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历史选修三必背

F****n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75KB
约9页
文档ID:98715121
历史选修三必背_第1页
1/9

选修三 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学考选考必背一、一战的背景(一)根本原因:资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二)具体原因: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与斗争 b矛盾缘由及实质:法德矛盾:普法战争→ →欧陆霸权俄奥矛盾:巴尔干半岛→ →巴尔干霸权 实质:争夺殖民地和霸权英德矛盾:世界市场 、殖民地、制海权→→世界霸权→→1879年,德奥同盟,1882年德意奥同盟;→→1892年法俄联合,欧洲开始出现两大军事同盟;1904与1907年英国分别与法国、俄国结盟,标志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三)直接原因: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导火线) b(四)其他原因:1、军国主义与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 (思想基础) 2、科技进步成果被运用于军事领域 (物质基础) ◆人类历史发展到20世纪才出现世界大战的原因和条件 c1、客观形势:20C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为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联系必修二:新航路开辟、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2、可能条件:科技进步成果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①传统武器性能提高、新式武器运用(如潜艇、飞机、坦克、远程大炮等)→→突破战争方式,手段先进;                              ②新的交通手段和新的通讯工具 →→突破战争地域,范围扩大 3、现实条件:19C末资义发展不平衡性加剧,争夺殖民地矛盾激化,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

二、一战经过1、概况:(1)两大军事同盟国:协约国PK同盟国(德、奥匈、土、保)(2)三条战线b :东线(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尼亚;俄VS德奥)、西线(比利时、法国北和德法边境;英法VS德;最关键、最具有决定性意义)、南线(巴尔干半岛;塞尔维亚VS奥匈)(3)三个阶段:1914;1915-1916;1917-1918(4)四大战役: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日德兰海战、索姆河战役 b阶段主要战役影响西线东线第一阶段(1914)马恩河战役(1914.9,第一次大规模战役;宣告施里芬计划(速战速决)破产,西线进入相持阶段德、俄互有胜负,进入相持阶段 1914年东西两线的战事进入持久的阵地战 第二阶段(1915-1916)(东→西)1916.2凡尔登战役(飞机飞艇毒气;决定意义;绞肉机)1916.5日德兰海战(“大炮巨舰的高峰”、最大规模的海战) 1916.6索姆河战役(坦克;规模最大;“地狱”)1915德力图击溃俄国但落空战略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第三阶段(1917-1918)1917.4美参加对德作战 b1917.8中国参加对德作战 b1918年11月,德国投降1918.3俄国退出大战 b协约国力量增强,一战以同盟国失败告终2、结果:同盟国失败(原因?)c(1)经济:德奥集团的经济实力处于劣势(主要原因)(2)军事:①军事战略失误;②低估对手实力(3)国内:同盟国各国内部矛盾尖锐并不断激化①同盟国各国普遍发生革命和起义②奥匈帝国民族解放运动兴起,导致帝国瓦解;③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推翻了帝制(4)国际:国际力量对比不利于同盟国三、影响 d(一)性质:局部看:塞尔维亚和比利时是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全局看:非正义的帝国主义争霸掠夺战争(二)影响(注意记忆与理解的方法)d1、最直接:巨大灾难(物质、精神损失巨大) c2、对世界格局影响:催生了新世界(1)对欧洲:相对衰落(经济衰退、政治危机、国际地位等)(2)对美日:迅速崛起(表现?),挑战以欧洲为主导的国际格局(3)对殖民地半殖民地:掀起了民解运动新高潮(举例:中国的五四运动;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原因?影响?)(4)对社会主义运动:无级革命运动高涨(德国十一月革命;列宁领导俄国进行十月革命,并建立第一个社义国家)(5)对整体:推动世界向整体化方向发展(表现:国际联盟成立――第一个世界性国际政治组织))                             3、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1)经济:①催生了新技术(如军用飞机、汽车和化工技术等);②推动了生产管理的革新(2)政治:①改变政治机构职能(如政府干预企业的投资方向;负责分配政府订单;控制原材料的供应;协调各种经济关系;垄断对外贸易等);②客观上提高了妇女地位(如①妇女活动范围扩大,社会作用增强;②妇女陆续取得了普选权)(3)思想:和平主义;社会主义选修三 第二单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一、巴黎和会和凡尔赛体系(一)巴黎和会1、目的:(1)表面上:战胜国为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和谋求战后世界和平(2)实际上:战胜国为瓜分战利品,建立战后国际关系新秩序2、概况:时间1919.18--1919.6.18地点巴黎凡尔赛宫参与国27个战胜国的代表 (战败国和苏俄除外)操纵国及三巨头美(总统威尔逊)、英(首相劳合·乔治)、法(总理克里蒙梭 )争论焦点如何处理德国重要问题中国山东问题3、主要大国打算:(1)美国:欲凭经济实力,建世界霸权(集中体现在“十四点原则”)。

如何评价“十四点原则”?积极: 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维护世界和平,保护弱小民族利益实质:是美国利用其经济优势欲图称霸世界的工具)(2) 英国: 在世界:扩大巩固“大英帝国”版图(维护世界霸权); 在欧洲:反对过分削弱德;联美遏法(“大陆均势”) 在东亚:利用日本牵制美国(3)法国:削弱和肢解德国,成为欧洲大陆霸主;扩大非洲等地殖民地(4)日本:战时从德国攫取的权益合法化(攫取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4、主要内容:(1)对德和约: 《凡尔赛和约》★ (落实到书本)①德国及其各盟国应承担战争罪责②疆土问题:重划德国疆界(a西部、b南部、c东部)★(落实到地图上)③殖民地问题:德国放弃其全部海外殖民地:a.德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澳日等国“委任统治”;(“委任统治”实质:是一种新的、更隐蔽的殖民主义统治政策b.山东权益交给日本④军备问题:限制德国军备:a.不得实行义务兵役制;b.陆军不超10万;c.不得拥有军用飞机和潜水艇;d.莱茵河东岸50千米为非军事区,德不得设防⑤赔款问题:未达成最后协议相似:内容包括重划疆界、限制军备、战争赔款及财政监督等说明:体现了大国强权政治和对战败国的无理制裁与掠夺。

