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年级历史课文上册年级历史课文上册第一课中国最早期的人类代表----北京人人类如何起源, 历史上有过各种各样的说法 考古学者根据发掘的古人类化石进行研究, 发现人类是由古猿逐渐进化而来的 那么, 古人类在中国境内起源于何时、何地,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又如何? 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 考古学者在云南、北京、重庆、陕西、山西、湖北、辽宁、河北、安徽、江苏、山东、四川、广东等地发现了多处不同时期的古人类遗址考古学者在云南元谋县发掘出远古人类的两颗门齿化石①,以及一些粗糙的石器,还发现了炭屑和烧骨元谋人距今约 170 万年, 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通过对元谋人遗存的研究, 我们可以看出, 他们已经能够制作工具, 知道使用火 相关故事人类由猿演化而来距今 300 万年左右, 有的古猿已能直立行走,并会制作工具, 后来进化成直立人距今约 20 万年,直立人经过演化发展到更高一级的人类, 即早期智人到距今约 5 万年,早期智人进化为晚期智人、即现代人 注解(3 页)①古代生物的遗骸或遗迹理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时间,被周围沉积物的矿物质所渗入,经过石化变成了石头,被称为“化石”。
化石是研究远古人类历史的重要证据 2北京人的发现北京人的发现(3 页)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 遗址堆积层厚 40 多米 这处遗址最先于 1921 年被发现,后来人类学家根据在遗址中发现的 3 颗牙齿, 将活动在这里的古人类命名为, “北京直立人”或“北京人” 1929 年,中国的青年学者裴文中发现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 同年又发现用火遗迹此后,又继续发掘出土 4 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共出土 40 多个个体的直立人化石, 以及近 10 万件石器和大量的动物化石这些古人类化石和石器的发现, 为复原北京人的特征和生活状况提供了重要证据经测定, 北京人头骨距今约 70 万——20 万年问題思考(3 页)化石是怎么形成的? 对于我们研究早期人类有什么作用?北京人的特征北京人的头骨,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额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 脑容量比现代人小①他们的身高平均为 157 厘米, 上肢与现代人相似, 下肢较上肢略长,能够直立行走当时北京人生存的地区有大片森林和水域, 气候温暖湿润 这里常有动物出没,如梅花鹿、野马等,也有丰美的水草②北京人用石块、兽骨和鹿角等制作各类工具他们制作石器的技术比较成熟,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作成不同类型的工具,如尖状器、刮削器、石锤和石砧等。
使用这种打制石器的时代,叫作旧石器时代北京人使用这些工期猎取动物, 采集植物果实他们结成群体生活在一起, 共同进行获取食物的劳动 3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 烧石和烧骨等, 这反映出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兽, 从而改善了生存条件 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注解①北京人的大脑容量平均为 1060 毫升,而现代人平均为 1400 毫升② 科学家主要根据出土的动物和植物化石来研究当时的环境 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 , 这一发现对于研究古人类进化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 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通过对北京人的研究, 可以发现早期猿人向现代人类演进和发展变化的规律, 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课后活动(5 页)1. 比较一下大猩猩、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骨, 看看它们的区别在哪里? 2. 想一想, 下列北京人制作的石器有什么用途? 知识拓展山顶洞人山顶洞人山顶洞人遗址位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距今约 3 万年1930 年由裴文中主持发掘,发现 3 个完整的人类头骨,以及至少代表 8 个个体的遗骨。
山顶洞人的脑容量及头骨形态与现代人类接近, 已经具有现代人类的特征 在山顶洞人的遗址中还出土了石器、骨器、角器和饰物其中,穿孔骨针是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旧石器时代的缝纫工具,表明山顶洞人已掌握钻孔技术和磨制技术;还发现了很多兽牙、石珠等表饰品,表明山顶洞人已经有了审美的观念 第 2 课原始农耕生活4中国农业起源于距今 10000 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那时,我们的祖先已开始定居生活,会制作精美的陶器和磨制石器, 农业、 畜牧业和手工业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这一时期的历史遗存呈现出什么样的特色? 中国的早期农业又是怎样发展的? 半坡居民的生活(6 页)远古时期的黄河流域,气候温暖,适宜人类活动在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考古学者发现了一处大型的原始聚落遗址 这处遗址距今约 6 000 年,定名为半坡遗址 半坡遗址的居住区,有房屋、窖穴、壕沟, 居住区外有公共墓地和烧制陶器的窑场半坡人的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屋内有灶坑,多用木头作柱子 半坡人制作出精美的磨制石器 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半坡人还制造骨器、角器等生产工具,用以开星土地,从事农业生产,主要种植粟;饲养猪和狗等家畜;他们还弓箭、长矛、石球等捕猎斑鹿、獐、兔;用渔叉、渔钧、渔网捕鱼;有时也采集野果,作为食物的补充。
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为彩陶① 彩陶以红底黑色纹饰为主,纹饰多是几何图案,还有动植物纹饰,其中以鱼纹、鹿纹为最多,图案栩栩如生半坡人还有很多装饰品, 并有少量的乐器, 如陶埙(xun)遗址中还出土了骨针、骨锥、陶制和石制的纺轮,可见半坡人已经会从事简单的纺织、制衣5注解①彩陶,在制作好的陶坯上用矿物颜料绘上图案,再入窑烧制成带色彩的陶器相关史事(8 页)远古时期, 人类一般采用烧烤的方法加工食物发明了陶器以后, 人类不仅可以煮熟食物, 而且能储存饮用水 这有利于人类定居下来, 从事农业生产因此, 陶器的制作和使用, 对人类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河姆渡人的生活七八千年前的长江流域, 气候温暖湿润, 雨水充沛考古学者在长江中下游地区, 发现了一些古代人类活动的遗址其中, 位于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距今约 7000 年左右, 最具代表性 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 以木桩插于地下, 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 这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 对中国古典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河姆渡遗址还发现了木结构水井, 这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 水稻是当时这一带的主要农作物, 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①的遗迹, 表明长江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
