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五·史部一○史部总叙 史之为道,撰述欲其简,考证则欲其详莫简於《春秋》 ,莫详於《左传》 《鲁史》所录, 具载一事之始末,圣人观其始末,得其是非,而後能定以一字之褒贬此作史之资考证也丘 明录以为传,後人观其始末,得其是非,而後能知一字之所以褒贬此读史之资考证也苟无 事迹,虽圣人不能作《春秋》 苟不知其事迹,虽以圣人读《春秋》 ,不知所以褒贬儒者好为 大言,动曰舍传以求经此其说必不通其或通者,则必私求诸传,诈称舍传云尔司马光 《通鉴》 ,世称绝作,不知其先为《长编》 ,後为《考异》 高似孙《纬略》 ,载其《与宋敏求书》 , 称到洛八年,始了晋、宋、齐、梁、陈、隋六代唐文字尤多依年月编次为草卷,以四丈为一 卷,计不减六七百卷又称光作《通鉴》 ,一事用三四出处纂成,用杂史诸书凡二百二十二家 李焘《巽岩集》 ,亦称张新甫见洛阳有《资治通鉴》草稿盈两屋 (按焘集今已佚,此据马端临 《文献通考》述其父廷鸾之言 )今观其书,如淖方成祸水之语则采及《飞燕外传》 ,张彖冰山 之语则采及《开元天宝遗事》 ,并小说亦不遗之然则古来著录,於正史之外兼收博采,列目分 编,其必有故矣今总括群书,分十五类。
首曰《正史》 ,大纲也次曰《编年》 ,曰《别史》 , 曰《杂史》 ,曰《诏令奏议》 ,曰《传记》 ,曰《史钞》 ,曰《载记》 ,皆参考纪传者也曰《时令》 ,曰《地理》 ,曰《职官》 ,曰《政书》 ,曰《目录》 ,皆参考诸志者也曰《史评》 ,参考论赞者 也旧有《谱牒》一门,然自唐以後,谱学殆绝玉牒既不颁於外,家乘亦不上於官,徒存虚 目,故从删焉考私家记载,惟宋、明二代为多盖宋、明人皆好议论,议论异则门户分,门 户分则朋党立,朋党立则恩怨结恩怨既结,得志则排挤於朝廷,不得志则以笔墨相报复其 中是非颠倒,颇亦荧听然虽有疑狱,合众证而质之,必得其情虽有虚词,参众说而核之, 亦必得其情张师棣《南迁录》之妄,邻国之事无质也赵与[B093]《宾退录》证以金国官制 而知之 《碧》一书诬谤文彦博、范仲淹诸人,晁公武以为真出梅尧臣,王钅至以为出自 魏泰,邵博又证其真出尧臣,可谓聚讼李焘卒参互而辨定之,至今遂无异说此亦考证欲详 之一验然则史部诸书,自鄙倍冗杂,灼然无可采录外,其有裨於正史者,固均宜择而存之矣○正史类一《正史》之名,见於《隋志》 至宋而定著十有七明刊监版,合宋、辽、金、元四《史》 为二十有一。
皇上钦定《明史》 ,又诏增《旧唐书》为二十有三近罗四库,薛居正《旧五代 史》得裒集成编钦禀睿裁,与欧阳修书并列,共为二十有四今并从官本校录凡未经宸断 者,则悉不滥登盖正史体尊,义与经配,非悬诸令典,莫敢私增所由与稗官野记异也其 他训释音义者,如《史记索隐》之类掇拾遗阙者,如《补後汉书年表》之类辨正异同者, 如《新唐书纠谬》之类校正字句者,如《两汉刊误补遗》之类若别为编次,寻检为繁,即 各附本书,用资参证至宋、辽、金、元四《史》译语,旧皆舛谬,今悉改正,以存其真其 《子部》 、 《集部》亦均视此以考校订自《正史》始,谨发其凡於此△《史记》·一百三十卷(内府刊本)汉司马迁撰,褚少孙补迁事迹具《汉书》本传 少孙据张守节《正义》引张晏之说,以为颍川人,元、成间博士又引《褚ダ家传》 ,以为梁相 褚大弟之孙,宣帝时为博士,寓居沛,事大儒王式,故号先生二说不同然宣帝末距成帝初 不过十七八年,其相去亦未远也案迁《自序》凡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 传,共为百三十篇 《汉书》本传称其十篇阙,有录无书张晏注以为迁殁之後,亡《景帝纪》 、 《武帝纪》 、 《礼书》 、 《乐书》 、 《兵书》 、 《汉兴以来将相年表》 、 《日者列传》 、 《三王世家》 、 《龟 策列传》 、 《傅靳列传》 。
