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高一化学必修1第二章复习提纲及试题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变化班别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1、物质的分类方法有多种,常见的有:树状分类法、交叉分类法等等用树状分类法将物质分类一般分为: 混合物:溶液、浊液、胶体 金属单质:Na、Fe、Cu等物质 单质 非金属单质:Cl2、H2、、O2、O3、C60等 纯净物 酸:HCl、H2CO3等 无机化合物 碱:NaOH、Ba(OH)2、NH3H2O等 化合物 盐:Na2CO3、NaHSO4、Cu(OH)2(CO3)2 氧化物:CO、CO2、CuO等有机化合物 :CH3COOH、CH4、C2H6、CH3CH2OH等 [练习1].下列各组物质分类正确的是( )酸碱盐氧化物A硫 酸纯 碱氯化钠铁 红B氢硫酸烧 碱纯 碱生石灰C碳 酸熟石灰蔗 糖水D二氧化碳苛性钾食 盐石灰石2、胶体的概念和性质①概念——分散质微粒的直径大小在1nm~100nm之间的分散系称做“胶体”。
根据分散剂状态,可将胶体分为液溶胶,如氢氧化铁胶体、淀粉溶液;气溶胶,如云、雾、烟;固溶胶,如有色玻璃、烟水晶②胶体有如下的性质 丁达尔效应——丁达尔效应是粒子对光散射作用的结果 布朗运动——在胶体中,由于质点在各个方向所受的力不能相互平衡而产生的无规则的热运动,称为“布朗运动” *电泳——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的微粒在分散剂里向阴极(或阳极)做定向移动的现象 注意:电泳只是胶粒定向地向电极运动,并没有凝聚而沉淀 凝聚——胶体分散系中,分散质微粒相互聚集而下沉的现象称为“凝聚”能促使溶胶凝聚的物理或化学因素有加电解质(酸、碱及盐)、加热、溶胶浓度增大、加带相反电荷的胶体等[练习2].下列关于胶体和溶液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胶体粒子直径为1-100nm,比较稳定,无色透明 B、往Fe(OH)3胶体中逐滴加入稀硫酸会产生沉淀而后沉淀逐渐溶解 C、江河入海口三角洲的形成通常与胶体的性质有关 D、浊液、溶液、胶体的本质特征在于分散质粒子大小不同第二节 离子反应1、电解质与非电解质①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水、金属氧化物等。
②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如非金属氧化物、有机物等小结(1)、能够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电解质本身也未必导电2)、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才能有自由移动的离子3)、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指化合物,对于不是化合物的物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4)、溶于水或熔化状态;注意:“或”字(5)、溶于水和熔化状态两个条件只需满足其中之一,溶于水不是指和水反应;(6)、BaSO4 AgCl 难溶于水,导电性差,但由于它们的溶解度太小,测不出(或难测)其水溶液的导电性,但它们溶解的部分是完全电离的,所以他们是电解质[练习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硫酸、纯碱、氯化钠和生石灰分别属于酸、碱、盐和氧化物B.蔗糖、硫酸钡和水分别属于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C.氯气溶于水得到的溶液氯水能导电,所以氯气是电解质D.NaCl是电解质,所以NaCl晶体、NaCl溶液、熔融NaCl都能导电2、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①强电解质: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强酸、强碱、大多数盐及金属氧化物②非电解质:只有部分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非金属氧化物、有机物[练习4].在下列物质中,①CH3COOH ②HCl ③NaOH ④Cu(OH)2 ⑤AgCl ⑥Na2CO3 ⑦C2H5OH ⑧SO2 ⑨Fe属于电解质的是 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属于强电解质的是 属于弱电解质的是 3、电离方程式:表示电解质电离过程的式子例:NaCl===Na++Cl-[练习5].写出下列物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 氢氧化钡: 碳酸钠: 4、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写、拆、删、查注意事项:①★拆----强酸、强碱、可溶盐②不在水溶液中反应的离子反应,不能写离子方程式。
③有微溶物参加或生成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书写时:a. 若生成物中有微溶物析出时,微溶物用化学式表示b. 若反应物中有微溶物参加时,分为两种情况,其一澄清溶液,写离子符号如CO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CO2+2OH-=CaCO3↓+ H2O;其二悬浊液,应写成化学式,如在石灰乳中加入Na2CO3溶液:Ca(OH)2+ CO32-=CaCO3↓+2OH- ④酸式盐参加的离子反应,书写离子方程式时,弱酸的酸式根一律不拆如NaHCO3和HCl反应:HCO3-+H+=H2O+CO2↑;强酸的酸式根HSO4-一般情况下要拆开⑤必须要考虑反应物间的适量与过量、少量的问题5、方程式的意义---离子方程式不仅可以表示:①一定物质间的某个反应;而且可以表示:②所有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练习6].下列各组中两个溶液间的反应,均可用同一离子方程式表示的是( )A.HCl和Na2CO3与HCl和NaHCO3 B.AlCl3和NaOH(少量)与AlCl3和NaOH(过量)C.BaCl2和Na2SO4 与Ba(OH)2与H2SO4 D.KOH和HCl与Ba(OH)2与HCl4、方程式正误判断①看产物是否符合事实。
