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机场空调改造项目建议书(共18页)

des****85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764.50KB
约18页
文档ID:219051877
机场空调改造项目建议书(共18页)_第1页
1/18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黄山机场空调改造项目项目建议书 目 录 第一章 项目概况1.1地理位置黄山机场位于黄山市屯溪区西北真方位294、距黄山市中心5.5km处,机场的地理坐标为东经E11815′13″、N2944′05″,跑道方向为磁向13119′48″~31119′48″,磁差4西机场计算海拔标高134.21m(黄海高程系)1.2空调改造范围及投资黄山机场空调改造项目分近期(2020)和远期(2040),近期改造投资预算约为1032万元,航站楼872万元,航管楼160万元,航管楼冬季空调总热负荷为117KW远期改造投资预算约为5070万元,航站楼4770万元,航管楼300万元,航站楼集中式中央空调系统的夏季空调总冷负荷估算为8750KW1.3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1.3.1 地形地貌黄山机场呈东南~西北向展布,南西侧相距0.5~1.0km为丘陵,北东方向濒临横江丘陵地区冲畈发育,库塘星罗棋布,丘顶海拔高度187.20m机场地处丘陵前缘,由横江冲击洪积形成的Ⅱ~Ⅰ级侵蚀堆积阶地上阶面平坦,Ⅱ级阶地面海拔高度131.20~137.66m;Ⅰ级阶地面海拔高度128.60~130.90m,因丘陵地形坡降而异。

跑道两端高度西北为137.66m,东南为130.20m,地形坡降2.5‰1.3.2 工程地质场区座落于屯溪中生代断陷盆地内,工程层位具二元结构,下部河床相砾类土堆积,上部由漫滩淤积粉质粘土,分布均匀,层位稳定,中间夹过渡类型砂类土,底部基岩机场区域地基土共分五层,其中②~④层为全新统Q4自上而下分为:1)填筑土:厚度0.20m~0.85m,分布机场围界内灰黄、褐黄色,由粉质粘土混杂碎石及少量碎砖组成,湿~饱和,稍密~松散,呈软塑~可塑态,透水2)低液限粘土:厚度1.80m~4.20m,平均厚度2.7m,顶板标高131.27m~130.33m灰黄与黄褐色,厚层无层理,中密~密实,稍湿~湿,坚硬~可塑态3)砂类土:厚度0.00m~1.53m,顶板标高128.96m~126.59m,呈夹层或透镜体展布灰黄、褐黄色,由长石、石英、云母及硅质屑组成,颗粒级配均匀,为粉细砂和中砂粒,含少量粉砂松散,饱和,无层理,含孔隙水4)砾类土:厚度1.50m~5.05m,平均厚度3.45m,顶板标高128.64m~125.13m灰黄、黄褐色,由砂和卵石混杂组成,含少量粉质粘土松散,含孔隙承压水5)粉砂质泥炭岩:标高125.11m~123.20m。

紫红色,泥砂质结构,层状结构,胶结紧密,岩质软1.4 气象条件根据黄山市气象局提供的1981年至1990年十年的统计资料摘述如下:黄山市地处亚热带,属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1)气候概况:冬季,初冬天气晴冷干燥,雨雪稀少,寒冬,雨量逐渐增多,冬季水量约占全年总降水量的18%,风向以东北为主;进入春季,太阳辐射增强,暖湿空气开始活跃,气温逐渐升高,初夏为梅雨期,在此期间,阴雨连绵,雨量集中,时有暴雨,日照稀少,湿度特大;梅雨过后,进入盛夏,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天气以晴热为主,进入秋季,气温逐渐下降,降水明显少于其他季节,降水量约占全年总降水量的11%,风向转为东北风2)风:据统计以东北风为最多,占总观测次数的6.95%;其次为南风,占总观测次数的5.12%;北北东风占总观测次数的4.45,居第三;再次为东北东风,占总观测次数的4.09%,静风为54.94%年均风速为1.1m/s,最大风速为20m/s本地受台风影响平均每年有2次左右,有的年份多达4次,极少年份无台风影响台风影响时一般会出现6~8级大风,同时可降中~大雨或暴雨台风一般出现在7~9三个月内3)气温:常年平均气温16.2℃,最热月(8月)日最高气温的月平均值为34.5℃,极端最高温度为41.3℃。

最冷月(1月)日最高气温的月平均值为0.8℃,极端最低气温为-15.5℃4)降水:年均降水1611.1mm,年最多降水量2295.5mm,年最少降水量1393.9mm日最大降水量为203.2mm,年均降水日数158天,最大连续降水日数为11天,降水量为317.8mm5)相对湿度:年均相对湿度为80%6)雾日数:年均雾日数为69天,年最多雾日数为81天,年最少雾日数为34天,年内各月均有出现,其中秋冬季较夏季为多,但无明显差别7)雷暴日:年均雷暴日数54天,年最多雷暴日数69天,年最少雷暴日数28天,主要出现的月份为3~9月8)气压:年平均气压为999.3hPa1.5资源分析1.5.1机场周边水资源丰富场区附近主要的地表水系有横江和占川河横江靠机场西北端,离机场约1.6公里,水源丰富,历史最高洪水位131.40m,发生于1996年占川河发源于西部丘陵山区,汇水面积40平方公里左右,从西向东径流,注入横江机场处于汇水径流地带由于河道狭窄,坡度陡,暴雨季节,山洪暴发,最高洪水位可达132.10m,场区延塘村东南段最高洪水位为133.40m场内地下水来源于大气降水与区域径流补给,丰水期水位埋深距地表0.20~1.20m,枯水期埋深0.60~2.00m,变幅0.4m上下。