刘知几《史通》则以为十篇未成,有录而已,驳张晏之说为非今考 《日者》 、 《龟策》二传,并有“太史公曰” ,又有“褚先生曰” ,是为补缀残稿之明证,当以知 几为是也然《汉志·春秋家》载《史记》百三十篇,不云有阙,盖是时官本已以少孙所续, 合为一编观其《日者》 、 《龟策》二传并有“臣为郎时”云云,是必尝经奏进,故有是称其 “褚先生曰”字,殆後人追题,以为别识欤周密《齐东野语》摘《司马相如传赞》中有“扬 雄以为靡丽之赋,劝百而讽一”之语又摘《公孙弘传》中有“平帝元始中诏赐弘子孙爵”语 焦《笔乘》摘《贾谊传》中有“贾嘉最好学,至孝昭时列为九卿”语皆非迁所及见王懋 《白田杂著》亦谓《史记》止纪年而无岁名,今《十二诸侯年表》上列一行载庚申、甲子等 字,乃後人所增则非惟有所散佚,且兼有所窜易年祀绵邈,今亦不得而考矣然字句窜乱 或不能无,至其全书则仍迁原本焦《笔乘》据《张汤传赞如淳注》 ,以为续之者有冯商、孟 柳又据《後汉书·杨经传》 ,以为尝删迁书为十馀万言,指今《史记》非本书,则非其实也 其书自晋、唐以来,传本无大同异惟唐开元二十三年敕升《史记·老子列传》於《伯夷列传》 上钱曾《读书敏求记》云尚有宋刻,今未之见。
南宋广汉张材又尝刊去褚少孙所续,赵山甫 复病其不全,取少孙书别刊附入今亦均未见其本世所通行惟此本耳至伪孙《孟子疏》 所引《史记》 “西子金钱事” ,今本无之盖宋人诈托古书,非今本之脱漏又《学海类编》中 载伪洪遵《史记真本凡例》一卷,於原书臆为刊削,称即迁藏在名山之旧稿其事与梁鄱阳王 《汉书真本》相类,益荒诞不足为据矣注其书者,今惟裴、司马贞、张守节三家尚存其初 各为部帙,北宋始合为一编明代国子监刊版,颇有刊除点窜南监本至以司马贞所补《三皇 本纪》冠《五帝本纪》之上,殊失旧观然汇合群说,检寻较易,故今录合并之本,以便观览 仍别录三家之书,以存其完本焉△《史记集解》·一百三十卷(江苏巡抚采进本)宋裴撰字龙驹,河东闻喜人,官至南 中郎参军,其事迹附见於《宋书·裴松之传》 以徐广《史记音义》粗有发明,殊恨省略,乃采 九经诸史并《汉书音义》及众书之目,别撰此书其所引证,多先儒旧说,张守节《正义》尝 备述所引书目次然如《国语》多引《虞翻注》 、 《孟子》多引《刘熙注》 、 《韩诗》多引《薛君 注》 ,而守节未著於目,知当日援据浩博,守节不能遍数也原本八十卷,隋、唐《志》著录并 同此本为毛氏汲古阁所刊,析为一百三十卷,原第遂不可考,然注文犹仍旧本。
自明代监本 以《索隐》 、 《正义》附入,其後又妄加删削,讹舛遂多如《五帝本纪》 “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 句下、 “高辛氏有才子八人”句下,俱脱“名见《左传》 ”四字 《秦始皇本纪》 “轻车重马东就 食”句下,脱“徐广曰:一无此重字”八字 《项羽本纪》 “其九月会稽守”句下,脱“徐广曰: 尔时未言太守”九字 《武帝纪》 “祠上帝明堂”句下,脱“徐广曰:常五年一修耳,今适二年, 故但祀明堂”十八字 “然其效可睹矣”句下,脱“又数本皆无可字”七字 《河渠书》 “岸善崩” 句下,脱“如淳曰河水岸”六字 《司马相如传》 “傍徨乎海外”句下,此引“郭璞云:青邱, 山名,上有田,亦有国,出九尾狐,在海外” 《太史公自序》 “易大传”句下,此引“张晏曰: 谓《易·系辞》 ” 监本均误作《正义》 至於字句异同,前後互见如《夏本纪》 “九江入赐大 龟”句下, “孔安国曰出於九江水中” 监本作“山中” 《孝文本纪》 “昌至渭桥”句下,引“苏林曰在长安北三里” 监本多“渭桥”二字 “祁侯贺为将军”句下,引“徐广曰:姓缯” 监本 多一“贺”字 “当有玉英见”句下,引“瑞应图云:玉英五帝并修则见” 监本作“五常” 。
