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合欢树》主题解读

小**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5.50KB
约4页
文档ID:73170041
《合欢树》主题解读_第1页
1/4

一次关于爱的救赎 ——《合欢树》主题的再解读上海市嘉定区安亭高级中学 唐艳玲关于《合欢树》的主题,历来有很多争议在我们拥有的教学参考资料里,对《合欢树》的教学目标确定为:感受母子深情,珍惜亲情,学会感恩许多老师在处理这篇文章的时候,都把分析母亲的形象作为教学重点来处理,再加上一句“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沉痛和愧疚,然而这篇文章要表达的主题仅在于此吗?上海市语文教研室主任步根海老师认为,这篇文章把分析母亲的形象作为重点是不恰当的,仅说文章的主题停留在“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沉痛和愧疚是不够的那么我们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是不是忽略掉了一些什么?今年接手高一又重读了这篇文章,感觉果然大不一样,我觉得与其说这篇文章是歌颂母爱的,倒不如说这时史铁生自己的一次关于爱的救赎,不但对他自己,还有对芸芸众生的悲悯这种救赎和悲悯是怎么实现并给读者软化和温暖的感动的呢?首先,史铁生在叙述过程中流露出生活最原初面目的情感,给读者以感动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曾说:“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韧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时光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这里有一个句子非常打动我:“随时光流转”,所以在《合欢树》中我们看到最多的是表示时间的词,我把它们一个个圈起来,细细琢磨,可以品味出时光沉淀中那份深深的情感故事从“十岁那年”拉开序幕,到“二十岁”“我的两条腿废了”,再到“三十岁”,“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这些叙述都很平淡,平淡到你看不见一丝心灵颤动的痕迹,但唯其平淡才显出真挚,去掉一切华丽,流露出的是生活原初的面目除了这些,文章那段关于合欢树的插叙,也有时光流转的痕迹,“那年”母亲挖回一株“含羞草”,“第二年”它没有发芽,“第三年”合欢树长出了叶子,“又过了一年”母亲把合欢树栽在窗前,“再过一年”我们搬了家,在这种时光流转中,作者的悲伤越积越深文章几乎用了一半以上的篇幅,静静流淌这种怀念之情复沓回环,余音不绝或许对于一个健全的人来说,那些琐碎的关心会被我们忽略,但这种真实的叙述绝对可以唤醒我们心底的类似生活体验,体会文中母子之间的深情应该不难的其次,史铁生的情感经过历练逐渐趋向理性,带给读者感动之外的思考我们发现,《合欢树》课文中除了追随时光流转,叙述原生态的生活真实之外,还有两个片段占有很大的篇幅,那就是第7和第10自然段,这是我们教学中常常忽视的。

这两段里作者两次写到故居那一群老太太这是没有用心的?没有用心,为什么花这么大量的笔墨?我记得《故乡》里,鲁迅写农村的破产主要通过闰土来表现的,但又不止写到闰土,还有一个给我们印象深刻的人物——“杨二嫂”,写闰土使主题深刻,写杨二嫂是突出文章的厚度这里写这些老太太是不是也基于相同的目的呢?仔细研读一下第7段和第10段,这两段的内容有着很大的区别的!第7段里,“我坐在院子当中,喝东家的茶,吃西家的瓜院里的老太太们还都把我当儿孙看”,考虑我无法承受失去母亲的痛苦,“都扯些闲话”终于有一次又提到母亲了,“到小院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请注意了:这里到小院去看看,是那群老太太主动提出来的!用了“终于”这个词,我觉得至少经过三层努力:一、包含着时间的等待;二、包含深厚的感情的酝酿;三、包含行动的努力这时候,这种努力既是作者的也是那群老太太的善意但作者当时以“手摇车进出太不容易”而拒绝了而第10段里,“老太太还是那么欢迎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也都还嘘寒问暖,“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注意了:这里是我主动提到那棵树,但大伙儿再也没有提出让我进去看看因为“这回,想摇车进小院真是不能了,家家门前的小厨房都扩大,过道窄到一个人推自行车进出也要侧身”,“我再看不见它了”,所以,作者才有了“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的感慨。

这两段篇幅不小,这种差异叙述他要告诉我们什么?从文字中不难发现,这两段叙述隔着好几年的时光距离这几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第7段是段插叙,他应该写在作者获奖之前,而第10段明显承接第6段,是作者获奖之后,为逃避记者,才想到“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这就不难看出,作者当年以“手摇车进出太不容易”而拒绝进入小院只是一个借口,而真正的意图是他觉得愧对母亲!母亲为他的“复活”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而当时一无所成而最后终于他也算另一个层面上起死回生,功成名就了,他决定去看母亲中的那棵树,却“再也看不到它了”,他为母亲保留的那份思念的空间越来越逼仄,是啊,在如今这样一个物质的年代,想保留一方纯净的思念的净土多难啊,所以作者“挺后悔” 接下来文章写到:“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成享受我们应该注意这两个叠词——一个人进入沉思的时候,前边一个“慢慢”,后面一个“静静”,于是进入了一种静寂啪!一个句号,造成了一个断裂,引起了下面最有哲理的一句话:悲伤也成享受再次,思考过后,理性最终孕育着哲学的果实这篇短短的散文最难懂的是这里:为什么文章要多次提到那棵合欢树的影子,要多次提到那个小孩儿——他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儿。

而结尾又落在那个小孩儿上——“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我觉得他是从那个小孩身上,折射出了他自己,想到了那一些童年的事那个树影,应该是他和他母亲当初一起经历过的那些事情,也是母亲和他一起走过的那一段回忆而且这是一种生命的循环,母爱的延续在这里,史铁生的散文总给我们多一点感受什么感受呢?一种神秘感我把史铁生在《我与地坛》的开头一段摘录下来,放在这里作为参照,也许很能说明问题:“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地坛之于我跟这株合欢树之于那个瞪着树影不哭也不闹的孩子,这种关系是多么相似啊这不是赞颂一般的母爱,而是把她当作了人类的精神母体,这个母体对个体是无限多的,母体对个体的爱是无边无际的复旦附中特级教师黄荣华老师如是说。

用来解释《合欢树》的结尾再合适不过了。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