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南社与衡山家族交往之点滴

彩***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4.50KB
约5页
文档ID:274189466
南社与衡山家族交往之点滴_第1页
1/5

南社与衡山家族交往之点滴沈 宽 朱 岚我们是南社社员沈钧儒(亦称沈衡山)家族的成员下面就衡山家族与南社社员的交往谈一己之见一、衡山老加入南社与相关家族成员的史料辨伪沈衡山加入中国同盟会,介绍人褚辅成,顾乃斌沈老加入南社社号为287号沈老参加南社的时间为1911年10月至1912年5月之间1916年南社机构有所调整,沈老继续为南社社员,1923年“新南社”成立,沈老仍然为社员南社的三位发起人,陈去病,字巢南;高旭,字天梅,号钝剑,江苏金山人,1925年8月去世,年四十九,2号社号;柳弃疾,字安如,号亚卢,又号亚子,江苏吴江人,4号社号南社纪念会发起1935年十二月中旬,12月29日,在上海西藏路晋隆西菜社举行第一次聚餐会晋隆西菜社曾名晋隆饭店、和平小吃店、荣华楼菜馆同兴楼是上海著名的京菜馆,几家著名的京菜馆都荟萃福州路一带1936年2月7日,又在上海福州路同兴楼举行第二次聚餐会,沈钧儒参加了,因此还是287号社员柳亚子是新南社会长,亦是南社纪念会会长1935年12月及1936年2月的两次聚餐会宣告南社纪念会成立,同兴楼第二次餐会约定出席的有160位,声明不能出席的有54位,真正坐在聚餐席上的有151位。

聚餐位置分14席,《南社纪略》写道:南社纪念会成立到1936年2月7日已有397位会员,《南社纪略》此处记载沈钧儒使用沈衡山之号,在第十席,柳亚子在第一席,刘海粟、朱屺瞻在第八席,黄苗子在第十二席周瘦鹃、黄宾虹、章乃器请假未到南社成立于1909年11月13日,发起人为陈巢南,高天梅,柳亚子社友大约总在一千人以上社友的籍贯以江苏、浙江两省为多;次则广东、湖南、福建、四川、安徽、江西;再次则山西、陕西、山东、湖北、广西、云南、贵州、河北、河南、甘肃、辽宁各省,均有人员加入南社依据南社条例进行活动,依据社员意见,多次修改,直至1913年的《南社第五次修改条例》1914年第10次雅集,即第六次修改条例,简称为《南社条例》1922年,第18次雅集南社盛极而衰,走向停顿因此1923年新南社发起以柳亚子、叶楚伧、胡朴安、余十眉、邵力子、陈望道、曹聚仁、陈德徽为发起人以《新南社发起宣言》、《新南社编辑部组织法》、《新南社成立布告》为证新南社1923年成立新南社社长柳亚子,编辑主任邵力子、陈望道、胡朴安、干事叶楚伧、吴孟芙、陈布雷、会计胡朴安、书记余十眉南社是诗的而不是散文的,南社的文学运动,自始至终不能走出浪漫主义一步。

新南社生命的历史太短促了,所以很容易被忽略其实,南社是诗的,新南社却是散文的了讲到文学运动,新南社好像已经走出浪漫主义的范围了新南社的代表人物可以举出廖仲恺,是散文的了陈巢南也加入了新南社可惜廖仲恺的寿命也和新南社一样太短促了,否则民国历史将会有别样的局面然而南社纪念会的成立,即是新南社的新生新南社于1926年停止活动前面提到柳亚子、陈陶遗两次联合请客,两次聚餐会成立了南社纪念会以《南社纪念会宣言》《南社纪念会条例》为证新南社和南社性质虽然有所不同,精神却是一贯的陈陶遗是南社纪念会两次聚会的两位发起人之一(即柳亚子和陈陶遗)故此文特摘录其简介:陈陶遗,以字行,一作陶怡,亦作陶夷,原名公瑶,更名剑虹,一名水,字止斋,一字卧子,别字道一,江苏金山人中国同盟会会员,曾任南京临时参议院副议长、江苏省省长、上海市临时市参议会秘书长南社社号为29号1887年4月,沈钧儒12岁,全家在上海英昌照相馆合影留念照片上,父沈翰,母潘德琬,长兄保儒,三弟炳儒,四弟恺儒,五弟彬儒,钧儒行二,兄弟五人,从未有姐妹因此《南社纪略》193页记有:“沈右揆,字右揆,浙江嘉兴人,钧儒女弟”等文字查阅家谱,问遍亲戚,沈衡山家族之中,确无此人,确系误传,特此说明。