②看表示各物质的化学式是否正确③看电荷是否守恒④看是否漏掉了某些反应如,CuSO4溶液与Ba(OH)2溶液的反应,若写成:Ba2++SO42-=BaSO4↓,则漏掉了Cu2++2OH-=Cu(OH)2↓的反应[练习7].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 A.石灰石和盐酸反应 CO32-+2H+=CO2↑+ H2O B.氯气与H2O反应:Cl2+H2O==2H++Cl-+ClO-C.钠与水反应:2Na+2H2O==2Na++2OH-+H2↑D.硫酸铜溶液与Ba(OH)2反应:Ba2++SO42-==BaSO4↓5、离子共存问题---离子共存是指离子之间不能发生离子反应,离子不能共存的条件:①生成沉淀,②产生气体,③生成难电离的物质,④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练习8].下列各离子组可在同一溶液中大量共存,且形成无色溶液的是( )A.K+、Na+、OH-、NO3- B.Cu2+、Ba2+、Cl-、NO3-C.Na+、Mg2+、OH-、SO42- D.Fe2+、H+、NO3-、ClO-[练习9].有一固体混合物,可能由Na2CO3、Na2SO4、CuSO4、CaCl2、NaCl等混合而成,为检验它们做了如下实验:(1)将固体混合物溶于水,搅拌后得无色透明溶液(2)往此溶液中滴加硝酸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3)过滤,将沉淀物置于稀硝酸中,发现沉淀全部溶解,试判断:固体混合物中肯定有 ,肯定没有 ,可能有 ,对可能有的物质,可采用滤液中滴加 溶液方法来检验。
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1.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在化学反应中,有一种物质被氧化,必然有另一种物质被还原像这样一种物质被氧化,同时另一种物质被还原的反应,叫做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同时发生的2.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1)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是氧化反应,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是还原反应凡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而无化合价升降的反应则为非氧化还原反应2)凡是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化学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凡是没有电子转移的化学反应则为非氧化还原反应3)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化合价升降是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3.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概念(1)氧化还原反应概念之间的关系(2)五条规律1)表现性质规律同种元素具有多种价态时,一般处于最高价态时只具有氧化性、处于最低价态时只具有还原性、处于中间可变价时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2)性质强弱规律在 中,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根据金属活动顺序表判断氧化性(还原性)的大小非金属阴离子的还原性随其单质的氧化性增强而减弱3)反应先后规律在浓度相差不大的溶液中,同时含有几种还原剂时,若加入氧化剂,则它首先与溶液中最强的还原剂作用;同理,在浓度相差不大的溶液中,同时含有几种氧化剂时,若加入还原剂,则它首先与溶液中最强的氧化剂作用。
例如,向含有FeBr2溶液中通入Cl2,首先被氧化的是Fe2+4)价态归中规律含不同价态同种元素的物质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该元素价态的变化一定遵循“高价+低价→中间价”的规律5)电子守恒规律在任何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得电子(或共用电子对偏向)总数与还原剂失电子(或共用电子对偏离)总数一定相等氧化还原反应能否发生,其规律是:强氧化剂+强还原剂 弱氧化剂+弱还原剂4、双线桥法与单线桥法 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子转移、化合价升降的关系,可用“双线桥”来表示,基本步骤为:标价态、连双线、注得失(含数目),即:①连接反应前后不同价态的同种元素;②双线桥跨越等号;③得失电子总数相等[练习10].下列反应一定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练习11].下列关于氧化还原反应说法正确的是( )A.肯定一种元素被氧化,另一种元素被还原 B.某元素从化合态变成游离态,该元素一定被还原C.在反应中不一定所有元素的化合价都发生变化D.在氧化还原反应中非金属单质一定是氧化剂[练习12].下列变化过程属于还原反应的是( ) A.HCl→MgCl2 B.Na→Na+ C.CO→CO2 D. Fe3+→Fe[练习13].下列变化需要加入氧化剂的是( ) A S2-→HS- B.HCO3-→CO2 C.2 Cl-→Cl2 D. Cu2+→Cu[练习14].下列物质不能做还原剂的是( )A. H2S B. Fe2+ C .Fe3+ D. SO2 [练习15].下列各反应中,水只做氧化剂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