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古代教育制度7.1 先秦的学校7.1.1 夏、商、周的学校夏、商、周三代,开始有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夏代的学校称“校”: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庠庠、序、序:殷商时代和周代的学校名称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孟子滕文公:“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 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国学和乡学乡学 国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 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乡学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国学国学乡学乡学 周代学校大学大学小学小学塾塾设立于闾设立于闾庠庠设立于党设立于党序序设立于州设立于州校校设立于乡设立于乡天子设立天子设立成均成均上庠上庠辟雍辟雍东序东序瞽宗瞽宗诸侯设立诸侯设立泮泮宫宫国学的基本建筑格局 设在城外西郊,四周有水环绕 辟雍是在水中岛型陆地上建筑辟雍辟雍东东序序瞽瞽宗宗上庠上庠成均成均四四门门学学国学校园的功能l实际训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l兼具礼堂、会议室、运动场等功能l大学还没有专业化,同贵族社会生活结合教师的选派和教学内容教师的选派和教学内容师氏师氏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诗、书、礼、乐保氏保氏三德三德六艺六艺六仪六仪六行六行年老有德者年老有德者:国学国学乡学:乡学:六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小 艺大学文化课教授:诗、书学校教育与“世业”并行。
大学的隔年考查制度六仪六仪:关于祭祀、宾客、朝廷、丧纪、军旅、车马之仪节地方性学校兴起、官学衰微乡学乡学:设在王都郊外六乡行政区中的地方学校,总称之为乡学文献记载中的西周乡学: 礼记学记 :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 周礼:乡有庠,州有序,党有校,闾有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兴起:“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民间开始出现私学孔子:首创者墨子、庄子、孟子、荀子有些诸侯国的官学仍在坚持: 鲁僖公立泮宫,齐宣王立稷下学宫稷下学宫 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 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师都曾来此讲学,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7.2 秦代以及汉代之学7.2 .1秦代学校 秦在文化教育方面所采取的措秦在文化教育方面所采取的措施:施: 整理 统一文字 普设官学学室 设立博士(1 1)整理和统一文字)整理和统一文字: : 秦代标准文字的范本 : 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l笔画多求简省,形体规范 : 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及峄山、会稽刻石的摹本 l狱吏程邈改作隶书:改小篆曲笔为直笔,变圆形为方形,化繁画为简易2 2)普设官学)普设官学学室学室l 秦代郡县官学叫作“学室”l 其中的学生称为“弟子”l “弟子” 至少必须是“史”的儿子l “学室弟子”立有花名册,政府官吏可随时使唤。
