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弗雷德·马歇尔 (1842-1924) ——剑桥学派的创建人 简介: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1842-1924)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国及至世界最著名的经济学家1842年,马歇尔出生于英国伦敦区一个朴实的中产阶级家庭,从小接受他那极为严厉的、期望他儿子能成为一个牧师的父亲的教育但他背叛了他父亲的意愿,去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学习数学并获得学士学位,并被选为圣约翰学院教学研究员1877年由于他和玛丽.佩利——一个他过去的学生结婚,被迫辞职,因为当时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研究员们要像牧师那样独身随后,他先后担任布里斯托尔大学校长,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讲师和教授(那时,独身要求已取消)他参加过英政府组织的政策咨询活动,还曾是1890-1994年皇家劳工委员会颇有影响的成员1880年,他担任英国协会第六小组的主席,正式领导了创建英国(后改为皇家)经济学会的运动 .马歇尔是剑桥大学教授,也是英国正统经济学界无可争辩的领袖他于1890年发表的《经济学原理》,被看作是与斯密《国富论》、李嘉图《赋税原理》齐名的划时代的著作,在盎格鲁——撒克逊世界(英语国家)替换了古典经济学体系.其供给与需求的概念,以及对个人效用观念的强调,构成了现代经济学的基础。
这本书在马歇尔在世时就出版了8次之多,成 为当时最有影响的专著,多年来一直被奉为英国经济学的圣经而他本人也被认为是英国古典经济学的继承和发展者,他的理论及其追随者被称为新古典理论和新古典学派同时由于他及其学生,如J.M.凯恩斯,J.S.尼科尔森,A.C.庇古,D.H.麦格雷戈等先后长期在剑桥大学任教,因此也被称为剑桥学派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受到当时英国著名的哲学家、经济学家亨利西奇威克的影响,正因为这个人对他在经济学及道德哲学方面的影响很大,马歇尔的学术兴趣逐渐由物理学转向了哲学和社会科学于是,马歇尔的思想开始了一生中最重要的转变曾经他把西奇威克称为自己“精神上的父母”后来,他看到了十九世纪中期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英国出现的严重的社会不公平,他感觉到,神学、数学、物理学和伦理学都不能够给人类带来“福音”,于是,他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政治经济学上面来,把理解社会现状的希望寄托在经济学的研究上,打算从经济上来分析社会不公平的原因,他把经济学看成是增进社会福利、消灭人类贫困的科学但他的核心仍然是在证明资本主义是一种合理的制度,它可以自动地保持均衡,因而马歇尔最终还是成了资本主义的辩护人 马歇尔主要著述有:《对杰文斯的评论》、《关于穆劳动力先生的价值论》、《对外贸易的纯理论与国内价值的纯理论》、《工业经济学》、《伦敦贫民何所归》、《政治经济学的现状:1885年2月在剑桥大学的就职演说》、《统计学会杂志》、《一般物价波动的补救措施》、《经济学原理》、《经济学精义》、《关于租金》、《老一代的经济学家和新一代的经济学家》、《分配与交换》、《创建经济学和有关政治学分支课程的请求》、《经济骑士道精神的社会可能性》、《战后的国家税收》、《工业与贸易》、《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纪念集》、《马歇尔官方文献集》等等。
《经济学原理》的核心是均衡价格论马歇尔以英国古典经济学中生产费用论为基础,吸收边际分析和心理概念,论述价格的供给一方;又以边际效用学派中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为基础,对其进行修改,论述价格的需求一方,认为商品的市场价格决定于供需双方的力量均衡,犹如剪刀之两刃,是同时起作用的,从而建立起均衡价格论马歇尔分析了均衡价格的3种形式:暂时的、短期的和长期的均衡价格,研究了生产成本的3种情况:递增成本、递减成本、不变成本,提出了“弹性”理论、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概念,并建立了供给曲线、需求曲线及其公式马歇尔还用均衡价格分析方法论述了工资、利息、利润、地租,它们分别是劳动、资本、企业家能力和土地的均衡价格马歇尔的均衡价格论是静态局部均衡分析的典型《经济学原理》集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经济学发展之大成,并为西方经济学中的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均衡价格论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价值是由商品的供求状况决定的,是由商品的均衡价格衡量的观点,这是马歇尔庸俗经济学说的核心和基础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的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一致时的价格,也就是这种商品的市场需求曲线与市场供给曲线相交时的价格。
均衡价格被认为是经过市场供求的自发调节而形成的需求价格是买者对一定数量的商品所愿付的价格,是由该商品的边际效用决定的;供给价格是卖者为提供一定数量商品所愿接受的价格,是由生产商品的边际成本决定的庸俗经济学用商品的均衡价格来代替商品的价格,均衡价格论就是价值论所以,均衡价格论是庸俗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价值论、生产费用论和供求论的大杂烩均衡价格论的错误在于价格偷换价值,用市场价格的决定来代替价值的决定供求关系只能说明市场价格如何围绕价值波动,而不能说明价值本质及其决定问题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均衡价值论、边际效用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经济学思想的传入使我国经济学界一些人士在商品价值决定的问题上产生了动摇和怀疑,转而信仰西方的均衡价值论和边际效用论,以此来否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三种价值论进行分析比较,来提供一种正确的认识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 均衡价值论 边际效用价值论 问 题 的 提 出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学思想的基础和核心内容之一马歇尔的均衡价值论和以庞巴维克为代表的边际效用价值论则是近代西方经济学的价值基础理论和核心内容之一后二者是作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对立物而出现的,其意图在于批评和否定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在总体上相互对立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体系中,如何看待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理论经济学者关注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方经济学思想的不断传入,均衡价值论和边际效用价值论使国内一些人在价值决定问题上发生了动摇不断有以此否定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文章刊出,批评者多持以下观点,他们认为商品市场价格是由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决定或认为商品市场价格是由物品满足主体欲望的能力决定的,即主张效用是价值的源泉这些批评使许多并不真正了解西方两种价值论的人产生了疑惑,这里我认为有必要通过对这三种价值论的比较分析来提供一种正确的认识 