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金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 年3 月10 日金昌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通过)金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序 言《金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要规划,也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第一个五年规划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一五”规划,对于进一步推进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率先在全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金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根据中央、省上有关精神和《中共金昌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及金昌市人民政府《关于金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安排意见》的有关要求制定的 《纲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突出金昌特色,贯穿加快发展和科学发展的理念,具有战略性和前瞻性,是指导“十一五”期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5—纲领性文件第一篇 回顾与展望第一章第一章 ““十五十五””回顾回顾“十五”以来,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省委“两个高举、一个加强”和“两抓两放”的战略部署,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实现,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综综合合经经济济实实力力显显著著增增强强 “十五”末,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15.87 亿元,是“十五”计划的 2.15 倍,年均增长 15.4%,是“九五”末的 3.15 倍其中,第一产业增长 6.3%,第二产业增长 17.6%,第三产业增长 14.37%人均生产总值达到 24950 元,是“十五”计划的 2.3 倍,年均增长 14.8%,是“九五”末的 3.05 倍—6—37.1042.6548.6558.7191.82115.8703570105140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为 6.1∶77.2∶16.7九五末一、二、三产业比重15%68%17%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十五末一、二、三产业比重6.1%16.7%77.2%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 18.71 亿元,年均增长 22.48%,是“九五”末的 2.8 倍6.798.699.0610.0213.8618.71048121620242000年 2001年 2002年2003年 2004年 2005年大口径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达到 4.29 亿元,占“十五”计划的 139%,年均增长 14.34 %,是“九五”末的 2 倍。
亿元亿元—7—2.22.412.452.873.434.2901.534.5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地方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 126.4 亿元,占“十五”计划的158%,年均增长 29.43%,是“九五”的 3.04 倍1 10 0. .9 94 41 15 5. .0 04 41 17 7. .6 65 52 23 3. .4 42 23 30 0. .6 60 03 39 9. .7 73 30153045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产业竞产业竞争能力不断提高争能力不断提高实施农业 “一特两化”,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实现农业增加值 7.1 亿元,是“九五”末的 1.4 倍,年均增长 6.32%粮食总产量达到 27.9 万吨,是“九五”末的 1.4倍优势特色农产品和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建设步伐加快,啤酒大麦、优质肉羊、无公害蔬菜等特色农产品加工能力分别达到 22 万吨、30 万只和 1500 吨,其中啤酒麦芽产量约占国内生产总量的15%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支柱产业进一步壮大不断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镍铜钴系统节能降耗改造、30 万吨干法水泥、18万吨磷二铵扩能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投产,使工业经济效益亿元亿元—8—进一步提高。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 82.83 亿元,年均增长18.1%,是“九五”末的 3.9 倍,占 GDP 的比重由“九五”末的 52.2%提高到 71.4%;销售收入达到 241 亿元,利税达到 38.8 亿元,年均分别增长 32.86%和 42.4%,是“九五”末的 4.14 倍和 5.85 倍金川集团公司已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大型有色企业集团,镍都实业公司、金化集团、甘电投永昌发电公司、河西堡铁厂、金泥集团步入 2004 年度甘肃工业 100 强企业启动了金昌(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建设第三产业稳步提高,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建成了天水路商业步行街、金戈购物广场等项目金融、保险、咨询、通讯、房地产、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日趋活跃 “十五”末,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 19.3 亿元,年均增长 14.37%,是“九五”末的2.38 倍城市服城市服务务功能明功能明显显提升完成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任务,组织修编了城市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城市规划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在加大整合力度的基础上,实行了规划权上收、管理权下放五年城市建设投资累计完成 5.96亿元,是“九五”时期的 3.4 倍。
高标准实施了城区改造和街景、居民小区配套建设,推行拆墙透绿,建成了市人民文化广场、长泰花园以及一批城市基础设施和富有人性化色彩的城市街景,使城市人居环境大为改观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 20%,城市人均绿地面积达到 4.9 平方米西部开西部开发进发进程不断加快程不断加快以项目造优势,以项目促发展,加快—9—水利、交通、城市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项目建设,建设了引硫济金、城市集中供热、垃圾处理、城市供水管网、城乡电网改造、GZ45 永昌段高速公路、金雅公路、金武公路、人畜饮水、水库除险加固、退耕还林、市区北部绿色长廊等一批重点项目,基础设施条件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对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积极开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大力支持金川集团公司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增长,五年累计完成进出口贸易总额 21 亿美元,是“九五”时期的8.3 倍利用外资实施的农业节水和重点风沙区治理工程进展顺利;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五年累计引进国内资金 23 亿元,共有 345 