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历史与现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要内容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它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新中国成立至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走过了50多年的历史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初步确立阶段(1949年——1956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工作是进行政治与思想教育,使教师和学生逐步地建立革命的人生观《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人民日报》,1949年9月3日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 开始成为新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之初,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程取代旧政权设置的政治课程,是我国高等教育转向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标志,是在高校建立的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阵地之一教育部首先取消了国民党时期开设的“国民党党义”、“军事训练”等反动课程,设立了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的政治理论课程1952年10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全国高等学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课程的指示》,明确规定各类高校必须设置三门马列主义理论课程,即“新民主主义论”、“政治经济学”及“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规定学时为一学年。
从此,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基础课一样,成为高等学校各专业学生的公共必修课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教育部对课程设置作了相应的调整自1953年起新开了“马列主义基础”课,学时与“政治经济学”相同自1953年秋季起将高校一年级开设的“新民主主义论”一律改为“中国革命史”,其学时与“新民主主义论”相同这样,当时共开设了四门政治理论课程,无论从课程体系上还是教学安排上已初步体现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形态那时所确立和遵循的原则对后来乃至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教学组织上,1950年10月教育部规定,各高校根据自己的情况成立政治课教学委员会作为政治课教学的领导机构,由全体政治课教师及学生代表组成,高校校长和副校长中必须有一人亲自领导马列主义教研组的工作在教学方式上,当时教育部指示不要采取思想总结、思想检查、整风、坦白反省及斗争大会的方式,必须着重用系统的理论知识联系思想实际,克服讲课中枯燥无味的教条主义偏向,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理论学习应酌量配合实际行动,如参加劳动生产、群众斗争及社会活动等,使感性认识与理论知识相印证,巩固提高教学效果对学生成绩的评定,应以理论学习为主要标准,不要一般地采取民主评定的方式。
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1951年9月,教育部决定由各校抽调一部分“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的任课教师集中研究半年,以培养专业师资1952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培养高等、中等学校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师资的指示》,决定选拔高校助教和高年级学生中的优秀党、团员担任政治理论课助教或助理,逐渐培养其成为新的政治理论课教师同时在中国人民大学创设马列主义研究班,随后各条件具备的高校也开始举办马列主义研究班,以解决一部分高校政治理论课的师资问题中央要求各级党委的宣传部长或副部长应亲自领导此事,动员政治理论水平较高的干部到学校兼课,帮助政治理论课教师备课,以缓解高校原有政治理论师资量少质低、青黄不接的局面1955年,高等教育部拟定了加强师资培训的工作计划,通过适当增加综合性大学文、史、哲系列的招生名额,以增加培养对象的来源;举办假期讲习班或组织苏联专家和有经验的教师到各地讲学,以及组织教学经验座谈会等等方法,以提高在职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教学能力同时还提出了教师对学生全面负责的思想,即所有教师都应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不应该只注重传授业务技术知识,还应该结合业务技术知识的教育随时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德教育。
《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文献选编(1949-2003)》,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2页在这一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课目体系、组织体系、教学方式及师资队伍都已初步地确立和形成起来了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曲折发展阶段(1957年-1976年)从1957年至1976年的20年,是我国在政治、经济特别是意识形态领域经历诸多波折、出现严重失误的时期,这不可避免地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带来极大的冲击一)简单合并1957年12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在全国高等学校开设社会主义教育课程的指示》,明确规定全国高校四门政治课一律停开,改上一门“社会主义教育”课程全体学生和研究生必须无例外地参加学习该课程的学习内容是:以毛泽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中心教材,同时阅读一些必要的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党的文件和其他文件,并结合各校大鸣大放期间和反右派斗争中暴露出来的政治思想问题,确定学习重点成绩的考核,改变过去的方法,在学期末或学年终结合学生平时的思想、行动表现进行学习总结二)局部调整鉴于取消政治理论课后,学生不能掌握和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不利于思想觉悟的提高,1961年教育部又下发了《关于1961——1962学年度上学期高等学校共同政治理论课安排的几点意见》,恢复了“马列主义基础”课。
两年后规定1963年入学的研究生,开设两门政治理论课,即:“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报告”1964年10月中央下发了《关于改进高等学校、中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强调政治理论课的根本任务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青年,向他们进行无产阶级的阶级教育,培养坚强的革命接班人;配合学校中各项思想政治工作,反对修正主义,同资产阶级争夺青年一代 《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文献选编(1949-2003)》,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0页明确规定除“形势与任务”课外,各高校必须开设“党史”、“哲学”、“政治经济学”三门公共政治理论课强调毛泽东思想是反对帝国主义和现代修正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是马列主义理论的新概括和新发展,是我国青年革命化的最好教科书在这一阶段,毛泽东著作成为政治理论课的基本教材同时要求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同全校学生的比例,应当做到1:100学校党委必须把抓好政治理论课当作自己的主要任务之一党委应帮助解决政治课教师听报告、看文件的困难党委书记应当尽可能地兼课政治理论课的考试,不提倡死记硬背,而是引导学生密切联系国内外阶级斗争和自己的思想改造考前把试题发给学生,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思考和准备。
