感情《纸的发明》是一篇说明文,介绍了纸的发明过程以及纸的发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赵州桥》元教向我们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和美观,使我们感受到古代劳动材1 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则向我们介绍了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清明上河图》的绘画内容和历史价值本单元安排了以分析“中华传统节日”作为主体的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旨在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其中“中华传统节日”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了我们的民俗习惯,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传递着中华儿女的情感,此活动中,学生进一步了解身边的传统文化,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分在语文素养培育方面,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在三年级上册“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理解基础上向表达逐步发展,渐渐掌握具体方法,促进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为学生进行“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习作实践提供方法上的指导。
析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对中华传统节日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与有些节日的风俗知道的不很清楚,对造纸术、赵州桥、《清明上河图》这些传统文化知道知之甚少,因此学习时,学生会有一定的好奇感,收集传统节日资料,交流还是很有兴趣的,但要写出过节的过程,会有一定的难度三年级上册已经了解了“借助一个意思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但只局限在内容上,对于表达方法的理解还需要进一步引导三、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序号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认识36个生字,读准7个多音字,会写37个汉字,会写50个词语了解、积累“文房四宝”等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四字词语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默写指定的古诗2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45了解课文相关段落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并能用总分段式用“有的……有的……有的……”写一段话以“中华传统节日”为主题,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完成资料的收集、整理、交流和成果分享,就自己感兴趣的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67能按活动的步骤,口头介绍一次手工活动。
2 四、单元作业设计思路本单元作业设计紧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单元人文主题,以“走近传统文化——理解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为主线开展目标旨在加强巩固学生对本单元必须掌握的生字词、古诗、四字成语等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积累,扫清学生学习课文的阅读障碍;紧紧围绕本单元阅读要素“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和习作表达要素“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而开展;落实课本学段的综合性学习目标本单元作业设计,有基础性作业、提升性作业和综合性作业组成,既需要独立学习又需要合作学习,体现了作业的实践性、开放性、综合性,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学习能力,达到“作业赋能,减量增质”的目的作业评价坚持思想性、科学性、针对性、多样性原则,突出对学生业评价的整体性、综合性,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业评价有星级评价加鼓励性语言组成附:作业评价标准知识和能力:(1)无知识性错误3分(2)书写工整3分(3)表达清楚3分过程与方法:(1)学习方法正确3分(2)审题正确3分(3)迁移应用3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态度认真3分(2)内容健康3分(3)有兴趣3分(4)有特色或创新3分说明:星级:☆☆☆☆☆:20-30分,☆☆☆☆:20-29分,☆☆☆:15-19分,☆☆☆:15分以下。
3 五、课时作业9.《古诗三首》(第一课时作业)作业层次作业分析与时长作业内容评价设计设计意图一、闯关我在行第一关:小小诵读者评价主体:学生 þ教师 ¨正确读诗,读出节奏,读出韵律本题通过闯关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对古诗基第二关:默写小能手础性作业10背一背、填一填清明(唐)杜牧分钟评价方式:自我评价þ生生互评þ教师评价¨清明借问,,欲断魂文、形近字的理解和掌握第三关:火眼金睛辨字组词爆()遥()酒()曈()暴()瑶()洒()瞳()评价主体:二、妙笔生花观察下面这幅图,根据图意写出本课的两句诗,借助注释,发挥想象,描绘诗中的画面学生 þ教师 ¨本题借助画面回顾诗句,想象画面,既加深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10分钟评价方式:自我评价þ生生互评þ教师评价þ综合性作业诗句:,我想到的画面:4 9.《古诗三首》(第二课时作业)作业层次作业分析与时长作业内容评价设计设计意图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作者是评价主体:学生 þ教师 ¨本题主要考代诗查学生对基础性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基人思是,“独”的意思是,标题的意思是,“忆”的意。
5础性作业分钟评价方式:自我评价þ生生互评þ教师评价¨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是从会到的,因此,这两句也成为了千古名句的思想感情你两句诗中体,二、节日追寻本题通过表评价主体:结合本课所学的古诗,联系生活实际,完成传统节日格形式加深学生 þ收集表对我国传统节日的了解,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之情教师 þ提升性作业7节日名称节日时间节日习俗相关古诗或歌曲分钟评价方式:自我评价þ生生互评þ教师评价þ三、小小画家本题通过绘画形式,激发学生兴评价主体:学生 þ画一画你最喜欢的节日场景吧教师 þ趣,趣味性较强,又能加深学生对节日习俗的了解8综合性作业评价方式:自我评价þ分钟生生互评þ教师评价þ5 10.《纸的发明》(第一课时作业)作业层次作业分析与时长作业内容评价设计设计意图一、词海拾贝:1、认真拼读,规范书写jīngyànshèhuìōuzhōuxīshōuchuàngzàoláolèitǐxiàn根据课程标准识字写字目标“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瑞正、整洁”,本题主要是从字词入手,帮助学生扫清障碍,通过对易错读音的辨析,巩固学生对生字词读音的掌握评价主体:学生 þ教师 ¨mǎnjìzú基lù5础性作业分钟评价方式:自我评价þ生生互评¨教师评价þ2、多音字认读。
lèi(劳累)累léi(累赘)lěi(累积)xiān(新鲜)鲜xiǎn(鲜有)二、小试牛刀:本题意在引导学生读好长句为正评价主体:学生 þ教师 þ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好下面的句子1、古时候用“学富五车”形容一个人学问高,是因为书多的时候需要用车来拉再后来,有了蚕丝织成的帛,就可以在帛上写字了提升性作业5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铺垫,并借用长句在读中感受中华民族祖先的聪明才智分钟2、帛比竹片、木片轻便,但是价格太贵,只有少数人能用,不能普及评价方式:自我评价þ生生互评þ教师评价þ3、他把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断,浸在水里捣烂成浆;再把浆捞出来晒干,就成了一种既轻便又好用的纸6 三、火眼金睛: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照样子填写下图(寻找时间词)本题借助课后练习第一题的提示,学生思考,提取课文中的关键信评价主体:学生 þ教师 ¨综合性作业息,厘清课文叙述脉8分钟络,了解造纸术的发明传播过程,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评价方式:自我评价þ生生互评þ教师评价þ10.《纸的发明》(第二课时业)作业作业分析与时作业内容评价设计层次设计意图长小试牛刀:一、抓住“改进”理解传承。
本题要求学生,能根据题目要求提取段落中的重要信息,并对有关现象或成因做出解释特别关注表示转折关系的词,通过梳理改进各种书写材料的不足,理解蔡伦改进后造纸术能够传承下来的原因,感受中国造纸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在蔡伦改进的造纸术出现以前,人们曾经在龟甲、兽骨、青铜器、竹片、木片、丝帛、麻纸上刻字、写字但这些材料有哪些不足之处,所以蔡伦要改进造纸术评价主体:学生 þ10教师 þ分钟提升性作业评价方式:自我评价þ生生互评þ教师评价þ二、抓转折词,读懂纸的“前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