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先秦美术幻灯片

E****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9.20MB
约164页
文档ID:89864912
先秦美术幻灯片_第1页
1/164

先 秦 美 术,骆 文 亮 闽江学院美术学院 副教授 13799977189,中国美术史之——,第一节 绘画,壁画、漆画与帛画是先秦时期三种重要的绘画形式壁画即绘制在墙壁上的画,其命名强调的是作品存在的方式;漆画指用漆绘制的画,强调的是作品使用的颜料;帛画是绘制在帛上的画,强调的是作品载体的性质一、壁画,壁画是中国绘画中历史最为悠久的画种之一,其渊源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晚期春秋战国时期,壁画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壁画在这一时期被赋予了“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功能(伦理教化) 《孔子家语》记载:“孔子观乎明堂,睹四门牅,有尧、舜之容,桀、纣之像,而各有善恶之状,兴废之诫焉又有周公相成王,抱之负斧扆,南面以朝诸侯之图焉孔子徘徊而望之谓从者曰:此周所以盛也”战国时期,随着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城市和建筑的进一步发展,壁画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不仅规模扩大,题材内容也较前丰富起来 东汉王逸为屈原《天问》所作的序中说:“楚有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图画天地、山川、神灵,琦玮谲诡,及古贤圣,怪物行事这说明此时的壁画不仅画古圣贤故事,还画有天地、山川、神灵、怪物 《天问》就是屈原看到楚庙的壁画后有感而发之作,共提出了172问,可见,壁画内容是相当丰富的。

天地自然、社会历史、神话传说是应有尽有 这些内容对后来汉代壁画、画像石、画像砖艺术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二、帛画,就现存作品而言,最能代表战国时期绘画成就的是出土于楚国的帛画 目前保存下来的战国时期的帛画有:1949 年在长沙陈家大山楚墓中出土的一件《人物龙凤》帛画、1942年9月在长沙城东子弹库楚墓中出土的一件“缯书”及1973年再次清理发掘子弹库楚墓时出土的一件《人物御龙》帛画缯 书,从以上两件帛画,大致可以看出战国时期人物肖像画的艺术成就 首先,以线条作为绘画造型的主要和基本手段,线的勾描已比较成熟,有粗细、轻重、流动和虚实的变化,通过线条可以真实生动地再现人物、动物和自然事物,由此,中国绘画的基本特点也已经确立其次,设色以平涂法为主,间或采用渲染法这是早期中国画的设色规律,直至汉魏以后仍然以这两种方法为基础 再次,在构图上,采用相互隔开、各自分立的形式,不表现物象的前后及相互间的关系,但各种对象排列疏朗、匀整,虽然这种方法较为原始,但符合构图的基本要求,即均衡这对后代绘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四,战国时已强调绘画的政治教化功能,这两件作品都具有引魂升天的功能,这说明绘画在社会生活和宗教神话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三、漆画与铜器上的装饰性绘画,1.漆画 一般是指绘于漆器表面的图画在相当多的木器上,这种漆画有着相当丰富的表现力,有的是图案装饰,有的是表现人物和神灵河南信阳1957年一号楚墓出土的漆瑟,在黑色的底色上用金、朱红、石黄、赭色和灰绿等漆色描绘仙人神怪、狩猎、舞蹈奏乐、烹饪宴饮等景象这一时期代表性的漆画作品还有1978年湖北省随县出土的战国曾侯乙墓漆馆,内外均有漆画,色彩绚丽,形象生动,富有流动的韵律感,为我们充分展现了楚文化浪漫的绘画想象力2.铜器上的装饰画,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上出现的一些以人或动物为纹样的装饰性图画,内容涉及宴饮、乐舞、狩猎、采桑、战争等场景 这些装饰性图画具有很高的艺术表现力,其中重要的作品有四川成都百花潭出土的战国宴乐攻战铜壶,该壶上的纹样以剪影的形式在器物上分层表现了采桑、射鸟、宴乐、水陆攻战等多种人事场景 铜 壶 纹 饰,这些青铜器上的装饰画,表现方法丰富而极有特色,从刻画人物形象的特点来说: (1)动作性强 (2)概括性强猎虎纹铜镜 洛阳金村出土,第二节 建筑,青铜时代由于阶级的出现和国家的产生,宫殿建筑和城市建筑得到很大发展 考古发现河南偃师二里头的建筑基址长108米,宽100米,高0.8米,台上建筑为南开门有迴廊环绕的八开间木结构殿堂,时间约在夏、商之际。

一号遗址复原图,河南郑州二里岗商城、安阳小屯殷墟、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都发现了商代宫殿建筑基址殷墟博物苑,殷墟妇好墓享堂,盘龙城宫殿复原图,在陕西岐山和扶风又发现了西周宫殿或宗庙建筑遗址 陕西岐山西周宫殿基址说明当时的建筑物布局对称、整体严谨,已显露出等级与礼制的差异,可以说开创了后世宫殿、庙宇建筑的先河岐山宫殿甲组遗址复原图,岐山宫殿轴侧剖图,召陈遗址平面图,召陈遗址F5复原平面图,召陈遗址F5复原图,战国时期,盛行高台式建筑,其特点是先用堆土夯筑数层高台,然后在高台顶部建造宫殿,并在不同台阶上构筑迴廊,形成一个外观似层阁叠嶂的宏伟建筑 战国建筑可以河北平山中山王陵为代表它虽是一座未完成的陵墓,但从墓中出土的一方金银错《兆域图》铜版,即此陵的陵园规划图,仍可知它原来的规划意图出土的《兆域图》(金银错铜版),中山王陵复原鸟瞰图,中山王陵享堂复原图,战国漆器上的建筑图像,战国漆器上的建筑图像,中山王墓铜案的斗拱,陶排水管(河北燕下都出土),第三节 青铜器与甲骨文,概述,夏、商、西周是我国的奴隶制社会伴随社会分工的扩大,青铜冶铸、制陶、玉石骨牙雕刻、漆器及纺织等手工业的技巧日益精湛这一时期以青铜器的艺术成就最为突出,故有青铜时代之称。

