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诗文选文“道德资源”分析襄樊四中 杨 军陶行知先生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当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陶行知.晓庄开学勉励桃红:给桃红的信.见:陶行知论德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2:13语文课突出健康人格教育,这是现实、社会、人生的呼唤,这是语文学科在历史进程中失落的人文精神的回归,也是中华民族的人文教育的优良传统的弘扬!被编入高中语文教材的厚人伦、美教化的古诗文,是对学生进行健康人格教育的最好范本笔者对高中语文教材选用的古诗文所蕴含的“道德资源”进行了梳理,以凸现语文教材的德育功能,也引导老师和同学们从另一个视角来把握语文教材需要说明的是:为了研究的方便,笔者打破“课”的界限,按照“篇”的概念来进行分析——同一课中选用了多篇诗文的按古诗文的篇数计算而不按课计算由于选文内容涉及广泛并且繁杂,而本分类方法又是比较粗略的,所以对于一些模棱两可的文章按照其主要侧重点加以分类,对于一些亦此亦彼的文章可能会在不同的类别中同时出现据笔者统计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共选用古诗文86篇古诗文中蕴含的“道德资源”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仁义道德,人的立身之本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道德修养主要包含“立志”和“践行”两个方面。
二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立志、践行最突出的表现是“三不朽”,也就是《春秋左传》中提出的“立德”、“立功”、“立言”这三不朽,“德”是个人人格的价值,像屈原这类的人,品德高尚,受世人敬仰,这是立德的不朽;“功”就是事业,为人民建立功业,开辟新天地,为子孙后世造福,这是立功的不朽;“言”,就是语言著作,像《诗经》三百篇的许多无名诗人,像司马迁“欲以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是立言的不朽;所谓不朽,就是给人类、给社会、给人民留下精神财富,为后人所敬仰,所学习,永远激励来者,推动社会向合理的方向前进我国党和政府一贯重视道德教育,要求“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各科教学是教师向学生进行德育的最好途径”,“认真落实本学科的德育任务”,“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年2月13日印发在语文古诗文中有大量蕴含着“立身之本”的文章,这类选文有:篇 目蕴含的道德资源篇 目蕴含的道德资源《勾践灭吴》立仁德富国强兵《离骚(节选)》立美德《季氏将伐颛臾》以礼治国以德为政《陈情表》孝《寡人之于国也》民本思想、富民教民《祭十二郎文》儒家的亲情观《劝学》积善成德《报任安书(节选)》立德《过秦论》仁义不施秦亡《屈原列传(节选)》立德《谏太宗十思书》厚德安国《齐桓晋文之事》民本思想《师说》传孔孟之道《庄暴见孟子》民本《阿房宫赋》民本思想《齐人有一妻一妾》批判不顾礼仪廉耻而富《六国论》赂秦亡国《孟子见梁襄王》民本思想《伶官传序》忧劳兴国逸豫亡身《项脊轩志》亲情二、社会责任感,人的基本品德儒家以积极入世的态度肯定生命的感性存在,强调生命的现实有为,重视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表达了中国古代仁人志士为国家为社会为历史而肩负起责任的雄心壮志;刚健有为精神则体现了中国人的积极向上、奋力进取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儒家这种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使文学作品充满对现实的强烈关注,强化了历代作家创作动机中对社稷苍生的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因而,在文学史上,具有人民性的作品比比皆是这类的选文有:篇 目蕴含的道德资源篇 目蕴含的道德资源《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临危赴难解围《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建功立业《勾践灭吴》文种出谋划策《扬州慢》忧国忧民《邹忌讽齐王纳谏》齐家治国《将进酒》济世不得后的洒脱《念奴娇赤壁怀古》建功立业未就的感叹《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临危赴难英勇无畏《白马篇》建功立业《兵车行》忧国忧民《琵琶行(并序)》同情人民《书愤》建功立业未就的感叹《蜀相》建功立业未就的感叹《触龙说赵太后》家国一体,个人的社会责任感《临安春雨初霁》建功立业未就的感叹《秦风无衣》同仇敌忾《鸿门宴》义士各为其主 三、富含哲理,升华人的生命境界圣哲们的睿智,不仅能穿透时空,而且还能点燃智慧的火花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君子“善假于物”等至理名言,蕴涵着“木直”“金利”的道理、坚持不懈的喜悦和善于凭借的诀窍;贾谊批评秦王朝“七庙隳,身死人手”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欧阳修分析唐庄宗的兴衰,提出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警告;王安石游褒禅山,悟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的道理,倡导和鼓励人们要有冒险精神;苏轼考察石钟山,指出事必“目见耳闻”而不可“臆断其有无”的哲理。
