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生李生 聊斋志异聊斋志异 卷十卷十清代清代 蒲松龄蒲松龄聊斋故事聊斋故事商河李生1,好道2.村外里余,有兰若3;筑精舍三楹4,跌坐其中游食缁黄5,往来寄宿,辄与倾谈,供给不厌一日,大雪严寒,有老僧担囊借榻,其词玄妙信宿将行6,固挽之,留数日适生以他故归,僧嘱早至,意将别生,鸡鸣而往,扣关不应1逾垣入,见空中灯火荧荧,疑其有作,潜窥之僧趣装矣,一瘦驴繁灯檠上7.细审,不类真驴,颇似殉葬物;然耳尾时动,气咻咻然俄而装成,启户牵出,生潜尾之门外原有大池,僧系驴池树,裸入水中,遍体掬濯已;着衣牵驴入,亦濯之既而加装超乘8,行绝驶9.生始呼之僧但遥拱致谢语不及闻,去已远矣王梅屋言:李其友人曾至其家,见堂上额书“待死堂”,亦达士也原文原文注释注释1商河:县名,今属山东省2道:此指佛法3兰若:佛寺详画壁注4精舍:此指居士诵经修行的斋舍三楹三间楹,量词,屋一间为一楹5游食缁黄:指四方云游的僧道僧人缁(黑色)服,道士黄冠,合称“缁黄”6信宿:两宿7灯檠(qng清):灯架8超乘:本指跳跃上车,见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此指腾身跨上驴背9绝驶:谓驴足不点地,飞奔而去绝,绝尘译文译文商河县有一个姓李的书生,喜欢佛法。
在他们村子外面一里多地,有一座庙里面建有斋舍三间,李生就在那里打坐修行四方云游的和尚道士,来来往往也都暂住在这里,他就和他们倾心交谈,供给饮食,从不厌烦有一天,天下着大雪,气候极其寒冷,有一个老和尚挑着行装前来借宿,老和尚说出话来,很是玄远奇妙住了两个晚上就要离开,李生诚心挽留他,又住了几天正巧李生因为有别的事情回家,老和尚就嘱咐他早点回来,意思是将要和他告别第二天鸡一叫就回来了,李生敲门没人答应跳墙进来之后,看到屋里的灯火还荧荧发亮,怀疑老和尚在干什么,就偷偷地看着他老和尚正在急忙收拾行装,一头瘦驴被捆在灯架上仔细一看,不像是个真驴,很像是殉葬的物品,不过耳朵和尾巴到是不时地动一动,还气乎乎的样子不大一会儿,行装准备好了,打开门就把驴拉了出去李生偷偷地尾随在后面大门外面原本有个大池塘,老和尚就把驴系在池塘旁边的树上,光着身子就跳进水里,把全身用手洗完之后,穿上衣服又把驴拉进水里,也给它洗了一洗过后带上行装跨上驴背,驴足不点地,飞快而行李生这才大声叫他老和尚只是远远地在那拱手表示谢意,说话的声音却听不到,走得已经很远了王梅屋说过:李生是他的朋友他曾去过王梅屋的家里,看到他的堂上的匾额写着“待死堂”三个大字,也是一位旷达的人士啊。
李生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赏析赏析蒲松龄(1640年6月5日1715年2月25日),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蒲松龄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补博士弟子员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近42年,直至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方撤帐归家他毕生精力完成聊斋志异8卷、491篇,约40余万字内容丰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被誉为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郭沫若曾这样评价:“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岁除聊斋志异外,蒲松龄还有大量诗文、戏剧、俚曲以及有关农业、医药方面的著述存世,总近200万言作者简介作者简介THANK YOU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