青铜器的分类,我国青铜器到商代晚期已经形成了教完备的青铜器种类,分为:礼器、乐器、兵器、工具和车马器等四大类礼器是统治阶级用以区别尊卑等级的器物,分为:炊煮器、食器、酒器、水器其中,炊煮器有鼎、鬲等品种食器有簋、盂、豆等品种酒器有觚、觯、爵壶等品种水器有盘、鉴等品种乐器有铃、鼓、钟等车马器和杂器有辖、马衔、炉等鼎,鬲,甗,豆,,斝斝,卣,角,爵,,觚,,方彝,觥,尊,壶,瓿,,罍,盉,盘,鉴,青铜器的纹饰,云雷纹:云雷纹是青铜器上最常见的一种纹饰云雷纹由云纹和雷纹构成云纹由圆形回旋线条纹样组成;雷纹由方形回旋线条纹样组成,以回旋为特点,因此又称回纹云雷纹一般是青铜器上的底纹,衬托青铜器上的主要纹饰 绳纹:绳纹是由波浪形状的线条结成绳索形状的纹饰一般作为青铜器上的主要纹样的附属装饰带,盛行于西周的后期 环带纹:环带纹是由起伏较大的波浪纹呈二方连续方式构成的其凹处用类似于眉口形的纹饰填充该纹饰盛行于西周的中后期饕餮纹:饕餮是原始人幻想的一种凶猛贪食的动物饕餮纹装饰在青铜器腹部的中心地带,以鼻子为中心向两边对称,有双眼、双角和双我耳左右两侧陪有龙形纹样饕餮纹主要流行于商代和西周 夔纹:夔也是原始人幻想的一种类似于龙的动物。

多以侧面表现 象纹:大象纹样一般不作为青铜器的主要部位的装饰,也有个别例外,还有将器物作成象形的,如象尊象纹盛行于商代与西周初期,着重刻画象的粗壮形体 此外还有龙纹、凤纹、鹿纹、蚕纹等等人物活动纹饰比较晚,大约在春秋战国时代开始流行鸟兽合体纹,饕餮纹,虎纹,青铜器的发展演变,商代青铜器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商代前期,是从新石器时代脱离出来形成自己风格的时期;商代后期,这是整个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青铜器基本上体现了“礼器”的性质,蕴藏着深刻的宗教与政治意义常见的种类主要是食器和酒器,常用的纹饰有饕餮纹、夔纹、龙纹等动物纹样以及几何纹样 商代青铜器造型以庄威、典雅、厚重、古朴为主要特征早期的纹饰铸造比较浅,无底纹图案,后期就逐渐趋向繁缛华丽,主要纹饰基本上是浅浮雕,并有繁华的底纹西周青铜器不重装饰而重记事,铭文逐渐增多具有狰狞恐怖的饕餮纹,神秘的龙夔纹逐渐变为自由、朴素单纯的环带纹,窃曲纹、垂鳞纹、蛟龙纹等,加上长篇的铭,形成了西周后期青铜器典雅、朴素、简练的面貌大克鼎和毛公鼎是这一时期出土的青铜器的代表 春秋时代地方性的经济和政治中心不断发展,各诸侯国的铸器增多,形成不同的地区风格,新工艺也不断出现,如模印法,失蜡法,金银错等。

王子午列鼎花纹繁密而剔透,器形奇巧而富丽,标志着失蜡法的卓越成就鹤莲方壶,壶身遍布蟠曲龙纹,两旁有镂空的龙形双耳,壶口有双层莲瓣中央立一鹤,展翅欲飞,工艺非常精湛,反映了春秋大变革时期的时代风貌成都三星堆村发现的古代遗址,出土了大批玉器、金器、象牙等珍贵文物距今大约5000年至3000年以前 最引人注目的是巨大青铜面具和青铜人头像这些面具或头像具有异乎寻常的性质眉毛宽大粗长浓厚,眼睛略呈现为倒三角,鼻子是一个挺拔的三角形双耳较大,有装饰图案化的感觉其另一个特征是巨大的突出的双眼造型,这种类似螃蟹眼睛纵向突出在外的双眼造型十分独特 三星堆青铜器的发现,对中国青铜器时代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将使得我们重新思考和认识中国的“两河”古代社会文明,究竟是相互影响还是各自平行发展雕塑,商代雕塑最主要的是大理石制的各种立雕,如石雕人像,石虎、石鸱枭和石蛙说明古代的工匠认识对象和表现对象的特殊方法:抓住大的动态和外形上的主要特征,加以简洁单纯的处理,以创造简单明确而带有幻想性的形象为目的 铜铸人像的典范为三星堆遗址中出土的一尊大型青铜立人像鸟兽型铜尊卣和铜器座,亦为先秦工艺装饰的优秀典范,代表作有猪尊,猛虎食人卣等。

甲骨文、金文书法,甲骨文是指契刻或书写在龟甲、牛胛骨上的文字甲骨文基本上是以刀刻成,因而其线条往往是瘦劲、犀利,以直线形的较多 金文即青铜铭文金文代表了西周书法的最高成就思考题,青铜器的分类 商周青铜器的特点和代表作 试分析《人物龙凤》帛画和《人物御龙》帛画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