三 种 价 值 论 的 基 本 观 点 一、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二重性商品的二因素由劳动的二重性决定,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即人类无差别的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价值的实质是抽象劳动的凝结马克思认为使用价值(同义与西方经济学中的“效用”)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载体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不可能成为商品在这里马克思并未否定使用价值(效用)在交换中的重要作用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价值规律要求:商品的价值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马克思还认为以商品价值量为基础的市场价格会受到市场供求相互作用的影响而上下波动显然马克思也没有否定供给与需求对价格的影响作用马克思认为商品价值不仅有质的规定性而且有量的规定性商品的价值实体是处于凝结状态的抽象劳动商品交换表面上是物与物的交换,但背后却体现了物的外壳掩盖下的利益关系的交换,而交换必然要求量和质的等同劳动的天然尺度是劳动时间,而决定商品劳动价值量的劳动时间又必须是社会范围内一定阶段的平均劳动时间,而不是个别劳动时间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及整个马克思经济学的基础马克思正是从劳动价值论这一基础出发,区分了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从而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而这乃是一切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所不愿承认和企图回避、否认的因为一旦承认了劳动价值论,就必须承认马克思经济学的整个体系 二、 马歇尔的均衡价值论 马歇尔的均衡价值论是建立在局部均衡论基础上的均衡价格论均衡价格论是马歇尔经济理论的核心和基础他通过商品的均衡价格衡量商品的价值因此均衡价格论亦称马歇尔价值论马歇尔认为一种商品的价值,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是由该商品的供给状况和需求状况共同决定的马歇尔主要通过均衡价格来衡量商品的价值。
所谓均衡价格是指商品的供给与需求相均衡,从而它的供给价格与需求价格相一致的价格需求价格是指消费者对一定数量的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它由一定量商品对消费者的边际效用决定由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作用,因此随着商品供给量增加,边际效用递减,从而需求价格也是递减的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供给价格则指生产者提供一定量商品时愿意接受的价格,它由生产一定量商品所需支付的边际成本决定由于边际成本递减规律的作用,随着需求量增大,商品的供给量也要增加,而边际成本递增必然导致供给价格递增,从而供给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均衡价格的分析是通过将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置于同一坐标平面中分析而得出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交点就是均衡点,该点所决定的价格即为均衡价格,此时供给等于需求,供给价格等于需求价格该点决定的产量为均衡产量,企业照此产量生产必然实现最优马歇尔的价值论融合了供求论、边际效用论、生产成本论用价格的概念替换了价值,以市场价格来决定价值,以对市场价格的分析来取代价值决定和价值实体等问题,将影响价格水平的供求力量说成价值的决定力量,提出的只是一个无价值实体的价值论 三、边际效用价值论 边际效用价值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庞巴维克。
边际效用价值论是边际效用学派理论的核心和基础边际效用价值论者认为,商品价值由该商品的边际效用决定效用是指物品能满足人们欲望的能力边际效用则指每增加购买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给消费者带来的总效用的变化量边际效用论者认为商品的价值并非实体,也不是商品的内在客观属性价值无非是表示人的欲望同物品满足这种欲望的能力之间的关系,即人对物品效用的“感觉与评价”其实,只要读者稍加注意便会发现边际效用论者的价值论是一种纯粹的主观唯心价值论他们认为效用是价值的源泉,是形成价值的一个必要而非充分条件,价值的形成还要以物品的稀缺性为前提稀缺性与效用相结合才是价值形式的充分必要条件这里稀缺性是指物品供给的有限性效用论者是这样阐述他们的观点的:物品只有在对满足人的欲望来说是稀少的时候,才可能成为人们福利所不可缺少的条件,从而引起人的评价,表现为价值,而衡量价值量的尺度就是“边际效用”效用论者认为人对物品的欲望会随其不断被满足而递减如果供给无限则欲望可能减至零甚至产生负效用,即达到饱和甚至厌恶的状态于是,物品的边际效用,从而它的价值会随供给增加会随之减少甚至消失边际效用论者还提出了以主观价值论为基础的市场价格论,并称之为“客观价值论”,并将主观价值论与供求均衡论结合起来。
认为市场价格是在竞争条件下买卖双方对物品的主观评价彼此均衡的结果边际效用价值论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价值论,它割裂了商品的价值与劳动过程之间的联系,将价值这一客观历史范畴说成一种自然永恒的心理范畴,妄图以主观评价做为衡量价值的尺度,他们声称劳动无法衡量,却不知主观评价更无法衡量显然,效用论者歪曲了市场价格理论和商品流通的客观规律,从而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深渊 对三种价值论的比较与分析 一、 区别与对立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均衡价值论,边际效用价值论的根本对立在于价值本质和价值决定问题上的对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价值的实质是处于凝结状态的人类抽象劳动,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或者说是由供求所决定的商品的均衡价格所决定的马歇尔主要是通过分析供给与需求的相互作用下的均衡价格来分析商品价值的马克思则是从生产领域入手,对价值的形成、决定,表现作了全面系统的考察马克思并没有否认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