也可由学生自选题目,写学习心得和思想小结代替考试政治理论课教师既要教书,又要做学生的思想工作,还要有计划地从头至尾参加一到两期农村和城市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三)彻底破坏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学校遭受了一场浩劫,马列主义教师队伍被分裂瓦解,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被糟踏得面目全非,声誉被严重破坏,以致名存实亡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完善阶段(1978年——)(一)恢复阶段(1978年——1983年)随着高考的恢复,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各高等院校根据教育部的统一要求,都开始恢复正规化的马列主义理论教育,开设了“党史”、“政治经济学”、“哲学”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四门课,学时都为一学年马列主义课在各类专业中,都是必修课程各校严格考试考查制度,马列主义课的学习成绩作为学生能否升级和毕业的根据之一各高校都恢复建立了马列主义教研室,马列主义教研室属于系(处)级的教学单位,直属校党委领导党委有一位书记或常委分管这方面的工作,学校的党政领导尽可能兼课在师资问题上,积极补充、培养师资队伍一是尽快使那些调离了教学岗位而又不能用其所长的理论课教师归队二是迅速恢复中国人民大学,立即着手招生,为全国高校培养理论课教师。
三是每年选留一些毕业生,充实高校马列主义课的师资队伍四是恢复“文革”以前那种利用暑假举办全国理论课骨干教师的讲习会、理论讨论会、教学经验交流会及巡回等,使广大马列主义理论课任课教师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不断得到提高总之,在各级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广大马列主义课教师解放思想、拨乱反正、努力改进教学,短短几年时间,使高校马列主义理论课迅速得到恢复二)第一轮改革发展(1984年——1990年)为了适应现代科技和现代经济政治的巨大发展变化,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适应新时期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具体状况以及各方面改革的需要,对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已迫在眉睫1985年8月,鉴于80年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在吸收清华大学开设《中国革命史》代替《党史》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中共中央下达了《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将公共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调整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中国革命史”《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吹响了改革的号角,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原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增强课程体系和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和现实性,从根本上改变脱离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脱离当代世界经济、政治和科学技术发展,脱离学生思想实际的弊端,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成为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为贯彻中央精神,全国各高校都纷纷开始了改革的试点工作经过上下艰苦努力,从1986年起到1990年,全国多数高校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基本实现了中央的要求,逐步开设了新的四门课程:“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原理”、“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对研究生,国家教委规定,从1988年9月起所有硕士研究生均要开设“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课,文科还要开设“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理科则要开设“自然辩论法概论”课而博士研究生,文科开设“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课,理科则开设“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课思想品德课课程设置同样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八十年代初,有个别学校,如大连理工学院开设了“思想修养”课,引起了高等教育界和国家教育行政管理机关的高度重视根据党的十二大关于加强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的精神,1982年,原教育部正式发出《关于高等学校逐年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的通知》,要求在全国各高等学校推广这一作法1984年,为进一步推进和规范思想品德课课程设置,教育部又下发了《关于高等学校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的若干规定》,决定在高校成立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研室,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
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对学生进行的是系统的理论教育,很难把学生普遍关心的形势、政策、人生、理想、道德、民主、法制、纪律等方面的各种具体思想认识问题都包括进去所以,1987年,原国家教委在总结前几年各高等学校开设思想品德课的经验的基础上,就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提出具体要求,规定“形势与政策”、“法律基础”为必修课,“大学生思想修养”、“人生哲理”、“职业道德”可因地制宜地有选择地开设在改革的过程中,还十分强调以下三项工作:一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各院校的评审委员会均要设置马列主义课教师职称评审小组,负责有关事宜二是中央决定成立全国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课教材编审委员会,统筹规划课程设置、教材编辑及审定、教学参考资料的研究和进行其他组织工作三是明确规定现有的马列主义公共理论课的教学时数,任何学校和个人都不能任意减少和侵占三)第二轮改革发展(1991年——2004年)1989年春夏之交的和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说明,我们必须从反对“和平演变”和争夺接班人的战略高度来认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特殊重要的意义鉴于此,1991年国家教委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若干意见》,1995年又下发了《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要求按照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