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纳兰性德的人生经历对其诗词创作的影响康熙十七年( 1678 年)前后,随着政权的渐趋稳固,词坛重心转移到了清王朝的政治中心北京,南北词人汇集皇都,其时,陈子龙、龚鼎孳等由明入清的词界宿老相继去世,以陈维崧为领袖的阳羡词派已呈衰势,而朱彝尊倡导的浙西词风又方兴未艾,,尚未笼及全局,于是京华词坛涌现了为时甚短,却是群雄纷起的新景观其中以满洲的纳兰性德和寓居京师的江南文人顾贞观最为杰出,而且他们相知莫逆,交情深如异性兄弟其中成就最高的当属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赞为“ 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的纳兰性德纳兰性德( 1654-1685) ,原名成德,避太子讳改性德,字容若,别号楞伽山人,先世为叶赫部贝勒,曾祖父金台石为明室外藩,为抗拒努尔哈赤死于战火,曾祖姑嫁努尔哈赤为大妃,生清太宗皇太极,后来叶赫部族归附后金,其父明珠仕清朝,累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太傅,为康熙朝权相之一,性德17 岁补诸生贡入太学,次年(康熙10 年, 1671 年)举顺天乡试,康熙十五年应殿试,赐进士出身,选授三等侍卫,寻晋一等,出入扈从,贵要莫比,深得康熙隆遇。
纳兰性德著有《通志堂集》二十卷,收录其所有诗、词、文,并有《通志堂经解》传世,成就最高的是词,初名《侧帽》,后增补为《饮水词》 ,总数达350 首左右这三百首词在清词史中地位重要,影响深远,清末名家胡微元在其《岁寒居词话》中道“ 倚声之学,国朝为盛,竹垞、其年、容若鼎足词坛,容若《饮水》一卷、《侧帽》数章为词家正声,散壁零玑,字字可宝,每逢凄风暗雨凉月三星,曼声长吟,时恨不与纳兰同时而 可见纳兰性德在词坛中的地位纳兰性德的生平行径颇多奇特的矛盾现象,如生长华阀, 位居清要, 但情思抑郁、 倦于仕禄;又如清初满汉之防甚严,成见最深, 纳兰性德却与世称落落难合的“ 一时俊逸 ” 顾贞观、 严绳孙、姜宸英等交游契厚性德曾说 , “ 诗乃心声 ,性情中事也 ”“做诗欲以言情耳 ,诗词的创作本发乎于情,没有一定的生活经历和感情积累必然无法写出动人心魄的诗词身份高贵而志在山林使其诗词风格抑郁纳兰性德生长在裘马轻肥的钟鸣鼎食之家,有位居宰辅显要当朝的父亲明珠做靠山,自己进士出身,身为皇帝近侍的一等侍卫,而且“ 密迩天子左右,人以为贵近臣无如容若者” ,性德自己也在给顾贞观的信中说“ 日睹龙颜之近,时亲天语之温,臣子光荣,于斯至矣” ,过的完全是功名冠冕无所不有,尊荣享乐无所不备的锦衣纨裤的贵族生活,可是我们看纳兰词感受的却又是另外一番情景,情调凄凉哀婉, 气氛抑郁悲凉, 仿佛有说不完的忧伤焦虑,诉不完的烦恼辛酸, 从他的诗词中尽可以体味到深含其中的悲戚苦涩之音和无法摆脱的沉重压力及难以排遣的忧伤哀愁之情。
一个作家反复吟咏那些催人断肠的词句是他创作心态的直接反映,这种身世地位与其作品风格的强烈反差更加突出了纳兰性德的生平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的重要性1、出仕前的心理状态和作品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1655 年 1 月 9 日)纳兰性德出生于明珠府,性德之父明珠是被努尔哈赤吞并的叶赫部贝勒的后裔,其曾祖姑又是努尔哈赤的“ 孝慈高皇后 ” ,纳兰性德的母亲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嫡亲孙女,叶赫那拉氏与爱新觉罗氏先世的夙怨早已被时间冲淡,因此明珠在康熙前期备受重用官居要职满人入关后为了统治的需要便极力提倡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八旗官员上行下效,出现了八旗子弟竞相攻读经书,参加科举考试的局面,纳兰性德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明珠一向重视团结汉族文士,注重吸收汉族传统文化,深知人才的成长除立志苦读之外,师友之间的影响也极其重要, ,因此他教导纳兰性德隆师亲友之道丁腹松是纳兰性德的第一位老师,通州人, 通学能文而性情拘介,不随时俗,三十岁考中举人后屡试不第, 明珠特请他做家庭教师他不顾纳兰性德贵族公子的身份,在戒其贪玩、 勉其立志的同时在学业上严格要求、督责不殆 纳兰性德自幼聪敏,读书一再即不忘,在丁腹松考中进士辞馆时,纳兰性德在儒学上已有了相当高的文化修养了。
