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化学家及其简介

小**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03KB
约12页
文档ID:56784970
化学家及其简介_第1页
1/12

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1834.2.8~1907.2.2),生在西伯利亚他从小热爱劳动,喜爱大自然,学习勤奋 在 1869 年至 1871 年间,写成《化学原理》一书同时深入探索了元素性质间的关系,对所有已知元素按原子量递增的顺序排列成表这个周期表逐渐成为大部分化学理论的骨架1887 年他提出溶液水化理论,是近代溶液学说的先驱,门捷列夫还研究了气体和液体的体积同温度和压力的关系,发现了气体的临界温度他对化学的最重要贡献是:建立了元素周期分类法在 1869 年发表了元素周期律他把化学元素从杂乱无章的迷宫中分门别类地理出了一个头绪此外,因为他具有很大的勇气和信心,不怕名家指责,不怕嘲讽,勇于实践,敢于宣传自己的观点,终于得到了广泛的承认为了纪念他的成就,人们将美国化学家希伯格在1955 年发现的第101 号新元素命名为 Mendelevium,即“钔”莱纳斯·卡尔·鲍林鲍林(Linus pauling,1901—1994),是美国著名的量子化学家,是第一个将量子力学引进化学键的人他在化学的多个领域都有过重大贡献曾两次荣获诺贝尔奖金(1954 年化学奖, 1962 年和平奖),有很高的国际声誉。

鲍林在研究量子化学和其他化学理论时,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新的概念例如,共价 半径、金属半径、电负性标度等,这些概念的应用,对现代化学、凝聚态物理的发展都 有巨大意义 1932 年,鲍林预言,惰性气体可以与其他元素化合生成化合物惰性 气体原子最外层都被 8 个电子所填满,形成稳定的电子层按传统理论不能再与其他原 子化合但鲍林的量子化学观点认为,较重的惰性气体原子,可能会与那些特别易接受 电子的元素形成化合物,这一预言,在1962 年被证实鲍林还把化学研究推向生物学,他实际上是分子生物学的奠基人之一,他花了很多 时间研究生物大分子,特别是蛋自质的分子结构,本世纪40 年代初,他开始研究氨 基酸和多肽链,发现多肽链分子内可能形成两种螺旋体,一种是a -螺旋体,一种是 g -螺旋体经过研究他进而指出:一个螺旋是依靠氢键连接而保持其形状的,也就是 长的肽键螺旋缠绕,是因为在氨基酸长链中,某些氢原子形成氢键的结果作为蛋白质 二级结构的一种重要形式, a -螺旋体,已在晶体衍射图上得到证实,这一发现为蛋白 质空间构像打下了理论基础这些研究成果,是鲍林1954 年荣获诺贝尔化学奖的项 目约翰·道尔顿道尔顿(John Dalton,1766-1844)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近代化学之父。

1766 年 9 月 6 日生于坎伯雷, 1844 年在曼彻斯特过世父亲是一位农民兼手工业者 幼年时家贫,无钱上学,加上又是一个 色盲者,但他以惊人的毅力,自学成才 1778 年在乡村小学任教; 1781 年应表兄之邀到肯德尔镇任中学教师,在 哲学家高 夫的帮助下自修 拉丁文、法文、数学和自然哲学等并开始对自然观察,记录 气象数 据,从此学问大有长进; 1793 年任曼彻斯特新学院数学和自然哲学教授; 1796 年 任曼彻斯特文学和哲学会会员; 1800 年担任该会的秘书; 1817 年升为该会会长; 1816 年选为法国科学院 通讯院士; 1822 年选为皇家学会会员 1826 年,英国政府 将英国皇家学会的第一枚金质奖章授予了道尔顿凯库勒是德国化学家1829 年 9 月 7 日生于达姆施塔特,1896 年 7 月 13 日卒于波恩 曾入吉森大学学习建筑,后在 J.von 李比希的影响下,改学化学,1852 年获博士学位后 去巴黎深造,结识了 C.-F.热拉尔1856 年在汉德堡大学任讲师1858 年任比利时根特大学 化学教授 在 1850~1858 年期间,有机化学处在比较混乱的状态。

