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九年级上、下册语文课后习题及答案汇编九年级上册第7课 敬业与乐业梁启超思考探究一、认真阅读课文,说说作者提出了什么论点,又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阐释和论证的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基础上,准确把握作者观点,理解文章内容参考答案:作者在开篇提出中心论点“‘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之后从“有业之必要”“要敬业”“要乐业”三个方面进行阐释和论证二、议论性文章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本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常用的论证方法,并理解论证方法的作用参考答案:作者举百丈禅师不做事就不吃饭和佝偻丈人承蜩的例子,属于举例论证;在论述要敬业这个分论点时,既从正面说了“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又从反面说“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是亵渎职业之神圣;从事实方面说,一定把事情做糟了,结果自己害自己”,这属于正反对比论证;引用庄子、孔子、朱熹、曾文正等人的话,属于道理论证;在说到职业乐趣时,用了赛球的比喻,属于比喻论证通过运用这些论证方法,材料与观点得以紧密联系起来,并对观点起到支持作用。
三、在论述过程中,文章常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来推进论证或转移话题,如关联词、设问句等试从第6、7段中找出这类词句,具体分析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关键词句,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参考答案:例如,第6段中,“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全看我的才能如何,境地如何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作者用关联词“总之”对“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问题进行总结,推进论证的进程,之后用关联词“至于”,把话题转换到具体做什么工作,要看个人的才能,这是对前面提到的“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的补充再如,第7段开头的设问句:“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唯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这里将文章的论述点从第6段对“业”可敬原因的讨论,转换到怎样做才是“敬业”上,对“要敬业”这个分论点的阐述起到了推进作用积累拓展四、作者在谈到“有业之必要”时,举了孔子和百丈禅师的两个事例;在谈到“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时,列出了四个原因参照这两种写法,试着为“有业之必要”列举几条理由,或为“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提供几个事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议论文“摆事实”和“讲道理”的基本论证方式参考答案:“有业之必要”的理由: 1.可以谋生,使自己在经济上独立,人格上自尊,不需要依赖他人,仰人鼻息,受人牵制2.使自己的身心有所安顿,不至于无所事事,烦闷无聊3.使自己的生活起居有规律,有利于健康养生4.从业过程中的困难、挫折、烦恼,是对意志和品性、能力和才干的锻炼5.事业上的小小成功,都会增强自信心与成就感,给人带来精神满足6.有创造性的成就,是对生命价值的肯定凡是职业都是有趣味的”的例子”:居里夫妇在成吨的工业废渣中提炼“镭”,几十年如一日,非常艰辛与枯燥,但他们怀着找到“镭”的梦想,从没有认为这项工作是无聊的,从不抱怨叫苦五、作者说:“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对这个观点,你怎么看?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表明自己的看法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观点,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学习本文的写法,尝试写议论性文章参考答案:略言之有理即可第8课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雨果思考探究一、通读全文,看看这封书信主要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文中又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准确把握作者观点,理清论证的思路参考答案:这封信主要表达了对英法联军侵略中国、劫掠毁灭圆明园罪行的谴责和对遭受劫难的中国的深切同情作者从描摹、赞叹圆明园之美和揭露英法联军强盗行为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二、朗读第3段,根据作者的描述,想象一下圆明园的美再想一想:在雨果的心目中,圆明园具有怎样的地位?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铺陈、对比的写法和浪漫主义的风格,理解圆明园的重要价值参考答案:在雨果看来,圆明园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它是属于全人类的亚洲文明杰作三、文章的后半部分围绕着“两个强盗”的比喻展开,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说理的技巧,体会用“强盗”作比的表达效果参考答案:国家、政府的形象是抽象的,用“强盗”来比喻英国政府和法国政府,使两国政府的形象具体化、贬义化,鲜明地揭示出英法联军所谓“远征中国”的实质是侵略和掠夺,突出表明了作者批判英法侵略者罪行的立场积累拓展四、作者善于运用反语表明自己的态度,例如:“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请从文中再找出几个例子,说说这些反语的含义和作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反语的手法,体会本文讽刺辛辣的特点参考答案:1: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分析:“更漂亮”原本是赞美的词语,这里正话反说,讽刺、批判了额尔金等人对巴特农神庙和圆明园的破坏,表达了对英法联军强盗行为的讽刺和愤慨2: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分析:按照常理,文明人应该有文明的样子,但是自称文明人的英法两国却对中国进行了最不文明的行动——侵略,对圆明园这个人类文明的典范进行了最不文明的行径——劫掠和焚毁,这里作者用讽刺辛辣的语言道出了英法侵略者野蛮、无耻的实质五、雨果是法国人,但对法国的“胜利”没有喜悦,没有赞美,而是站在正义和良知的立场上揭露和批判了这次“胜利”他这样是不是不够“爱国”?