康熙十年( 1671 年)朝廷议准 “ 八旗新旧生员内,通行选拔文行皆优者,满洲、蒙古起送二名,汉军起送二名入监肄业” ③纳兰性德贡入太学正是此年,从千万人之中只选6 名,而纳兰是其一,可见当时纳兰确实是品行出类拔萃,文采超凡脱俗非同一般了当时在国子监里纳兰性德深得祭酒徐文元的器重,徐乾学后来回忆道“ 舍弟立斋为祭酒,深器重之,谓余曰:,司马公贤子非常人也?” 至康熙十一年(1672) ,十八岁的纳兰性德一举考中顺天乡试的举人,此事对纳兰性德对其家族的影响相当大当时满人推崇骑射之术,初入中原还不适应汉人的“ 学而优则仕 ” 的观念, 纳兰性德能以满洲贵族的身份考中举人,几乎可以算是满汉融合的一个标志在他随着同科举人以其面见座师徐乾学时,非常庆幸自己得了个好老师 “ 入而告其亲曰:,吾幸得师矣 ?,出而告其友曰:,吾幸得师矣 ?梦寐之间,欣欣私喜曰: ,吾真得师矣 ? ④徐乾学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学者顾炎武的外甥,曾得顾炎武的亲自教导, 是清初大儒, 兄弟三个都为当时朝廷中的要员,且文采卓著, 纳兰性德之所以如此高兴,逢人便说 “ 吾真得师矣 ” 是因为对徐乾学学识的由衷佩服也是从认识徐乾学开始,纳兰性德开始接触宋元经学,以至于后来编著了《通志堂经解》流传世间。
康熙十二年( 1673 年)纳兰性德怀着欣喜与自信参加了由礼部主持的全国性的科举考试,即会试,被录取为贡生,正当他准备参加最高级的科考—— 殿试时,突然身患“ 寒疾 ” ,不能参加 “ 庭对 ” ,只能等下一科的科举了此事对他的打击非常大,心里包袱沉重并写了《幸举礼部闱以病未与庭试》一诗说到:“ 晓榻茶烟揽翠丝,万花园里误春期谁知江上题名日,虚拟兰成射策时 紫陌天游非隔面, 玉阶有梦镇眉愁 滓滨强对新红杏, 一夜东风感旧知 ” ⑤在此诗中,纳兰一是抒发了未能参加殿试失去了扬声名显父母光宗耀祖的机会的遗憾和愁闷二是自信自己未能获得功名不是自己学识浅陋,而是由于生病耽误了时机三是表达对徐乾学指导自己的感激之情,对下科殿试充满了信心纳兰性德在错过殿试之后,更加严格自律刻苦学习汉族文化,徐乾学说:“ 容若以豪迈挺特之才,勤勤学问,生长华阀,淡于荣利,自癸丑五月始,逢三、六、九日黎明时骑马过余邸舍,讲论书史,日暮乃去” ,在此期间开始编著的《渌水亭杂识》,是满人学习汉文化的历史记录, 具有巨大的认识和借鉴价值至于纳兰性德在诗词中的沉郁凄婉之音及如何看待这些诗词,就要探讨她出仕后的思想动态了2、出仕后的思想经历自康熙十二年因病没能参加殿试后,经过三年的笃意学习, 纳兰性德终于在康熙十五年(1676年)考中二甲第七名进士。
儒家倡导学而优则仕,科举考试是儒生步入仕途的第一步然而当时明珠正当权势炽手之时,康熙又是个少有的善于御下的雄才明主,正因为这个原因,纳兰性德不仅无法偿自己征战沙场之志,甚至连入翰林院修史也不能得,只能在闲置在家一年多后入宫当了侍卫在同年纳兰性德送落第好友马云翎回江南时,赋诗相赠,诗曰:“ 弃捐世所悲,予独为君喜君归葺屋南山里,燕麦青青缠覆雉新莺啼过眠未起,笑看我辈红尘死” 从诗中可以看出纳兰性德绝不是纯粹的在安慰马云翎,而是真心的厌恶所谓的“ 红尘 ” ,羡慕马云翎可以不用为功名家世所牵累自由自在的生活,年纪轻轻已有了“ 葺屋南山 ” 的念头纳兰性德是不得志的,他是一位弓马娴熟又文采翩翩的贵族少年,当时南方的三藩之乱战争进行的如火如荼,他希望的是“ 一骑红尘来,传有双羽书慷慨欲请缨,沉吟且踟蹰” 这样的戎马生涯,一等侍卫虽然高贵却不是纳兰性德的向往在给好友顾贞观的书信中说道:“ 人各有志,不能相强,使得为清时之贺监,放浪江湖,亦何必为汉室之东方,沉浮金马,倘异日脱履宦途, 拂衣委巷, 鱼庄蟹舍, 足我生涯, 药臼茶铛, 消兹岁月, 皋桥做客, 石屋称农,怀抱影于林泉,遂忘情于轩冕,是吾愿也” 。