l 对于弟子,政府可免除兵役和摇役l “学室”教育内容教育内容:学习文化,书写姓名,认识名物;明习法令l 毕业后,名字可从花名册中除去,可以为吏还必须进行考察和实习 (3 3)设立博士)设立博士l博士:一种文官,职务“议政事,备咨询,掌故籍”博士制度,起源于战国时期齐鲁各国 l秦始皇继承了战国时期的博士制,中央朝廷相继征召六国的博士达70余人史记记载,秦有“博士诸生”,即私学弟子l但私学在数量上远远少于官学7.2.2 汉代教育汉代官学汉代官学中央官学中央官学 郡国官学郡国官学太学太学鸿都门学鸿都门学四姓小侯学四姓小侯学 :学、校、庠、序学、校、庠、序 1)太学的基本情况和教师选任l太学太学:创始于汉武帝时,是当时传授知识研究学问的最高学府,隶属于太常 l汉代太学的教官由博士担任 l博士长官叫仆射,东汉改称祭酒 l各经博士始为7人,宣帝以后增至14人l西汉时用征聘或荐举的办法,选择名流学者担任博士东汉需进行考试2)太学学生的学习l 西汉太学生称“博士弟子”,东汉称“诸生”或“太学生” l 贵族子弟居多,也有家境贫寒的子弟太学刚建时学生50人,王莽时有约1万人东汉末有3万人 3)教学内容与考试制度l 太学以儒家经典为教材。
博士讲解经书重视传授关系,形成师法和家法弟子须严守师教,不能兼师他家 l 汉代太学生常由学术问题论及政治,甚至引发运动 l 太学建立之初,汉武帝规定用“设科射策”的方法每年考试一次,为“岁试”l “射策”:抽签口试问答l “设科”:按试题的难易分甲乙两科学生抽签应试,签上写有试题4)汉代专门学校的设立:鸿都门学l 鸿都门学创设于东汉,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所文艺专科学院l 招收有写作尺牍、辞赋能力以及善于书写鸟篆文字的人当学生l 是宦官集团所控制的培植私人势力的场所,有政治斗争的背景l 毕业即可高官厚禄l 四姓小侯学:外戚集团创办的贵族学校,“四姓”,即樊、郭、阴、马四大氏族l 邸第学 :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幼儿教育的学校 5)汉代郡国官学l汉代地方官学,按行政区划设置l郡国设“学” 县道邑设“校” 乡设“庠” 聚设“序”6)汉代私学 汉代私学,在组织形式上,可分为蒙学、精舍(精庐)l蒙学:童蒙学习的地方,也称为“书馆”,教师称为“书师”l学习内容主要是识字习字l教材:急就篇l精舍(精庐):相当于太学,由经师大儒教授l精舍在西汉已出现,东汉更为兴盛,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规模空前 私学兴盛后,汉代流传的谚语: “遗子黄金满籯,不如教子一经。
私学中教授学生的方法:“及门弟子”:学生亲身来受教;“著录弟子”:学生名字登录在大师门下,不亲自听教师讲授,属挂名求学7.3 魏晋时期的教育7.3.1 三国时期的学校l魏文帝设太学于洛阳,置经学博士l魏文帝制定“五经课试法” 规定了太学生的学习内容,定期的考试制度,安排了仕进的梯级,对于太学的稳定和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曹魏太学教育曹魏太学教育特色之一特色之一:把学校教育与文官选拔考试统一起来特色之二特色之二:今古文经学地位的颠倒古文经学占据主流特色之三特色之三:律学的创办,这是我国古代法律专科学校的开始7.3.2 两晋时期的学校l 西晋除继续兴办传统的太学外,还创办了国子学,旨在培养门阀世族子弟,官至五品以上子弟方能入学l 国子学与太学的分立,直接影响着南北朝以后的学校教育制度的建设和发展l 东晋于建武元年在都城建康设立了太学l 太元九年建国子学于太庙之南l 国子学与太学并存的局面首次出现于东晋学校系统之中7.4 隋唐时期的学校7.4.1 隋代的学校国国子子寺寺(监监)国子学国子学太学太学四门学四门学书学书学算学算学博士博士5 5人,助教人,助教5 5人人博士博士2 2人,助教人,助教2 2人人隋代专科教育l大理寺律博士8人l太常寺太医署医学博士、按摩博士、咒禁博士、药园师l太仆寺兽医博士l秘书太史曹天文、历法、漏刻博士7.4.2 唐代学校设有“六学”“二馆” “六学”属于直系,隶属国子监,长官为国子祭酒。
二馆” 属于旁系尚书省尚书省礼部礼部秘书省秘书省司天台司天台天文学天文学太医署太医署 医学医学太仆寺太仆寺 兽医学兽医学国子学国子学太学太学四门学四门学算学算学书学书学律学律学唐唐 代代 学学 校校东宫东宫 门下省门下省皇族小学皇族小学崇文馆崇文馆弘文馆弘文馆国子监国子监地方学校地方学校中书省中书省1)入学的身份与名额l二馆属皇亲国戚贵族学校,招收皇帝、太后、皇后亲属和宰相等高级官员的子弟50名l国子学招收文武三品以上高级官员的子弟,限300名l太学招收文武五品以上官员的子弟,限500名l四门学招收文武七品以上官员的子弟,限500名,亦招收地方庶民中的俊秀青年,限800名l地方官学主要招收地方官员及中小地主的子弟2)入学年龄及学习年限入学年龄入学年龄: 律学入学年龄为1825岁 其他为1419岁学习年限学习年限: 律学6年 算学11年 其他9年3)入学手续及仪式中央官学中央官学:凡贵族、高级官员家庭出身的子弟及科举考试下第的举人,可直接进入四门学四门学:州县学学生中优秀者,经各州长史考选,可进入学习 师生初次见面,举行隆重的仪式,献礼拜师,行“束修之礼”4)教学计划 唐代学校教学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儒家经典。