1.5.2安徽省分时电价政策安徽省电网峰谷分时电价表 单位:元/千瓦时分类电度电价不满1千伏1-10千伏35千伏一般工商业及其他用电高峰7,8,9月1.4373 1.4125 1.3878 其他月份1.3536 1.3304 1.3071 平段0.8938 0.8788 0.8638 低谷0.5510 0.5422 0.5333 第二章 节能必要性和国家相应节能政策 2.1节能必要性2.1.1能源紧缺能源资源不足是我国目前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占有资源相对贫乏政府部门的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人均剩余可开采石油储量仅为3.0吨,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9,石油对外依赖度已经超过40%;煤炭、天然气和森林资源的人均拥有量分别仅为世界平均值的约1/2、1/23和1/6按照现有用能速度,我国目前已探明的石油资源只能使用20年,而煤炭作为我国的主要能源资源也只能使用100年另一方面,我国目前的人均能源消耗水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5%,相当于美国人均能源消耗水平的10%,其增长潜力巨大一边是能源存量短缺,另一边是能源消耗快速增长,我国能源形势十分严峻。

人均能耗消费水平见图2-1图2-1人均能耗消费水平我国城乡建筑每年都要消耗大量的能源根据统计,到2000年,房屋建筑耗能量为3.5亿tce,约占全国总能源消耗量的27.5%,并且呈逐年稳步增长趋势一方面,我国正处在高速建设期,每年城乡房屋建筑竣工面积约为20亿平方米;另一方面,我国单位建筑面积能耗高,单位面积采暖能耗达到气候条件相近的发达国家的三倍以上大量的高能耗建筑的投入使用必将导致建筑能耗总量快速上升以我国现有建筑能耗水平计算,到2020年建筑能耗将达到10.89亿tce,为2000年的3倍,也就是说,差不多相当于2000年全国能源总消耗量建筑能耗增长见图2-2图2-2 建筑能耗增长趋势图2.1.2环境污染问题 环境状况是我国面临的另一大问题2002年燃煤造成的SO2和烟尘排放量约占排放总量的70~80%;SO2排放形成的酸雨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1/3;CO2排放量约9.0亿吨,约占全球排放总量的13%中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城市热岛效应也日益严重环境污染直接或间接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已经达到3~4%2.2 响应国家推广建筑节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区域新能源系统综合利用是关系国际民生的战略需要,是开发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

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房屋建筑规模巨大,其中住宅建设约占居住建筑的92%,而住宅,是世界各国都面临的社会问题 “八五”期间,我国能源生产的年平均增长率3.6%,而建筑能耗年平均增长率为5.84%,大大超过了能源的增长率当前,由于我国建筑物的保温隔热和气密性能很差,供暖系统热效率低,单位住宅建筑面积采暖能耗为相同气候条件下发达国家的3倍这就说明,除了坚决采取节约能源、开发新能源、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措施之外,已别无它路使用水源热泵、低谷电能、太阳能等能源,可有效降低建筑能耗70%以上,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来看,具有举足轻重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2.3相关法律、法规、规划和产业政策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国务院令 28 号)《清洁生产审核暂行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 16 号)《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国家发改委发改环资[2004]2505 号)《“十一五”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实施意见》(国家发改委发改环资[2006]1457 号)《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国家经贸委 1999.3.10) 《节约用电管理办法》(国家经贸委 国家发展计划委[2000]1256 号)《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国务院令 279 号) 《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 143 号)《建设部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建科[2006]231 号)《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国务院令 293 号) 《关于加强大型公共建筑工程建设管理的若干意见》(建质[2007]1 号)《能源效率标识管理办法》(国家发改委、国家质检总局 2004 年 17 号令) 第三章 国内外新能源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3.1国外水源热泵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在地表水源热泵技术研究方面,国外开展得比较早,在 20世纪 80年代末,美国的学者就对地表水源热泵系统进行了系统的分析,首次提出只要设计安装适当,地表水源热泵空调系统将具有非常吸引人的性能特征。

2003年,土耳其学者对当地的气温和河水温度进行了检测,表明地表水源热泵在全年和供冷季节使用都有优势芬兰学者在 2003年对寒冷地区采用湖水作为热源进行研究,为了证明寒冷气候条件下地表水源作为热源的可能性,建立了一个模型来模拟湖水温度分布,以研究水或表面冰层与大气之间的热交换以及垂向水体内部的热交换目前,北欧地表水源热泵已经实现了规模化应用,他们的研究还主要集中在热泵机组的优化设计和工程应用上在环境影响方面,综合性地指出水源热泵机组提高了 COP值,有利于提高能源利用率和节能效果,从而减少了 CO2、SOx、NOx、固体颗粒物的排放,对缓解城市热岛效应、降低污染起了积极作用3.2国内水源热泵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我国对于水源热泵的研究起步比较晚,但是发展速度很快国内的清华大学、天津大学、重庆建筑大学、天津商学院、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等多家大学和研究机构都在对水源热泵进行研究,中国的经济要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但又必须考虑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所以要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要求能源结构调整,现在利用海水、湖水、污水的热泵都有应用,随着对建筑节能的日益重视, 2008年北京奥运村、广州大学城、南通新城小区等多个大型项目均采用了再生能源技术提供区域冷热源,青岛市在东部沿海地区规划并实施采用区域海水源热泵技术取代传统锅炉,节能。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