谈谈你的看法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雨果超越狭隘民族主义的立场,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参考答案:可参考“问题探究”部分言之有理即可第11课 岳阳楼记范仲淹思考探究一、北宋诗人陈师道曾经指出:“范文正公为《岳阳楼记》,用对语说时景,世以为奇这篇散文大量运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富有文采和诗意,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其中的语言美,并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设计意图:引述陈师道对《岳阳楼记》的著名评论,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的风格,注意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本文的辞采、韵律和诗意,在此基础上熟读成诵参考答案:略二、朗读课文第3、4段,结合具体语句谈一谈它们各自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其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心境设计意图:指导学生朗读文中精彩语段,比较其中景物描写的特点,感悟作者的情怀参考答案:这两段是拟写游人的“览物之情”第3段以转接连词“若夫”开始,含有假定意味,格调低沉这一段描绘了一幅“洞庭风雨图”:“淫雨霏霏”,写阴雨连绵不断;“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写风大浪高,令人生畏;“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写风雨天的晦暗;“樯倾楫摧”,写舟船覆灭的景象;“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写环境的阴森恐怖第4段以转接连词“至若”开启,虽然也含假设意味,但格调转高这一段描绘了一幅“洞庭春晴图”:“春和景明,波澜不惊”,写春风和煦,日光明亮,水面平静;“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写水天一色,浩瀚无边;“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写飞鸟与游鱼的欢快;“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写植物的繁茂;“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写湖上烟雾消散、明月朗照;“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写月映湖水,金色玉光;“渔歌互答”,写渔人之乐。
这两段景物描写,是作者在生活真实基础上的虚拟体验,具有高度概括性质作者的心境,呼应着景物,与游人共悲欢第3段,表现出远谪的悲苦、郁闷之情;第4段,表现出心旷神怡、遗忘得失宠辱的乐观情怀三、这篇课文中的写景、抒情和议论之间是怎样的关系?结合具体语段,加以分析设计意图:提示本文写景、抒情和议论交融而又层次分明的特点,并作具体赏析参考答案:从全文看,本文写景、抒情、议论是融为一体的;具体而论,又表现出鲜明的层次性,表现出写景的独立,和议论与抒情的融合如第2段概写洞庭景物后,以“然则”一转,接以提问式的议论;第3段写洞庭风雨、第4段写洞庭春晴,后面都接以抒情:第5段则以“嗟夫!”开头,表现出强烈的抒情色彩,然后又接以整段的议论,议论中含有抒情的色彩文章最后又归于单纯而强烈的抒情,即“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这样,写景与议论抒情相互映衬,完美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四、“古仁人”与“迁客骚人”有什么不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政治情怀?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文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比较分析,进而把握文章的主旨参考答案:“迁客骚人”的观物之情是阴风苦雨则悲,风和日丽则喜古仁人”则不然,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论是在朝还是在野,忧民忧君之心不改,具有“先忧后乐”的伟大襟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作者假托“古仁人”的政治理念,含蓄地表达了作者自己的政治理想:以治国安邦为己任,忧在天下人之前,乐在天下人之后这种“先忧后乐”的思想,是对儒家传统的“与民同乐”观念的发展,更具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苦己为人的奉献精神积累拓展五、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属予作文以记之2.前人之述备矣3.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4.薄暮冥冥,虎啸猿啼5.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掌握文中重要词语的意义,积累常见文言实词参考答案:1.同“嘱”,嘱咐2.完备,详尽3.至,到达4.迫近5.国都六、岳阳楼是江南名楼,古往今来,无数文人登临揽胜,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如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杜甫《登岳阳楼》、陈与义《登岳阳楼》等找这些诗来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设计意图:拓展阅读写岳阳楼的著名诗篇,了解古代诗人笔下的岳阳之景、洞庭情怀参考答案: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诗为:“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诗人先写登楼远眺,山水苍茫;再以灵动之笔,写“雁引愁心”“山衔好月”,进而想象醉卧云中,起舞翩翩,表现了乐观旷达的情怀。
杜甫《登岳阳楼》诗为:“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诗人以“昔闻”起笔,引出“今上”,在今昔对比中,寄寓了无限感慨;再从地分吴楚、势吞星月方面写洞庭湖的浩瀚广大诗歌后半部分抒发了漂泊无依、老病孤苦的情怀,读之令人怆然陈与义《登岳阳楼》诗为:“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诗人先写眼前所见之景:洞庭之滨,江水之西,旌帘在望,夕阳迟迟;再写洞庭湖分割吴蜀的地理位置,抒发了国破家亡后颠沛流离之苦,表现了吊古伤今之悲,颇得杜诗神韵第12课 醉翁亭记欧阳修思考探究一、朗读并背诵课文说说第1段是如何由远及近,一步步“推出”醉翁亭的,体会这样描写的效果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朗读、背诵的基础上,体会本文开头景物描写由大到小、层层递进的写法,感受作者叙述语言的表现力参考答案:文章第1段,以“环滁皆山也”总起,仿佛是一个航拍的全景镜头然后再逐层拉近,渐次推出“西南诸峰”、琅琊山、山行之路、酿泉之水,最后定格在“翼然临于泉上”的醉翁亭这样如层层剥笋,最后亮出主景,既准确交代了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又给人以移步换景、身临其境、耳目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