(案“五帝并修”语不可解,似当以监本为是 ) “属国悍为将屯将军”句下,引“徐广曰:姓 徐” 监本多一“悍”字 《孝景本纪》 “封故御史大夫周苛孙平为绳侯”句下,引“徐广曰:一 作应” 监本多一“平”字 《武帝纪》 “自太主”句下,引“徐广曰:武帝姑也” 监本多“太 主”二字 《龟策列传》 “猬辱於鹊”句下,引“郭璞曰:猬憎其意心恶之也” 监本作“而心恶 之” 凡此之类,当由古注简质,後人以意为增益,已失其旧至坊本流传,脱误尤甚如《夏 本纪》 “沣水所同”句下,引“孔安国曰:澧水所同,同于渭也” 坊本阙一“同”字 《项羽本 纪》 “乃封项伯为射阳侯”句下,脱“徐广曰:项伯名缠字伯”九字是又出监本下矣惟《货 殖传》 “蘖麴盐豉千”句下,监本引“孙叔敖云:瓦器受斗六升合为(音贻) ” 当是“孙叔然”之讹此本亦复相同是校雠亦不免有疏然终胜明人监本也△《史记索隐》·三十卷(江苏巡抚采进本)唐司马贞撰贞,河内人,开元中官朝散大 夫、弘文馆学士贞初受《史记》於崇文馆学士张嘉会,病褚少孙补司马迁书多伤春驳又 裴《集解》旧有《音义》 ,年远散佚诸家《音义》延笃音隐,邹诞生、柳顾言等书亦失传,而 刘伯庄、许子儒等又多疏漏。
乃因裴《集解》 ,撰为此书首注《序》一篇,载其全文其注司 马迁书,则如陆德明《经典释文》之例,惟标所注之字,盖经传别行之古法凡二十八卷末 二卷为述赞一百三十篇,及《补史记条例》 欲降《秦本纪》 、 《项羽本纪》为世家,而《吕后》 、 《孝惠》各为《本纪》 补《曹》 、 《许》 、 《邾》 、 《吴芮》 、 《吴濞》 、 《淮南》世家,而降《陈涉》 於《列传》 《萧何》 、 《曹参》 、 《张良》 、 《周勃》 、 《五宗》 、 《三王》各为一传,而附《国侨》 、 《羊舌》於《管晏》 ,附《尹喜》 、 《庄周》於《老子》 ,附《韩非》於《商鞅》 ,附《鲁仲连》 於《田单》 ,附《宋玉》於《屈原》 ,附《邹阳》 、 《枚乘》於《贾生》 又谓《司马相如》 、 《汲郑》 传不宜在《西南夷》後, 《大宛传》不合在《游侠》 、 《酷吏》之间,欲更其次第其言皆有条理 至谓司马迁《述赞》不安,而别为之,则未喻言外之旨终以《三皇本纪》 ,自为之注,亦未合 阙疑传信之意也此书本于《史记》之外别行及明代刊刻监本,合裴、张守节及此书散入句 下,恣意删削如《高祖本纪》 “母媪” 、 “母温”之辨,有关考证者,乃以其有异旧说,除去不 载。
又如《燕世家》 “启攻益事” ,贞注曰:“经传无闻,未知其由 ”虽失於考据《竹书》 (案 今本《竹书》不载此事,此据《晋书·束传》所引) ,亦当存其原文乃以为冗句,亦删汰之 此类不一,漏略殊甚然至今沿为定本,与成矩所刊朱子《周易本义》 ,人人明知其非,而积重 不可复返此单行之本,为北宋秘省刊板,毛晋得而重刻者录而存之,犹可以见司马氏之旧, 而正明人之疏舛焉△《史记正义》·一百三十卷(兵部侍郎纪昀家藏本)唐张守节撰守节始末未详据此 书所题,则其官为诸王侍读率府长史也是书据《自序》三十卷,晁公武、陈振孙二家所录则 作二十卷盖其标字列注,亦必如《索隐》 後人散入句下,已非其旧至明代监本,采附《集 解》 、 《索隐》之後,更多所删节,失其本旨如守节所长在於地理,故《自序》曰:“郡国城 邑,委曲详明 ”而监本於《周本纪》 “子带立为王”句下,脱“《左传》云:周与郑人苏忿生 十二邑,温其一也”十七字 《秦本纪》 “反秦於淮南”句下,脱“楚淮北之地尽入於秦”九字 《项羽本纪》 “项王自立为西楚霸王”句下,脱“孟康云:旧名江陵为南楚,吴为东楚,彭城为 西楚”十九字 《吕后本纪》 “吕平为扶柳侯”句下,脱“汉扶柳县也有泽”七字。
《孝景本纪》 “遂西围梁”句下,脱“梁孝王都睢阳,今宋州”九字 “立楚元王子平陆侯”句下,脱“应劭 云:平陆西河县”八字 《孝武本纪》 “见五”句下,脱“或曰在雍州雍县南孟康曰:者 神灵上帝也”十八字 《晋世家》 “是为晋侯”句下,脱“其城南半入州城中,削为坊,城墙北 半见在”十七字 《赵世家》 “吾国东有河薄洛之水”句下,脱“案:安平县属定州也”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