按文字多少,把需家经典分为大经、中经与小经三类 礼记、左传学三年 诗、周礼、仪礼、易经学二年 尚书、公羊传、谷梁传学一年半 论语、孝经学一5)学校行政管理l长官长官:国子监设祭酒1人,是朝廷任命的教育行政最高长官l学生学生:不率教者,连续下第或九年在学无成者,过假期不返校或作乐杂戏、违犯校规者,开除其学籍6)教师与教法l教师有博士、助教、直讲等l学生一经习毕方许另习一经,读熟经文之后方可教授文义7)考试和假期l旬考、月考、季考、岁考l学生成绩作为升进的依据l假期分为旬假、田假、授衣假唐代的专门学校(1 1)律学)律学培养熟识唐代律令的行政官员,八品官员以下子弟或庶民中的俊秀青年可入学(2 2)算学)算学训练天文历法、财政管理、土木工程方面的人才入学身份同律学科目分类科目分类:l古典算术l当代算术、实用性强的算术(3 3)书学)书学 训练通晓文字并精于书法的官员(4 4)医学)医学 培养掌握传统中医药知识技能的人才 分科:医、针、按摩、药 重视精读医经,教学联系实际,注重见习实习5 5)兽医学)兽医学(6 6)天文学)天文学(7 7)音乐学校)音乐学校(8 8)工艺学校)工艺学校7.5 宋代的国学和书院7.5.1宋朝的学校教育制度太医局太医局医学医学太史局太史局 算学算学书艺寺书艺寺 书学书学广文馆广文馆四门学四门学国子学国子学小学小学太学太学辟雍辟雍武学武学律学律学宋宋 代代 学学 校校宗学宗学内小学内小学国子监国子监地方政府地方政府 提举学事司提举学事司 军学军学府学府学州学州学监学监学县学县学诸国宫学诸国宫学资善堂资善堂1)中央官学国子学亦称国子监。
学生称国子生太学是中央官学的核心辟雍是太学的分校,亦称“外学”四门学、广文馆:为士子准备参加科举考试而设立的预备学校武学是宋朝最早设立的专科学校律学在宋朝也颇受重视医学分设三科:方脉科、针科和疡科算学:九章周髀及历算,天文等书学:篆、隶、草三体,说文尔雅方言等画学:佛道、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屋术等专业课程2)地方官学宋代地方行政:宋代地方行政: 路 州、府、军、监 县 各路不直接设置学校,仅置学官管理所属各学校 宋朝地方学校仅有两级:州学和县学宋代教育体制的改变: 设立专门的教育行政机构来管理地方官学:提举学事司 从宋代之后,从中央到地方都建立起了专门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中央中央:国子监 地方地方:提举学事司 国子学 地方官学王安石变法对教育制度 改革(1)创立三舍法创立三舍法:a外舍(初级班)初入太学,2000人b内舍(中级班)外舍生岁试,一二等升入,200人c上舍(高级班)内舍生成绩优、平,操行合格者升入 (2)更新教材更新教材: 主编诗经、尚书、周官三经新义【反对繁琐章句之学,注重义理之学,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虽变法失败,但三舍法和重义理的作风一直沿袭下来宋代教育体制的特点: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备:从中央到地方建立起了专门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
官学类型多样化:中央官学除国子学太学、学习传统的儒家经典外,专科学校很发达,武学与画学是宋独创的地方官学也如此中央官学放宽了学生家庭出身等级的限制学田由此确立下来7.5.2 宋代书院1)书院的渊源 书院是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 书院萌芽于唐末,形成于五代,大盛于宋代2)宋代书院的兴建(1 1)白鹿洞书院)白鹿洞书院 江西星子县北(今江西九江市)庐山五老峰下2 2)岳麓书院)岳麓书院 湖南省善化县(今长沙市)西岳麓山抱黄洞下3 3)嵩阳书院)嵩阳书院 河南省登封县太室山南麓4 4)石鼓书院)石鼓书院 湖南衡阳县(今衡阳市)北石鼓山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