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精品】笔记整理(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笔记——应付考研考博)

小**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02.15KB
约12页
文档ID:69655706
【精品】笔记整理(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笔记——应付考研考博)_第1页
1/12

先秦时期第一章:先秦的文学观念和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一:先秦的文学观念 (文史哲不分,诗乐舞合一,无明确的文学观念战国中期前,文章主要指学术战国中期后,文学与学术逐渐分离的趋势二: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保留在《国语》、《左传》等,献诗讽谏说,观诗知政说三:诗、乐、舞三位一体与“诗言志”的提出(先秦时,“诗言志”的“志”主要指政治上的理想抱负战国中期后,百家争鸣,“志”的含义逐渐扩大诗言志”的实质是把文艺看作是人的心灵的表现与西方的模仿说差异大第二章:孔子和儒家的文学观一: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文学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克己复礼之“礼”是融入“仁”的新“礼”文学观:以“诗教”为核心,政治伦理 观念浓厚文学理论批评: 对《诗经》的评论为主1 文艺与道德修养: 修身必先学诗、学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2 文艺与政治、外交:借助赋诗(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3 文学批评的标准:中和之美(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4 文学的社会作用:“兴观群怨”说(诗可以兴……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5 文学的内容与形式:以内容为主导,形式与内容并重(辞达而已矣)6 雅乐与郑声:提倡雅乐,反对郑声。

斥郑声对后世戏曲、小说等地位不高有影响)二:孟子“与民同乐”的文学观及其文学批评方法论文艺美学思想:与民同乐(在“仁政”与“民本”的思想前提下提出来的,以人性善论为哲学基础)文学批评方法:(针对“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的主观臆断解诗方法而提出)以意逆志(以己之意迎受诗人之志而加以钩考即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知人论世(解决“以意逆志”的方法深入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遭遇等及所处的时代背景)另:“知言养气”说,对后世“文气”说有奠基作用三:荀子对儒家文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1 天行有常自然观对文学思想的影响(人定胜天,重视文艺可以产生积极社会效果,主张文艺创作从现实出发,要创新)2 明道、言志、抒情相结合的文学观之形式(“道”乃社会政治之道和哲学自然规律之道;重先王、后王之道;重言志中的抒情)3 文艺与政治:《乐论》:音乐→人心→治道;“礼别异、乐合同”;“以道治欲”(影响汉儒“发乎情,止乎礼”及宋儒“存天理灭人欲”)第三章:庄子和道家的文学观一、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论(对“象”的论述,对创作客体的论述;对“虚静”的论述,对审美主体提出的要求)君子人南面之术的政治观,以“清静”、“无为”为旨趣,对文学采取否定态度。

就文学观念发展的内在理路而言,老子的文学观念与孔子的文学观念正相反对如果说孔子所提倡的文学即文教,企图以西周传留的礼乐文献和礼乐文化来教化人民,那么,老子所提倡的道学则是道教,即以先王传留的道论为旨归来影响人民老子揭露礼乐文化对社会政治和人的自然本性的戕害,为人们理性对待礼乐文化和深入思考儒家文学观念提供了思想武器,补充和修正了儒家的文学观念,对于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发展是有其积极意义的一、庄子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文艺美学思想(追求绝对的“全之美”,崇尚天然艺术,反对人为艺术)“以全美为工”(司空图语)无乐之乐、解衣般礴、言意之表,成为我国古代音乐、绘画、文学所竭力追求的至高境界二、庄子“虚静”、“物化”的艺术创作论 (达到“虚静”,进入“物化”状态)“虚静”是庄子所强调的认识“道”的途径和方法,同时也是能否创造合乎天然的艺术的关键三、庄子的“得意忘言”论及其对文学理论批评的影响 (《易·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得意忘言、得鱼忘筌说的影响深远,尤其是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意在言外”的传统,是意境说的基础四、庄子文艺思想的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特征(以“卮言、重言、寓言”等不实之言,引导人们体会领悟“道”)第四章:先秦百家争鸣中的其他重要文学思想一、墨家的功利主义文学观(其立言有三表,表现出尚质重用的文学观念)《诗》、《书》、《礼》、《乐》是不切实用的东西。