虽然某些化学家已提出一些概 念,列出了一些结构式,但多属不真实的假设多数化学家不能理解为什么有机化合物中 竟能集合那么多碳原子1857 年凯库勒提出碳是 4 价的;1858 年进一步提出,碳原子间可 以相连成链状的学说这就开辟了理解脂肪族化合物的途径1865 年凯库勒提出了苯的环 状结构学说:苯的结构可想像为 6 个链形碳原子闭合而成,于是打开了芳香族化学的大门 由于凯库勒的价键理论被应用到许多其他有机化合物的研究中,19 世纪中叶,不仅有机化 学在理论上取得了蓬勃的发展,并且还在德国建立起了庞大的有机化学工业,特别是染料 及制药工业凯库勒写了不少有机化学教科书(1861~1887),主要有《苯衍生物化学》 、 《有机化学教科书》 、 《有机化合物结构研究》等侯德榜侯德榜(1890-1974),字致本,名启荣,著名 我国化学家, “侯氏制碱法 ”的创始人在中国化学工业史上,有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他为祖国的化学工业事业奋斗终生,并以独创的制碱工艺闻名于世界,他就像一块坚硬的基石,托起了中国现代化学工业的大厦,这位先驱者就是被称为 “国宝”的侯德榜曾以 10 科 1000 分的好成绩被北平清华留美预备学堂录取!侯德榜一生在化工技术上有三大贡献:第一:揭开了索尔维制碱法 的秘密,并公布于世 .第二:创立了中国人自己的制碱工艺 ——侯氏制碱法 .第三:就是他为发展小化肥工业所做的贡献。

W·N·李普斯科姆(William N. Lipscomb 1919~)李普斯科姆是美国化学家,1919 年 12 月 9 日生于俄亥俄州,在肯 塔基大学获硕士学位,在加州理工学院获博士学位,他是里纳斯·鲍 林的得意门生1959 年后在哈佛任化学系主任他是一位杰出的结构化学专家,是现代硼烷化学的开拓者他发 明了一种“冷气吹入法“用 X 光分析硼烷的结构获得成功,测定出硼烷 分子是一种“鸟笼状“的三维结构,提出了“电子对同时为三个原子所共 有而形成 B·H·B·和 B·B·B 轨道“的见解,圆满地解释了硼烷分子 的复杂结构,并用数学方法推算硼烷可能存在的数目和预示其结构, 为推动现代有机硼化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因而荣获 1976 年的诺贝尔 化学奖格伦·西奥多·西博格西博格是美国著名的核化学家1940 年他与麦克米伦等人共同发现了 94号元素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领导的芝加哥大学冶金实验室,创立了生产原子弹材料钚的化学流程,这是核武器研制成功的一个关键步骤1944 年,他提出了锕系元素概念与它们的电子结构,这不仅使近代元素周期表趋于完整,而且为后来逐一合成人工超铀元素指明了方向战后,他长期从事合成超铀元素的研究工作,与其同事一起发现了 9 个超铀元素。

他还参与了许多有重要实际应用价值的放射性核素的发现工作,如钚 239、铀 233、铁 59、碘 131、钴57 和钴 60 等20 世纪 90 年代,他致力于超重核的探索和锕系元素的重离子核反应的研究 他和麦克米伦因发现并研究超铀元素而共同获得 1951 年诺贝尔化学奖他对中学教育也很热心,担任过美国的国家科学基金会的化学教材研究会和高中教材改进研究会主任委员舍勒(Scheele,CarlWilhelm)(1742-1786),出生于瑞典南部,是 18 世纪中期到 18 世纪 后期一位相当出名的科学家舍勒很早就对化学发生了兴趣,对于当时一些有名的化学书里的实验,他都重复做过 他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了许多新物质1775 年 2 月 4 日,舍勒当选为瑞典科学院 院士从 1770 年到 1775 年,短短 5 年内舍勒发现了氧、氮、氯、锰等 4 种元素,特别是 氧气的发现和对空气成分的测定,是化学史上的一个重大发现,为今后化学的发展作出了 重大贡献1773 年,他分别用两种方法制得氧气:一种是将硝酸钾、硝酸镁、硝酸汞等硝 酸盐加热;另一种是用黑锰矿和浓硫酸共热他还把氧气取名为“火空气”,并用实验证明 它占空气体积的 1/5,舍勒还用燃烧硫黄粉除去空气中的氧气而得到氮气,并称之为“浊气”, 占空气体积的 4/5。