诸如此类,无论是治国、做人、处世的言论,都给人以理性的思考这类的选文有:篇 目蕴含的道德资源《劝学》锲而不舍 积善成德《逍遥游》自我超脱《秋水》个人的渺小《弈秋》做事要专心《石钟山记》事实就是《游褒禅山记》志、力、物《过秦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伶官传序》忧劳兴国,逸豫亡身四、向往自由,热爱生活向往自由,热爱生活,这是人的天性古人崇尚“和”,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从而构成普遍和谐的观点这种和谐使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达到平衡和相互适应的状态,把求得个人与环境以及自己身心的和谐视为进入自由的境界当然这种和谐需要经过各种矛盾和冲突的生发、统合,通过道德人格的修养,才能达到“物我同化”、“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这类的选文有:篇 目蕴含的道德资源《兰亭集序》于悲伤感慨中透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归去来兮辞》辞官归家、隐居生活的愉悦《项脊轩志》对百年老屋、对亲人的怀念《孔雀东南飞(并序)》对自由婚姻的向往与追求《迢迢牵牛星》离别相思《归园田居》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田园生活的热爱《梦游天姥吟留别》蔑视权贵向往光明追求自由五、求善嫉恶,道义至上传统文化倡导人们求善嫉恶甚至不惜以死明志。
孔子认为为了实行仁德,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而不可苟且偷生他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钱穆.论语新解[M].三联书店,2002:402 ,孔子在四方游说其治国方略遭遇挫折而不为统治者接受时,矢志不渝,不改初衷孔子始终坚持“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钱穆.论语新解[M].三联书店,2002:401 的人生准则,绝不同黑暗政治同流合污,成为后世坚持独立人格、保持自尊自重高尚节气的榜样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有“不淫、不移、不屈”的品格,这种独立人格气节、这种刚正不阿顶天立地的精神,成为烛照中华民族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为后世历代仁人志士颂扬继承在黑暗中预见光明,在残暴中伸张正义,在逆境中坚持真理这一切,不仅激励人的进取精神,而且哺育人的抗恶勇气这类充分张扬了人文精神的选文有:篇 目蕴含的道德资源《五人墓碑记》明死生之大,匹夫有重于社稷《病梅馆记》压抑人才摧残人才的罪恶《窦娥冤》对黑暗社会的控诉《促织》黑暗社会的曲折反映《柳毅传》对黑恶势力的反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信陵君窃符救赵》忠守信义、勇于献身六、百折不挠,豁达乐观超越逆境,豁达进取,这是一种生存意识的顽强表达。
为了事业,可以无怨无悔;为了良知,也可以超尘脱俗我国古代作品多描写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相调相适的亲和关系,多讲述人们顺应天命、开朗达观、善于自我排解的故事打开千年文学史,处处可见表现乐观精神的诗赋辞章:杜甫在漂泊困窘的时候,仍唱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李白在被谗遭毁之际,却放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苏轼在仕宦逆旅中,以水月之喻抒发物各有主不可强求的超然旷达之情;龚自珍面对衰颓的封建末世,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之句自我安慰,并表达革新腐败政治的坚定信念在小说戏剧中,乐观精神突出表现在“大团圆”的结局上:善恶有报,冤屈必伸,穷秀才历经坎坷终得折桂,有情人饱受磨难终结良缘虽然有空想主义特征,但毕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结局的向往和追求,表现出对待悲剧现实的豁达乐观的态度这类的选文有:篇 目蕴含的道德资源《游褒禅山记》百折不挠《赤壁赋》豁达乐观《滕王阁序》英雄失路之悲和自励之情《窦娥冤》冤屈必伸的结尾《灌园叟逢仙女》善恶有报的结局七、感怀抒情,陶冶情操优秀的诗歌作品,往往包含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杳的意境,精致优美的语言,能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心灵渐趋纯洁,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
陶渊明诗中的率性自然,李白诗中的浪漫情怀,杜甫诗中的家国兴亡之叹,宋词婉约细致的柔情之歌和慷慨激昂的爱国之声,以及通俗精彩的元代散曲作品等等,都给学生提供了认识当时社会,体会古人生活和生存状态的范本这类的文章在教材中选文较多,还有:1、《登高》2、《石头城》3、《锦瑟》4、《虞美人》5、《雨霖铃》6、《愚溪诗序》7、《长亭送别》8、《哀江南》9、《虎丘记》10、《蜀道难》11、《客至 》12、《旅夜书怀》13、《咏怀古迹(其三)》14、《阁夜》15、《登岳阳楼》16、《卫风氓》17、《越中览古》18、《鹊桥仙》19、《一剪梅》20、《闺塾》21、《登泰山记》22、《魏风静女》23、《山居秋暝》24、《离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