农业工具以骨耜(si)最为典型, 家畜以猪、狗和水牛为主河姆渡人会制作陶器和玉器, 还有简单的乐器骨哨问题思考:河姆渡人与半城人在生活上有什么不同?注解(8 页)①河姆渡遗址发现了大量的稻谷、谷壳、稻秆和稻叶堆积,最厚处达 1 米稻谷外形完整,颗粒大小已经接近现代栽培稻河姆渡人还运用雕刻等技术,用象牙和兽骨制成古朴的艺术品这里出土了6中国最早的象牙雕刻河姆渡人还懂得使用天然漆 原始农业的发展(9 页)中国是农业大国, 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 人类在长期的采集、 狩猎生活中熟悉了动植物的习性, 逐渐学会了栽培农作物和饲养动物 在中国的一些早期遗址中, 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稻② 黄河流域是栽培粟的最早起源地, 目前发现最早的栽培粟类遗存约在公元前 9000——7000 年大约同时, 原始农业兴起于中国黄河、长江和淮河等流域原始农业由最初的“刀耕火种”①,发展到用耒(lei)耜(si)等翻土工具进行耕种, 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课后活动(10 页)1.下列哪些现象是原始农业出现的重要作标志? 请在□内画√。
□农作物的出现 □家言饲养 □聚落□磨制工具 □城市的出现2.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是用于什么劳动? 如果让你来使用骨耜, 应在上面添 加什么?注解①“刀耕火种”,即砍伐地面上杂草树木,在草木干燥后用火焚烧, 经火烧过的土 地变得松软,即可进行播种,种植农作物知识拓展良渚文化良渚文化遗址于 1936 年在浙江余杭良者首次被发掘 已发掘的良渚文化7遗址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主要在太湖流域, 距今约四五千年这些遗址中有 古城、村落、墓地、祭坛等各种遗存,出土文物有石器、陶器、玉器、丝织品和麻织 品等尤为突出的是大批的玉器, 雕琢细腻, 十分精美良渚文化显示了我国长 江三角洲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约与良清文化同一时期, 我国的辽河流城有红山文化, 黄河中下游地区有龙山文化, 这些都证实了中华 文明的起源及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第 3 课 远古的传说在中国古老的传说中, 炎帝和黄帝有很多创造发明,他们被專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后来的尧、舜、禹, 是著名的部落首领, 赢得当时许多部落的尊重这些传说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呢? 本课将结合考古发现, 揭示古老传说背后的故事。
炎黄联盟我国古代流传着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与传说, 如“盘古开天” “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也有美手早期社会的很多传说其中, 炎帝、黄帝等是最为著名的传说人物四五千年前, 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相传, 当时黄河流域活动着几个较大的部落, 如炎帝、黄帝、蚩尤等部落部落之间展开攻伐, 又不断合并, 进而结成部落联盟, 并推出部落联盟首领黄帝联合一些部落,在阪泉与炎帝展开一场大规模的战争,最后炎帝失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后来, 炎黄部落与东方的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 黄帝部落运用能辨明方向的指南车, 在战鼓的激励下冲锋陷阵, 最终打败蚩尤, 势力和声望大增, 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 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海内外的华人也以 8“炎黄子孙”自称 材料研读(13 页)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已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 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传说中的炎帝,其部落主要活动于陕西渭河流域传说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 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 会煮盐, 教人们通商交换。
西安半坡、河南仰韶等遗址发现的大量彩陶如尖底瓶、陶罐等, 充分证明当时已有较高的制陶技术传说炎帝还制作乐器琴瑟, 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 黄帝,姓公孙,名轩辕相传黄帝已能建造宫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并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 相传在黄帝时期, 仓颉创造文字, 伶伦作音律, 隶首发明算盘黄帝的妻子嫘(lei)祖会缫丝, 擅长纺织 这些远古传说, 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 考古学者在河南、陕西、山西、甘肃、浙江等地发掘出水井遗迹、蚕茧和丝织品、骨笛、船形彩陶壶等这些发现, 印证了我国原始社会晩期的发展水平 问題思考(14 页)传说中炎帝和黄帝有很多发明创造, 你认为这些发明创造反映出当时人们生活的哪些变化? 你认为有关先民的传说是否有科学根据? 9尧舜禹的禅让(15 页)相传在黄帝之后 , 黄河流域主要有陶唐氏、 有虞氏、 夏后氏等部落 这一时期,气候变化导致黄河泛滥, 洪水成灾 为抵御共同的灾难,三个部落走向了联盟,尧、舜、禹依次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当时实行禅(shan)让制, 即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尧鼓励人们开垦农田,适时耕种尧年老时,征求各部落首领意见,推举品行高尚的舜做他的继承人。
舜在位时,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又派禹治水,解除水患舜年老时让位于禹禹的父亲鲧(gun)曾主持治理黄河水患, 他用了 9 年时间都没有成功, 后被处死禹接受治水的重任后,总结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