并不否定文艺的美及娱乐功用,但强调文艺首先要服务于功利的目的,否则再美也是无用的先质而后文”的美学观点,轻视美而重功用但后期墨家在逻辑学、论辩上的贡献,对文章写作有积极影响三表法:故言必有三表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 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为了判断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及其言论文章是否正确)二、商鞅、韩非的法家文学观亦是功利主义,反对儒家的仁义礼乐,文艺必须服从于法治儒以文乱法”韩非不绝对反对文艺,赞成利于法治的文艺三、《易传》文学观特色“象”和“物”的关系,还有言、象、意的关系;阳刚与阴柔;发展变 化的观念;修辞立其诚;四、《楚辞》的“发愤抒情”说《诗经》为现实主义源头,庄、骚为浪漫主义源头,从文学思想看,这种说法不全对《楚辞》和《庄子》的文学美学思想有较大差异,与《诗经》反倒比较接近,是在《诗经》基础上的发展《诗经》重在“言志”,《楚辞》通过抒情来言志屈原的“言志”仍然重政治抱负两汉经学时代的文学理论批评一、西汉前期的道家文学观与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淮南子》比较集中反映了西汉前期道家的文艺观。

主要是对先秦老庄的继承和发展,但又吸收了儒家思想中的某些成分,反映了儒道结合的特点,并成为从先秦道家文艺思想向魏晋玄学文艺思想发展的中介和桥梁《淮南子》崇尚天然之美,不否定人为之美重质重文肯定“虚静”、“物化”,同时认为艺术创作要长期学习积累认为文艺创作是人的感情的自然流露既重内容,也讲求形式修饰,主张两者和谐统一提出了鉴赏者的主观差异性问题司马迁在刘安评价的基础上,更加突出了《离骚》的“怨”发愤著书,主要是为了达意通道一是作者的崇高志向与抱负不能施之于事业,才借著作作为寄托,二是作者的志向就是要总结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提出系统理论观点,写成“一家之言”的著作一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孔子诗“可以怨”的思想,另一方面也符合道家对黑暗现实极其愤激的特点,表现了儒道结合倾向司马迁的实录精神二、封建正统文艺观的确立——从《礼记·乐记》到《毛诗大序》汉儒的儒家文艺观是在先秦儒家文艺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第一,保守性增强了,批判性减弱了崇奉“温柔敦厚”是诗教第二,对先秦儒家文艺观中科学积极进步的内容作了更深入系统的阐述如,明确提出美刺讽谏说,对诗歌本质认识的深化,把“志”与“情”紧密结合第三,进一步明确文学与现实、时代的关系。

如班固言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第四,文艺创作中的“物感”说等《乐记》:基本思想来自荀子《乐论》1 音乐的本源:音乐的产生在于人心感物物→心→声→音→乐2 音乐的作用:文艺对社会政治的重大反作用声→音→乐→心→物(社会政治)3 音乐的创作:强调音乐创作的真实性《毛诗大序》是《乐记》在文学方面的具体体现:(看成儒家诗论的总结不太确切,虽然总结了先秦儒家诗论,但更重要是按照汉代的需要对它进行了改造,成为汉代儒家新文艺观的代表性著作)1 发乎情,止乎礼义:明确反映了儒家思想的保守性进一步加强,具体发挥了《礼记·经解》中的“温柔敦厚”诗教说2 讽谏说:明确提出“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3 六义说:把《周礼·春官·大师》中的“六诗”说发展为“六义”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4 情志统一说:进一步发展了荀子《乐论》、《礼记·乐记》以来的情志相结合的思想,比较明确提出了诗歌抒情言志的特点汉人论诗实际上是按照自己的需要来解释,并不是真正要求对诗的本意作客观探求如“诗无达诂”说三、儒家“定于一尊”与扬雄、班固的文学理论批评扬雄以道、圣、经为中心的文学思想,反映了封建统治者要求把文学完全纳入其礼教轨道的要求。

