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12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类解析(配考点分类与详细解析)(共39页)

文库****9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5.01MB
约39页
文档ID:211539177
2012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类解析(配考点分类与详细解析)(共39页)_第1页
1/39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 2012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类解析(必修一)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2012年浙江文综历史,13)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 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 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 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考点】分封制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再现和理解结合分封制的概况(分封形势图)可知鲁国是姬姓封国,晋两国不可通婚,可知①正确;燕国是姬姓封国,因此晋燕两国不可以通婚,可知②不正确;宋国不是姬姓封国,晋宋两国可以通婚,可知③正确;秦国不是姬姓封国,秦燕两国可以通婚,可知④正确故选C项2.(2012年海南卷历史,3)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 )A.宣扬托古改制 B.承袭华夏传统 C.突出个人功业 D.标榜君权神授【考点】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度 【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皇帝之称是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功过五帝、德高三皇”,因此,把三皇与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说明他认为王的称号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而且其并不仅仅满足于作人间最高统治者,还要将自己的权威罩上神的光环。

A项说法错误;B、D项可体现,但与题意不符3.(2012年重庆文综历史,13)《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在发动起义时说:“天下苦秦久矣 其表现有( )①战乱频仍 ②民族矛盾尖锐 ③刑罚严酷 ④土地兼并严重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考点】秦末农民战争 【答案】D【解析】本题实际是重现秦朝的暴政与封建社会弊端的理解秦朝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排除①②;秦中央集权制的形成,皇帝权力至高无上,出现刑罚严酷,而土地兼并现象是封建社会无法根除的,导致阶级矛盾的尖锐,D项正确4.(2012年广东文综历史,12)“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发映了( )A.君主专制的削弱 B.宗法制的消亡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分封制的巩固【考点】古代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西汉解决王国问题)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迁移与材料解读能力根据题干提供材料可以看出地方诸侯不得参与政事,这实际上削夺政治权力,进而加强中央集权,故选C项5.(2012年山东文综历史,10)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

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考点】古代中国君主专制的演进——三省六部制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与运用结合题干可知唐高宗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分割了相权,从而达到了加强君主专制的目的,故选B项6.(2012年北京文综历史,13)图6是中国某一朝代都城内中枢机构的分布示意图该都城是( )A.唐长安 B.宋开封 C.元大都 D.明北京【考点】古代中国君主专制的演进——中枢机构的设置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和图片解读能力从图中可以观察到“中书省”这一中枢权力机构,在元代只保留中书省,置于都城之内,总理全国政务,为最高行政机构唐代实行三省制,宋代设置中书门下,明代废中书省、权分六部,直接受命于皇帝,故选C项7.(2012年安徽文综历史,13)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

这句话意在强调(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选官须注重才学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选官应注重品行【考点】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科举制)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迁移与材料解读能力根据材料可知杜如晦认为科举制强调以文笔(文采)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参考依据,但忽视了品行,这容易导致官员因品行差以致危害民生可见杜如晦实际上强调选官要注重品行,故选D项8.(2012年海南卷历史,5)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考点】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北宋的中央集权措施) 【答案】C【解析】题干主要反映宋代御史与宰相的关系变化,以此说明相权的削弱,皇权的加强,说明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御史掌握的是监察权,A项题干无从反映, D项不符史实;宋代以前的历代统治者为了加强皇权,致力于削弱相权,如汉代的“中朝”和“外朝”制度、唐代的三省六部制,B项排除。

9.(2012年上海历史,9)元朝时右丞相铁木迭儿掌管宣政院,他的儿子也为宣政院使《元史奸臣传》记载了时人的批评,称其“无功于国,尽居贵显宣政院的“贵显”在于( )A.向各省宣达政令 B.负责中央官员选拔C.管理佛教事务和吐蕃地区 D.掌管蒙古兵马征发【考点】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元朝中央集权的措施) 【答案】C【解析】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忽必烈始置总制院,后改为宣政院A项为元朝中书省10.(2012年上海历史,10)下图中的斜线部分是中国古代某王朝的直接统治区域该王朝是( ) A.西周 B.秦朝 C.西汉 D.唐朝【考点】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汉代中央集权的措施) 【答案】C【解析】此王朝的疆域中通过河西走廊加强对西域的管理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府,作为汉代西域最高军政长官管理西域11.(2012年四川文综历史,12)合理的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下列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的是( )A.世袭制 B.分封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考点】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 【答案】C【解析】世袭制是的标准是血缘关系,排除A项;BD项是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涉及的是中央与地方关系,排除;科举制是用考试来选拨人才的一种制度,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仕途的局面,促进了社会公平,C项正确。

12.(2012年四川文综历史,14)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边境百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感慨他们生不逢时,“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①对冗兵冗官的不满 ②对田园生活的赞美③对唐代治世的向往 ④对北宋孱弱的无奈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考点】汉至元的政治制度的演变(唐宋政治) 【答案】D【解析】题干中的“输与官家事夷狄”体现了④项,“汝生不及贞观中”体现了③项,而①②无从体现,排除ABC项,D项正确13.(2012年全国新课标历史,28)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映出当时(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唯命是从【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内阁的发展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

题干中的“惟揣摹此样本为急”的这种依样画葫芦反映清代内阁官员拘泥规制,说明政治体制的僵化,故B项正确;A、C、D项题干材料都没有反映14.(2012年天津文综历史,2)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材料中未能体现出( )A.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 B.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C.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 D.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军机处的设置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可知军机处易于保密,而且便于皇帝宣召,故A、B项正确;“行走”即临时任命之意,可见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故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遴选军机处官员的才德标准,故选C项15.(2012年江苏历史,4)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C.六部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地位虽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内阁的发展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

结合所学可知嘉靖皇帝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C项错误A项是科举制度,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B项错误;内阁地位虽有变化但始终是皇帝的咨询机构,职能基本未变16.(2012年全国新课标历史,29)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考点】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线索、规律的总结及材料信息获取能力材料信息“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说明专制权力的不断加强,C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错误于“产生的前提”;D项“专制制度的基础”说法错误17.(2012年江苏历史,21)(13分)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材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