另外,舍勒还制备了磷酸、钼酸、锡酸、氟化氢、磷化氢、亚砷酸铜、 氰化氢等数十种无机化合物他还发现和提纯了酒石酸、乙醛、乙醚、甘油、乳酸、苹果 酸、没食子酸、焦性没食子酸等 100 多种有机化合物限于当时的条件,舍勒无法知晓一些化合物的毒性,他制备和研究毒物氯气、氟化氢、 氰化氢等,加上经常熬夜,不仅使他的哮喘病常常发作,而其他疾病如心脏病、痛风病等 也一起来折磨他,使这位天天和药打交道的药剂师,对自己的病竟束手无策 他一生发现的新物质有 30 多种,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在舍勒一生的发现中,最 为突出的贡献是发现氧气和氯气J.M.John Monteath Robertson (1900~)英国化学家1900 年 7 月 24 日生于苏格兰珀斯 郡先在珀斯学院学习,后到格拉斯哥大学学习化学和进行研究1926 年获格拉斯哥大学 有机化学博士学位1928~1930 年,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和安阿伯大学学习化学和理论物理 1930~1939 年,任职于伦敦皇家学院戴维-法拉第实验室1939~1940 年,在设菲尔德大 学讲授物理化学1942 年起,任格拉斯哥大学化学教授,1970 年起,为荣誉教授。

1965 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罗伯森主要从事测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研究他在用 X 射线晶体学分析有机分子的结 构时,发明了“重原子和同晶取代测定相角法”用这种方法可以测定许多重要天然产物 如萜类、生物碱、抗生素和维生素等的详细结构,那是用经典有机化学方法难以测定的 1935~1936 年他用此法测定了酞菁分子的相角1939 年他提出,在分子中安置一个如汞那 样的重原子,甚至可以测定蛋白质的分子结构他因发明了重原子和同晶取代测定相角法 而获得戴维奖章(1960)著有《有机晶体和分子》(1953)普鲁斯特 J.-L.Joseph-Louis Proust (1754~1826)法国分析化学家1754 年 9 月 26 日生于昂热,1826 年 7 月 5 日卒于昂热1774 年在巴黎学习化学后迁居西班牙,先后在塞哥维亚、萨拉曼卡等地的一些学校中任教;1789 年在马德里任教授在马德里期间,西班牙国王查理四世为他装备了非常豪华的皇家实验室,任命他为实验室主任因此,他的实验室极适合于做定量分析工作1806 年普鲁斯特离开西班牙访问巴黎1808 年法军攻占马德里时,皇家实验室被毁1816 年被选入巴黎科学院。

普鲁斯特的主要贡献是确立了定比定律从 A.-L.拉瓦锡和 18 世纪后期的著名化学家出版的著作中可以明显看出,化合物有固定组成的概念已被普遍接受然而,当时法国的化学权威 C.-L.贝托莱关于化合物的组成可变的观点仍很流行普鲁斯特的更广泛、更系统和更精密的研究,使定比定律得以在严谨的科学实验的基础上确立1799 年他明确地阐述了这一定律从 1802 年至 1808 年间,普鲁斯特分析了上千种样品,在《物理杂志》上发表许多文章,以确凿的实验数据击败了贝托莱的论点,确立了定比定律,并指出贝托莱所用的化合物样品是不纯的,因而普鲁斯特也是第一位正确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化学家他还分离出葡萄糖,发现某些植物中有糖存在,区分出氧化物和氢氧化物之间的差别,用硫化氢从金属盐溶液中沉淀出重金属安托万-洛朗·拉瓦锡(1743~1794)是法国著名化学家近代化学的奠基人之一 1763 年获法学学士学位,并取得 律师开业证书,后转向研究自然科学他最早的化学 论文是对石膏的研究,发表在 1768 年《巴黎科学院院报 》上他指出,石膏是 硫酸 和石灰形成的化合物,加热时会放出 水蒸气1765 年他当选为巴黎科学院候补院士。

1768 年他研究成功浮沉计,可用来分析 矿泉水1775 年任皇家火药局局长,火药局 里有一座相当好的实验室,拉瓦锡的大量研究工作都是在这个实验室里完成的 1778 年任皇家科学院教授 1774 年 10 月,普里斯特利 向拉瓦锡介绍了自己的。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