为了正视听,在此仅列沈衡山家族(广义的)之中大文化人是否为南社社员,惜无从落实衡山三弟炳儒(即沈蔚文),蜚声画坛,绰号沈牡丹新中国时任中央文史馆馆员,沈老堂妹沈玉环(沈卫的女儿),书法诗词,盛名沪上新中国时任上海文史馆馆员沈老的嘉兴籍亲戚不乏大家沈曾植,王遽常与沈老时有来往沈老三子沈叔羊与王遽常时有书信往事,叔羊称其为六姑父六姑姑是沈静儒王遽常号明两,又别号端六、阿龙晚年取号欣欣老人,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郑逸梅在1980年3月17日香港《新晚报》撰文《章草第一手——王遽常》王遽常拜静儒的叔祖父沈曾植为师曾植字子培,号寐叟,是清末民初的著名国学大师和近代杰出的书法家曾任安徽布政史(即省长级)嘉兴建有沈曾植故居纪念馆,王遽常为恩师题沈寐叟故居纪念馆馆名沈老三子叔羊在上海美专(刘海栗任校长)西画系学习同时,又拜国画家赵叔儒为师著名《国画六法新论》、《谈中国画》编注沈老诗集《寥寥集》,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三本书都是沈老亲题书名沈静儒,字穆如,与王遽常是表兄妹,结为夫妻,乃是亲上加亲沈老在重庆拜访静儒的父亲,沈老称其为四叔,静儒是沈老的堂妹寥寥几行,为此说明,沈曾植、王遽常确与沈老是亲戚,即沈衡山家族之列。

沈老与十一叔沈卫(即淇全公),叔侄情深,以诗为证《寥寥集》之诗步十一叔《重游泮水》原韵:“十一叔重游泮水,曾口占即席六绝戊寅五月,客居无俚,谨次元韵沈老亦是六首七绝(在此从略)《寥寥集》,沈老的诗集,一直是沈老三子叔羊编注,1949年以前一、二、三版,1978年版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总经理是范用,宋庆龄为此书写序言,郭沫若题跋,沈叔羊作编注后记我们准备再出一个新版本,不仅补入未曾收入衡山之诗,而且注解增幅;再另辟一章“名人”赞颂沈钧儒的诗文其中拟收录毕朔望读沈衡山老人《寥寥集》的诗作先生文字万年心”,即二十四首诗之一每一首诗的第一行是衡山先生的诗句,毕朔望的二十四首诗作,令人拍案叫绝,定会流芳诗坛 二、衡山老与于右任沈老与几位南社社员的交往,亦为散笔前面提及的沈卫,人皆尊称为“淇全公”,沈老称呼他“十一叔”沈卫是于右任的恩师,因此沈老结交于右任,成为人生至交郭沫若曾说:“沈钧儒先生爱石,凡游迹所至,必拾取一二小石归,以为纪念,自名其斋‘与石居’”《寥寥集》中的与石居诗:“吾生尤好石,谓是取其坚掇拾满吾居,安然伴石眠至小莫能破,至刚塞天渊深识无苟同,涉迹渐戋戋”1940年间先后有几位在重庆的名人为沈老爱石作诗文。

时在重庆文人有于右任,郭沫若、冯玉祥、李济深、黄炎培、茅盾、梁寒操等其中于右任题:“衡山兄长爱石成性,所至选石携陶陈列室中,以为旅行纪念为题斋额,并缀以词‘求石友,伴髯翁取之不份廉,用不穷会见降旗来眼底,石头城下庆成功’——[捣练子]弟,于右任余六人诗文在此从略只有于右任是南社社员故此再散笔几句于右任原文墨宝分别珍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重庆市博物馆于右任题“与石居”斋额,珍藏在浙江省嘉兴市沈钧儒纪念馆(亦称沈钧儒故居),还有1915年张仲仁(沈老岳父之侄)所题“与石居”匾额也在嘉兴于右任,陕西三原人,祖籍泾阳,进士出身书法成为一代宗师称为“旷代草圣”南社早期诗人,诗、词、曲均有很高造诣于右任有“近代书圣”之誉于右任曾赠以沈老及其沈老三子叔羊以书法墨宝于右任历任国民政府监察院长等官职三、衡山老与李根源《寥寥集》之中有1921年“为经卷题词有感时事”一诗,为李根源所藏,唐僧人澄宴所写经卷题,有感而作,以喻倡异论之难宫中迎佛骨,四海建嵩祠皇者威力宏,臣庶随以靡拜观写经卷,犹可想见之抗疏称死罪 ,咄哉韩昌黎是非不必论,其勇直可师一吾当千万,曾氏子所为俯仰感时事,千载动须眉李根源,字印泉,养溪雪生,别署,高黎贡山人。