故一切文章都必须以五经为法式主张一切模仿圣人,如《太玄》模仿《易经》,《法言》模仿《论语》或问:五经有辩乎?曰:“惟五经为辩:说天者莫辩乎《易》,说事者莫辩乎《书》,说体者莫辩乎《礼》,说志者莫辩乎《诗》,说理者莫辩乎《春秋》舍斯,辩亦小矣这种以五经为法式的文学主张,助长了文学创作上的复古模拟之风其文学主张,清楚地反映在其对屈原及其作品的评价扬雄认为屈原的自沉不符合“发乎情,止乎礼义”认为屈原的浪漫主义创作不符合儒家经典的特点过以浮”是说屈原作品文辞华丽,不似儒家经典质朴扬雄也赞扬屈原辞丽而有则,文质并茂,符合儒家大原则,并同情其遭遇 扬雄是古文经学,不赞成谶纬神学扬雄对汉赋,早年喜爱,晚年多批评否定《答刘歆书》:“少不得学,而心好沉博绝丽之文→“童子雕虫篆刻”、“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法言.吾子》) 扬雄认为文是源于心的班固对扬雄的进一步发展 班固是今文经学,支持谶纬神学主持编纂《白虎通义》,把儒学神学化正式确定下来班固批评屈原对上层统治者的批评违背了“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怨”过分了对司马迁及《史记》的批评也如此班固不完全否定屈原作品,肯定了屈原“离谗忧国”及其作品“恻隐古诗之义”。

班固对辞赋评价较高,不同于扬雄晚年认为汉赋是“雅颂之亚”,“赋者,古诗之流也”,赋为古诗的支流,符合“润色鸿业”但对汉赋的华丽淫靡有过批评班固强调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书曰‘诗言志,歌咏言’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汉书艺文志》论《诗经》发展了《乐记》和《毛诗大序》中关于文艺和现实关系的论述,指出诗歌可以反映社会风俗,政治得失也反映在班固对乐府的论述中:“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 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汉书艺文志·诗赋略论》四、王充真、善、美相统一的文学观(积极影响了现实主义创作,束缚了浪漫主义创作)东汉前期谶纬神学泛滥,桓谭(极言谶之非经)、王充是反对谶纬神学的代表较多集成了荀子、司马迁、《淮南子》的道家文艺思想1 提倡真实,反对虚妄反对虚妄之作,并不完全否定文学中的虚构、夸张等对虚构、夸张实际上采取否定态度如《论衡》对神话传说的批判2 增善消恶,有补世用说明文章不是了炫耀文辞,而是为了“劝善惩恶”认为文章的内容形式要表里一致、内外相符批判了汉赋追求形式之美。

3 反对复古,提倡独创反对文学语言艰深古奥,提倡通俗易懂五、王逸对《楚辞》的评论与东汉后期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称《离骚经》不同意扬雄、班固对屈原的批评,认为《离骚》不违背“温柔敦厚”之旨,也没有超出礼义规范王逸认为《离骚》的艺术特点源于《诗经》,两者是一致的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楚辞》继承了《诗经》传统王逸对屈原的高度评价,重新确立了屈原及其作品在中国文学史的崇高地位使其与《诗经》并驾齐驱东汉后期文学理论批评文学的独立与自觉逐渐形成说魏晋是文学自觉时代不太确切因为汉人分“文学之士”与“文章之士”,虽文章的概念比较广泛,但比先秦的“文化”之“文”要窄如《汉书艺文志》已将“诗赋略”独立出来汉代出现了众多文论著作各种不同文体,在汉代基本形成了魏晋玄学与文学理论批评的新发展一、玄学的兴起与文学观念的变迁儒教衰落,玄学兴起。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