2)其他和约:对奥《圣日耳曼条约》、对保《纳伊条约》、对匈《特里亚农条约》、对土《色佛尔条约》(3)建立国联问题:①背景:结合P39a. 客观形势需要:战争的残酷性促使人们对战争进行思考(和平主义思潮);顺应世界整体化的趋势b.主观利益需要:战胜国为维护战后的利益的需要c.直接推动:一些国际政治家的呼吁及美国的推动②概况:知识条目主要内容由来美国威尔逊“十四点原则”成立和会讨论-1919年4月通过盟约- 1920年初正式建立总部在日内瓦 成员国苏俄及德、奥等战败国最初被排斥,美国未参加机构大会、行政院、秘书处、宗旨增进国际间合作并保持和平与安全◆内容维护和平、集体安全、委任统治、全体一致◆实质是英法操纵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结局1946年正式宣布解散③美国提出但不参加的原因:a.提出建立国联的原因:①实力增长;② “十四点计划”b.拒绝参加国联原因: ①美攫取世界霸权的计划失败; ②英法抵制;③孤立主义思潮、移民国家 c.反映的问题:①英美矛盾成为当时世界主要矛盾;②美国综合国力还不足以获取世界领导权; ③国际关系中心仍在欧洲④评价:结合P39积极:a.性质:第一个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开创了国际合作的形式,顺应了世界整体发展趋势b.盟约包含许多积极规定,以维护世界和平为宗旨,且初期在恢复战后欧洲经济、处理国际争端、裁军和促进国际合作等方面发挥一定作用。

举例?)c.为联合国等建立与发展提供了经验教训局限: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不能制止战争,后来成为绥靖政策的工具⑤结局:因威望下降,面对一系列战争危机和侵略战争毫无应有作为,于1946年正式宣布解散二)凡尔赛体系1、构成:一战后协约国通过召开和会签订一系列和约,确立了在欧洲、非洲和中东地区的国际关系新秩序《凡尔赛和约》+对奥、保、匈、土的和约+国联盟约)2、评价:(1)积极:①暂缓帝义的矛盾,使资义发展进入相对稳定时期②承认民族自决原则,改变了欧洲和中东的政治格局,出现了一系列欧洲新兴民族国家③解决矛盾采用了会议、和约的方式(2)消极:矛盾重重,极其不稳定性①战胜国与战败国(如法德)--因对战败国的宰割而造成的民族主义、复仇主义②战胜国之间(如英美、英法)--因分赃不均和相互称霸而造成的矛盾③新兴民族国家间--因领土纠纷和民族的矛盾(战胜国没有真正按照民族自决原则,而是根据自身利益来处理欧洲领土问题)④资本主义国家与苏联--因社会制度不同,协约国仇视苏俄,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⑤资义国家与被压迫民族国家间--因重新瓜分殖民地而造成的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二、华盛顿会议和华盛顿体系(一)华盛顿会议1、背景:(1)根本原因:帝义国家在亚太地区矛盾的激化①美:注意力集中到亚太地区;②日:在亚太的扩张对美英构成威胁;③美英日:军备竞赛激烈(2)客观:为平息中国的反帝怒潮,维护在华利益2、概况:(1)倡导及参与国:美倡导,美英日法中意葡荷比9国参加(2)时间及地点:1921—1922年;华盛顿(3)主要议题:①亚太地区问题:②限制海军军备竞赛问题:③中国问题:3、内容条约签约国内容影响《四国条约》美英法日①缔约国互相尊重其在太平洋岛屿属地和岛屿领地权利②在上述权利遭受任何国家侵略威胁时,缔约国应进行协商,以便采取应对措施;③条约生效后英日同盟终止。

①对美:拆散英日同盟,扫除亚太的称霸障碍②对英:平衡了日、美之间的关系              ③对日:双重影响—英日同盟被解除;一战的获利大多承认,也获得了与欧美列强平起平坐的地位《五国条约》美英日法意规定五国主力舰总吨位的比例和航空母舰的总吨位限额;但未规定其他舰种的限额①对美国:外交胜利,拥有了英国相等的海军地位②对日本:受到抑制,但英美不得在其附近建立海军基地,实际了日本在这一区域内拥有战术上的优势 ③对英国:霸主地位被进一步削弱④总评:是第一个裁军协定,暂缓大国的海军军备竞赛,但没根本解决问题,不能制止战争《九国公约》美英法日意中比荷葡①形式上宣称“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②再次确认了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①对美国:美国外交的胜利,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得到确认②对日本:打破了对中国的独占局面;③对中国:使中国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实质)(二)华盛顿体系1、构成:一战后在华盛顿会议上通过《四》《五》 《九》等形成的帝义在亚太地区的国际关系新格局2、与凡尔赛体系的关系:是凡尔赛体系的补充与完善,与凡尔赛体系一起构建了战后整个世界的国际关系新格局,被统称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3。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