侍卫的生涯高贵而平淡,平淡的生活更易消磨人的志向,何况伴君如伴虎,侍卫不过是高一级的家奴, 只不过主人是皇上而已对于像纳兰性德这样“ 吾本忧时人, 志欲吞鲸鲵 ” 的胸有大志之人, 无异于束缚在金笼中的雄鹰,无法振翅高翔 心情抑郁不得志是纳兰性德主要的思想写照, 因此在他的众多诗文中,处处可见这种块垒抑郁之气,可见仕途不得意,而欲归隐却无门路的生活经历严重影响了纳兰性德的诗词创作二、情感的坎坷波折加深了其诗词的“ 哀感顽艳 ”从纳兰性德生平的诗词中足可看出他情感的丰富,正是由于他情场的失意,才使得他的感情更加细腻,因为深受汉族文化的熏陶,所以他厌苦鞍马扈从,鄙视宦海倾轧,转而“ 甚慕魏公子之饮醇酒近妇人” (手简寄张纯修)的轻狂脱俗生涯史载纳兰性德妻卢氏,妾颜氏,康熙十六年( 1677 年)卢氏病亡,复娶官氏除原配夫人外,与纳兰性德有婚恋关系的还有一位扑朔迷离的早期恋人和一位婚外恋人沈宛他们与纳兰性德的关系影影绰绰,若明若暗,但很明显,他们对纳兰性德的创作的影响不可小觑1、扑朔迷离的早期恋人关于纳兰性德那位青梅竹马的恋人的传说,始于无名氏的《赁庑笔记》,“ 纳兰容若眷一女,绝色也,有婚姻之约,旋此女入宫,顿成陌路,容若愁思郁结,誓必一见,了此宿因,会遭国丧,喇嘛每日应入宫唪经,容若贿通喇嘛,披袈裟,居然入宫,果得一见彼姝,而宫禁森严,竟如汉武帝见李夫人故事,始终无由通一词,怅然而去” 讲的便是所谓的纳兰性德混入宫里会见恋人之事,只是宫禁森严无法语言交流,只得以玉钗相叩来传递情意,在纳兰词中隐约可以找到此事的痕迹,如《减字木兰花》中写道“ 相逢不语,一片晕红疑著雨。
小晕潮红,斜溜鬟心只凤翘待将低唤,直为疑情恐人见欲诉幽怀,转过回廊叩玉钗 ⑥等,似乎真如 《赁庑笔记》 中所记载相符 在近代关于纳兰性德的研究中也有人论及此事,如高亢教授在《一砖一石》中阐释纳兰性德的《咏絮诗》“ 怜他借得东风力,飞去为萍入御沟”的意蕴时说道, 纳兰性德有相爱女子,后被选入宫, 他还想见面, 这种感情在他的诗词中依稀可以看到一些痕迹马乃骝先生在 《饮水诗词研究拾零》中论述《眼儿媚》 一词时也说 “ 据清人笔记称, 成德婚前曾有一中表妹被选入宫,二人情爱至深, 成德思与会面,遂乘皇后丧礼之机化装成喇嘛入宫探望” ⑦ 与入宫说不同的另一种说法源于刘徳鸿先生的《清初学人第一 —— 纳兰性德研究》一书,“ 不赞成纳兰性德所恋女子入宫之说,但并不否认性德生前有过恋人, 恰恰相反, 从性德对异性情意绸缪、一往情深的性格特征和他所写的爱情诗词来看,他是个自由婚恋的热烈追求者,可以肯定他生前有过甜蜜的初恋,并且这个恋人不是后来的发妻卢氏,而是纳兰家一个后来出家的侍女,使他饱尝了失恋的痛苦” 不过,这种说法也是从纳兰词中归纳而来当然, 由于关于纳兰性德的史料记载并不全面,所以我们要了解他的家世、他的感情就只有从他的诗词中去管窥蠡测。
不论哪种说法都无法否认初恋情人对纳兰性德的影响,以至于他在诗词中才会时时有“ 十一年前梦一场 ” 这样的佳句,就是因为这一份牵挂化在了词中才更显得韵味十足2、为正妻卢氏所做的“ 悼亡词 ”中国古代的悼亡词从内容的确认来说,最早可以推溯到《诗经》中的绿衣篇,,但明确标明是悼亡并能流传于世的当属西晋潘岳的三首了,南北朝的沈约、唐末的元稹都有此类作品,其中南宋陆游的“ 沈园 ” 诸题虽系忆旧实乃悼亡,为这些作品中的上乘之作悼亡题材最早出现于词里最出名的当属苏轼的《江城子》 “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一阕,悼念前妻王氏的情思真挚、哀戚形象若在眼前 纳兰的悼亡词不仅拓开了风格,更主要的是赤忱醇厚、情真意切将其哀恸追怀、无尽依恋的思绪赋之于词现存《饮水词》中题目标明悼亡的有七阙,此外,虽未标明但其词意实是悼亡的尚有三、 四十篇, 占纳兰词中总体比重相当大,也是历来词人中悼亡作品最多的” ⑧,难怪顾贞观要感叹“ 容若词一种凄婉处,另人不忍卒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