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六年级下册语文-小升初专题传统节日与古诗词-全国通用(详解版)

世***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53.50KB
约11页
文档ID:186190353
六年级下册语文-小升初专题传统节日与古诗词-全国通用(详解版)_第1页
1/11

传统节日与古诗词一、学习目标1.了解节日的农历时间、习俗、相关古诗;2.了解唐宋八大家的生平、作品二、课前热身击鼓传花,看看你了解多少诗人1.初唐四杰是哪四位?2.贺知章被称为?3.《凉州词》的作者是?4.“王孟”指的是?5.王昌龄被称为?6.田园山水派代表诗人是谁?7.说出你背过的李白的三首诗?8.杜甫的称号是?9.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写的是什么景色?10.白居易的号是什么?【答案】1.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2.诗狂3.王之涣4.王维,孟浩然5.七绝圣手6.王维,孟浩然7.《静夜思》《赠汪伦》《望庐山瀑布》8.诗圣9.雪景10.香山居士三、知识讲解1.传统节日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岁”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描写除夕的诗句有:除夜【宋】文天祥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春节习俗,一般以吃年糕、吃饺子、贴春联、放鞭炮、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贴年画、贴剪纸、贴窗花、贴福字、逛花市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

描写春节的诗句有: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描写元宵节的诗句有:生查子元夕【宋】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青玉案元夕宋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清明节——公历四月初,冬至后的第108天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描写清明节的诗句有: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清明节前二日,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卵等风俗,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相传此俗源于纪念春秋时晋国介之推(姓介名推,又称介子推,之为虚词,子为敬称)中国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直到后来改为清明节描写寒食节的诗句有:寒食诗 寒食时看郭外春,野人无处不伤神平原累累添新冢,半是去年来哭人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的活动现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描写端午节的诗句有:端午【唐】文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这一天,人们还有晒书的习俗描写七夕节的诗句有:鹊桥仙(宋)秦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秋夕【唐】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轻松的欢娱民间拜月”则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描写中秋节的诗句有:水调歌头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联系的有赏菊赋诗、插茱萸、吃重阳糕、喝菊花酒等风俗描写重阳节的诗句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2.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是中国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夺三军之帅”(八代:宋、齐、梁、陈、魏、齐、周、隋);明人推崇他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韩愈时代的诗坛,已开始突破了大历诗人的狭小天地韩愈更是别开生面,也创建了一个新的诗歌流派他善于用强健而有力的笔触,驱使纵横磅礴的气势,夹杂着恢奇诡谲的情趣,给诗思渲染上一层浓郁瑰丽的色彩,造成奔雷掣电的壮观另外韩诗在艺术上有“以文为诗”的特点,对后世亦有不小的影响当然韩诗中也有追求怪诞诡谲的游戏文字,是不足取的著名作品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更有《祭十二郎文》传世,与欧阳修的《陇冈阡表》以及清代袁枚的《祭妹文》并称中国古代三大祭文韩愈被列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又将他与杜甫并提,有“杜诗韩笔”之美称[6] 他的散文创作,实现了自己的理论其赋、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都有卓越的成就。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汉族,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祖籍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生于长安,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官监察御史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享年不到50岁著有《柳河东集》等柳宗元是思想深邃的哲学家、文学家,他重视文章的内容,主张文以明道,为“道”应于国于民有利,切实可行他注重文学的社会能,强调文须有益于世他提倡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指出写作必须持认真严肃的态度,强调作家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他推崇先秦两汉文章,提出要向儒家经典及《庄子》、《老子》、《离骚》、《史记》等学习借鉴,博观约取,以为我用,但又不能厚古薄今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南宋高宗朝,赠太师,追谥号“文忠”,四川眉山人,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词人、诗人,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其散文与韩愈并称“韩潮苏海”,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一全才”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的艺术境界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中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刘辰翁在《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年五十八岁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

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乃悉焚所写文章,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至和、嘉祐间,与二子轼、辙同至京师欧阳修上其所著《衡论》《权书》等二十二篇,士大夫争传之宰相韩琦奏于朝,除秘书省校书郎与陈州项城令姚辟同修建隆以来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而卒洵著有 <嘉祐集> 二十卷,及 <谥法> 三卷,均《宋史本传》并传于世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在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有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的苏轼 苏洵是有政治抱负的人他说他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言当世之要”,是为了“施之于今”在《衡论》和《上皇帝书》等重要议论文中,他提出了一整套政治革新的主张他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审势”、“定所尚”他主张“尚威”,加强吏治,破苟且之心和怠惰(di du)之气,激发天下人的进取心,使宋王朝振兴由于苏洵比较了解社会实际,又善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以古为鉴,因此,他的政论文中尽管不免有迂阔偏颇之论,但不少观点还是切中时弊的。

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欧阳修称赞他“博辩宏伟”,“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曾巩也评论他的文章“指事析理,引物托喻”,“烦能不乱,肆能不流”(《苏明允哀词》),这些说法都是比较中肯的艺术风格以雄奇为主,而又富于变化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