南社社员,社号为670号,李根源亦是书香门第,官宦世家,为官最高职务是1922年任北洋政府工商总长并代国务总理,与沈老在苏州结不解之缘李根源在苏州居住长达14年清朝廉政制度规定:本省人不得在本省为官沈家多少代都在江苏作官沈老浙江嘉兴人,却出生在江苏,苏州盘门城内新桥巷通关坊一个士大夫家庭沈老曾祖沈濂,号濂溪,祖父沈玮宝,号书森,父亲沈翰,号藻卿,都在江苏、安徽、江南一带为官沈老的曾祖母,祖母,母亲以及沈老夫人,自然都是江苏苏州人李根源在苏州的住宅在十全街111号(现为277—279号,即今李根源故居1982年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此宅称阙园庭园之中尚存李根源手书题刻的井栏“九保泉”和手植丹桂及刻有手迹的湖石1931年在苏州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参加沈老为主席的中国人民救国会1936年为营救以沈老为首的救国会“七君子”多方奔走1937年为“七君子”出狱的担保人之一他视苏州为第二故乡,将所藏文物图书全部捐予苏州市文保会1965年逝世后葬于苏州小王山1963年,李根源孙女李成粹与沈衡山孙子沈宽相识于位于国子监的北京青年美术学校两小可称既是世交又是同学李成粹在国画花鸟班,沈宽在实用美术班因此过从来往甚密。

沈宽故此得以拜见李根源,住宅在西城区六部口西绒线胡同,此院为独门独院李根源有《曲石文条》、《曲石诗条》、《雪生年录》、《永昌府文征》、《景邃堂题跋》等著述新中国,李根源任全国政协委员等职任四、衡山老与柳亚子沈老与柳亚子在南社社员之中交往甚多的,在此举二人相互的和诗为证柳亚子写有:《沈衡山先生七十寿诗》:(一)“沈翁今七十,青史未蹉跎钩党惊梁狱,回天奋鲁戈道隆文潞国,舌辨汉随何安得嗜英会,玄亭载酒过二)“垂老弥辛烈,生平拟桂姜清流重君实,秘汁异田光行见中原靖,还欣纳粹亡希夷驴背稳,一笑华山阳《喜沈衡老偕萨空了惠顾,各赠一律》:“南极老人应寿昌,云耕下降果何祥?锦囊自护美髯美,雄辩浑忘长路长李志曹蜍空龌龊,伍胥张俭亦寻常自由呼吸新天地,要为民盟祝健康《中国民主同盟南方总支部公宴衡老于寰翠阁,写示彭泽老》:“老彭南总称嗜宿,何意休文夺席来一)琼岛冯生尊后起,(二)吴江下士愧菲才三)文章南社思前度,风谊东林重党魁四)两字著名寰翠好,云台麟阁几时开五)作者原注:(一)泽老七十一岁,在南方民主人士中年齿最高,今衡老以七十四耆龄浮海南来,则压泽老而上之矣二)裕老年六十五于沈、彭二老犹为后辈三)余今年亦六十有一。

四)衡老本南社旧人,又为救国会领袖五)衡老激赏“寰翠”署名,谓颇饶诗意也《一月二日夜集文化俱乐部祝衡七十七旬生朝,诗以记之》:“大老由来世莫京,高歌为长寿星明百年国耻翻身日,万岁千秋七七龄《寥寥集》之中,衡老有“补赠亚子先生寿诗”1944年5月重庆《新华日报》曾刊载此诗:“先生五七岁犹青,闪烁南天一颗星广辑史材留远鉴,键扛诗笔做长城,早年结社闻湖海,独识匡时阅醉醒安得飞车亲扣户,鸬鹚洲畔践同倾综上所述,沈衡山与南社、新南社、南社纪念会最重要,且与其领导人柳亚子来往甚密不仅一起吟诗作词,而且一起共商国事五、衡山老与周瘦鹃衡山老三子叔羊,是与沈老一起居住最长的子女,性情、爱好又最与沈老相近,亦常陪伴沈老出门访友,参加社会活动他对我曾讲过,在苏州居住时,曾陪父亲访问过周瘦鹃,在周家花园二人相谈甚欢,共赏盆景雅石周瘦鹃,南社社员,社号508号苏州人,现代作家、文学翻译家、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盆景盆栽艺术家、园艺名家周家花园花木繁多、金鱼名贵,善用古人名画制为盆景,为花园自题诗云:“蕉石传神唐伯虎,竹枝貌肖夏仲昭生香活色盆中画,不用丹青着意描周家花园小中见大、颇有园景之胜北京有赏玩紫砂盆的朋友,收藏一块老太湖石,乃系周家花园旧物。

周瘦鹃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人大代表、苏州市博物馆名誉副馆长今年应有幸拜访周家花园,拜读相关著作、研读《周瘦鹃研究资料》据有关史料记载,周老是南社社员之中唯一的园艺名家,真是仰慕甚久!我们写过一篇文章,登载在中国观赏石第十届博览会论文集《石径雅集——诗经•松径•石径》之中,其中。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