个项目建成投产各各项项社会事社会事业业全面全面发发展共组织实施科技项目 238 项,取得科技成果 168 项认真实施“5218”创新人才开发计划,人才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积极整合教育资源,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实施了高中扩建、中小学危房改造等一批项目,全市初中入学率达到98.9%,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 81.5%高度重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建成了市县疾控中心、急救中心以及部分农村乡镇卫生院等项目,公共卫生医疗体系初步形成,卫生医疗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 71.37%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社会低保实现了应保尽保,城乡社会救助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地企、军地、银地关系进一步融洽文化体育、广播影视、人口与计划生育、环境保护等各项工作都得到全面加强社会文—10—明程度进一步提高,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连续两次被命名为“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连续四次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省级卫生城市通过验收人民生活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稳稳步提高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175 元,占“十五”计划的 113.1%,是“九五”末的 1.56 倍,年均增加 734 元,增长 9.36%;6 65 50 04 48 80 00 00 08 82 23 33 38 88 86 62 29 94 41 17 71 10 01 17 75 5030006000900012000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3982 元,占“十五”计划的 98.3%,是“九五”末的 1.44 倍,年均增加 242 元,增长 7.51%。
2 27 77 72 22 28 87 76 63 30 05 51 13 32 27 77 73 35 59 97 73 39 98 82 2010002000300040005000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城乡居民住房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九五”末的 14.72 平方米增加到 29 平方米;农民人均住房面积由“九五”末的 31.37 平方米增加到 35.9 平方米 元元—11—这些成就的取得,为“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章第二章 ““十一五十一五””展望展望“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城市经济转型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也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市经济社会将面临诸多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一是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为我市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施展开放型经济,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为我们根据自身优势参与国际、国内产业的竞争与合作,吸引更多的资金、技术、人才,加快发展提供了保障二是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并支持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将成为今后西部大开发的重点。
“十一五”时期,国家还要在政策和制度建设上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并进一步增加对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公共卫生设施、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建设等方面的资金投入,逐步建立新型的社会事业发展的财政支持体系,为逐步缩小地区间社会发展差距创造制度条件三是伴随着国内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产业梯度转移的势头将越来越强劲,为我市充分利用土地、矿产及人力资源优势,做大做强我市优势支柱产业,进一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机遇四是国家倡导节约型社会建设,在强化节能措施的同时,把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与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放在重要位置来抓,有利于我市—12—加快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五是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全市人民加快发展的愿望十分强烈,对市情的认识更加深化,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发展思路和比较优势明显的工农业发展格局,经济发展的自我调节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不断提高,为“十一五”又快又好地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经济结构不尽合理,非公经济总量偏小,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不高;城乡二元结构明显, “三农”问题仍然突出,农业生产基础薄弱,农村二、三产业和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农民增收压力较大;受新增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以及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断增加的影响,城乡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链条短,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矛盾突出,干旱缺水问题长期存在,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亟待转变。
总体上,我市加快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开拓创新、突出重点、扎实工作,积极推进 “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第二篇 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和发展目标第一章第一章 指导思想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入落实省委“两个高举、一个加强”和“两抓两放”的战略部署,坚持把项目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13—坚持工业强市,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一特两化”,坚定不移地培训输转农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契机,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坚持改革开放,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统筹发展社会各项事业,推进和谐金昌建设,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第二章第二章 发展原则发展原则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按照科学发展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