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王充教育思想之培养目标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13.29KB
约2页
文档ID:39640520
王充教育思想之培养目标_第1页
1/2

王充教育思想之培养目标10081530201 2008级理工学院物理系石翠王充是我国东汉时期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章太炎曾经评论他“汉得一人焉,足以振耻至于今,亦鲜有能逮之者也可见他是中国一名伟大的思想家,让胡适都称他为 “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 还有人说光用伟大来形容他是不够的,他的伟大还有特别之处,在古代历史上,他有自己独特的学风,前无古人,鲜有后人!王充至今都是在国际上有大影响的伟大人物,我想他的伟大除了思想上的,还有很大一方面来自于他在中国传统教育上占有一席之地,教育的对象就是人,而教育最终追求的就是培养人才, 培养出怎样的人是人上人,什么样的是山外山?王充有自己独立的一套界定标准:在王充看来,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分为四个档次,最成功的一等人是“鸿儒”,鸿儒就是渊博的学者,他们有自己独立的思想,能著书立说;二等人才是“文人”,他们的独立的思想能力可能相对鸿儒的较弱,但是在文才方面是不落人后的,奏章公文这些的根本不在话下;再往下的三等就是“通人”,这些人就不怎么会写东西了,该知道的都得知道,但该看的书都得看过,写不出东西可是绝对要保证脑袋里有货!最最差的四等便是“儒生”了,他们基本该知道的都不怎么知道,只精通于自己的专业,可以把这个专业的东西传授给大家而已,就王充的观点,儒生大概也就比没文化的文盲强点。

综上所述,王充划分等级还是有他自己的根据的王充把创新和研究放在第一位,学了东西你得有自己的独特的看法和见解才能成为人上人, 只会死读书的人是永远难以达到最高峰的,对于这一点我表示十二分的赞同,东西不管你学了多少说实话它还是别人的,是图书馆的, 是百度的, 说之前要加上某某子曾经曰过,但只有你懂得运用它,能把它深入到还没有人深入的地方,或者是没有人涉及的领域,这样知识才有属于你自己的园地,你才看以在这个园子里插上一个你的名字,当然你有了自己的园地可能还是不够的,倘若你自己的学说能成一家之言就更完美了,正如王充的学风,他饱读诗书, 有我最最羡慕的过目不忘技能,但他的成功之处绝对是因为对于思想和教育有自己的见解, 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如果顺便写一两本著作方便后人踏着先人的肩膀看向更远的地方就是绝对的完美啦!但当然也不是人人受了教育都可以成为大师的,毕竟大师只是金字塔上的那么一点点人,那就再追求一下文才,王充告诉我们,不能想你就得会写,据说现在在秘书界,你说你多么多么会社交,办事能力多么多么强,但是如果一篇简单的应用文都写不出来的话,那你是会丢了工作的,而这个应用文就是当时的奏章公文,虽然不能用找不到工作来评价一个人的成就, 但是写毕竟是人类进化得到的技能,所以你进化的成不成功写就占了很重要的地位了!你有思想, 有学问可是不会写这个传承就会出问题,这个传承出了问题,你被培养的成功度也就会大打折扣!再往下的人就不要求写这项技能了,但你也得是个 “一” 字型人才, 一把大刀扫遍大江南北,古今前后,啥啥啥说起来你都知道,这样也也不失为人才一位!而王充最最看不起就是像我们这样的人,不远的将来就只会传播一门知识,交给下一代祖国的花朵,受了教育的我们地位大概就是奔着看门的,邮递员去的。

说到这里, 不得不说王充对那个年代的人民教师还是有一定的偏见,对当时的经学教育强烈的不满就这样无辜的发泄到了一般传授知识的教师身上,不是每个人都像他一样在读书方面有极大的天分,而且是与生俱来的极大天分,对于普通人, 能研究透一方面的知识已经实属不易,能够做到把自己领悟的传给下一代也绝对是造福社会! 但王充这样的偏见也是由于自己所处的特殊时代所决定!对于王充培养人才划分的等级我还是大致上认同的,顺着独立思想—颇有文才—知识渊博—独当一面的顺序的确可以作为评论一个人被培养的成功与否的标准,这也是培养时的顺序,在教育人的时候首先是教会他某一方知识,当这个方面的知识需要其他领域的东西支撑的时候, 再慢慢的扩展开来,再往下, 就应当会吧自己看到的想到的记录下来,又从记录的东西找到能让自己思想闪光的地方,把这点点星光放大,这样慢慢的由四等培养向一等另外, 人才还被王充划了两大类别,儒生和文史, 儒生就是肚子里有货的学者,他们在经学方面是有一定造诣的,文史则是工作经验丰富但经学有待提高的儒生就空有一肚子文化,就是理论派; 文史就是没什么文化水平,但优势就在于上岗经验丰富,这个却是那些就懂伦理纲常的学者怎么都无法的到的宝贵知识,典型的实践派, 当时的社会风气是不怎么看重儒生的, 也就是说文史在当时的社会地位是绝对的高,这样史重儒清之势直接导致了社会风气下滑,政治风气腐败。

可见, 培养的终极目标是把文史和儒生融合起来,放到当代社会也是这样,教育, 不能只把学生放在象牙塔中,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一遇到实际工作实际问题就只有傻眼的份, 心想说这个书上没写啊培养最终是要吧学生交给社会,让社会来考验教育成果,所以要让学生真正的走入社会中,就得培养个文史加儒生、有学问有经验的人。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