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的天堂素材作者简介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1921年于成都外语专门学校肄业1923年赴上海,不久到南京大学附中读书,1925年毕业1927年赴法国留学1928年在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死亡》1928年冬回国1934年在北京任《文学季刊》编委,同年秋赴日本1935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文化生活丛刊”、“文学小丛刊”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学月刊》抗日战争期间辗转于上海、广州、桂林、重庆,完成长篇小说《家》、《春》、《秋》,中篇小说《憩园》、《第四病室》抗日战争胜利后曾任平明出版社总编辑1946年创作长篇小说《寒夜》1949年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主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文艺月报》、《收获》、《上海文学》主编1982年获“但丁国际奖”1983年获法国荣誉勋章;1985年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授予国外名誉院士称号巴金是第一、二、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八、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主要著作收入《巴金文集》;2005年10月17日逝世。
创作背景1933年4月,西江乡村师范学校校长陈洪有北上进行教育考察,5月底经过上海时约同巴金一起回新会当时,巴金还不满30岁,已是著名作家他南下广东,“到另一些未曾有过我的脚迹的地方去”(巴金语),并看看一班献身教育事业的青年朋友5月31日,巴金同陈洪有一起到西江乡村师范学校,先在学校住了3天,随后就到新会县城近郊的天禄、天马、茶坑等乡村游访了3天,后在新会坐当时新宁铁路的火车到台山公益住了一晚,6月7日傍晚回到西江师范学校参加座谈会,9日当晚离校返穗,在那里逗留了10天巴金与小鸟天堂结缘可说是天作之合他游访新会天禄、天马、茶坑三个乡时,由于陈洪有校长校务繁忙,他嘱咐天禄人叶渠均,天马人陈毓就,茶坑人梁朝令三位同学兼同事陪巴金游三乡此时,正值南国水乡的初夏一个傍晚,在天马乡务本小学(现在近天马村委的祖祠堂“务本堂”)吃过晚饭,陈毓就邀请巴金划船绕游“雀墩”像巴金文中所说的那样,当晚并见不到鸟,让他有点失望第二天早晨去“有山有塔”的地方(指茶坑乡,山是“凤山”,塔是“熊子塔”),找梁朝令一起探访梁启超旧居,此时再经过“雀墩”,令他惊喜地见到漫天飞舞的小鸟,心情雀跃,停船观赏鸟飞鸟落,出入于大榕树之中,让他久久不愿离去。
巴金回到上海后,怀着这种心情写成了《鸟的天堂》这篇优美的散文,记述了这段愉快的旅程这篇散文最初发表在《文学》季刊(1933年8月1日第一卷第2号)上由于当时中国处于动荡的年代,名家笔下描述的这一方乐土,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兴趣和向往简介“鸟的天堂”是中国广东省的一个闻名中外的旅游风景区,位于江门市新会区,天马河的白鹤、灰麻鹤早出晚归,灰鹤则夜作昼息,它们相互更替,井然有序,构成了一个蔚为壮观的“鸟的世界”鸟的天堂,原名“鸟墩”,婆娑的榕叶笼罩着20多亩的河面,树高约15米,榕树枝干上长着美髯般的气生根,着地后木质化,抽枝发叶,长成新枝干新干上又长成新气生根,生生不已,变成一片根枝错综、扑朔迷离的榕树丛在这树丛上,栖息着十多种小鸟,最引人注目的是白鹤和灰麻鹤(即夜鹭,俗称诊游鸟)白鹤朝出晚归,灰鹤暮出晨归,一早一晚,鹤群一出一归,盘旋飞舞,掩映长空,嘎嘎而鸣,蔚为奇观 鸟的天堂又令人称奇的是,这棵神奇的古榕树上栖息着数以万计的各种野生鹭鸟,其中以白鹭和灰鹭最多白鹭朝出晚归,灰鹭暮出晨归,一早一晚,相互交替,盘旋飞翔,嘎嘎而鸣,非常壮观如今,傍晚时分百鸟出巢的情景十分壮观,一批批灰鹭从鸟的天堂准时朝东南方向编队出发,飞到周边一带的浅滩上去觅食。
起飞前,先由一只负责召集的灰鹭从古榕树的西头飞到东头,有时还飞到隔江的小岛,呼朋引伴,催促同类赶紧趁着暮色外出觅食;不到5分钟,在领头鸟的带领下,一群大大小小的灰鹭陆续从林子里飞出,群鸟争鸣,翩翩起舞,这种情景每次大约持续半个小时第二天清晨,飞出去的灰鹭经过一夜辛勤劳动,满载而归,从四面八方飞回古榕树,与伏在枝头正准备飞出去觅食的白鹭交头接耳、盘旋飞舞,有时还会做出俯冲和倒飞的动作——据说这一自然景象延续至今已有380年的历史1933年,著名作家巴金来到这里游览后,有感而发,写出了散文——《鸟的天堂》;如今,“鸟的天堂”已成为一个著名的风景点,吸引了千千万万的游客[1]1984年,巴金先生亲笔题写“小鸟天堂”四字,为风景区增色生辉;2002年,鸟的天堂风景区经过重新规划扩建后,占地面积达40万平方米,形成了一个集“古榕、鹭鸟、天马人”一体的自然文化景观,是目前侨乡广东新会著名的国际级生态旅游景点,每年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慕名而来,流连忘返传说500多年前,天马村年年闹干旱,农田干涸,庄稼歉收乡亲们为了抗旱,开了一条人工河——天马河,引进珠江的水灌溉农田可是年景不见好转,当地有权有势的人硬说是天马河开坏了,把风水给破了,强迫村民把这条河堵上。
村民们含着泪水,把挑来的泥土用船载着倒在河心,不久堆起了一个土墩,成了河心小岛当时有个村民在土堆上插了一根榕树枝,用来系住船只,想不到第二年这根榕树枝长出根儿,发出新芽由于水分充足,榕树越长越高,每年从枝上长出了许多气根倒垂下来,钻进泥土里过些日子,入土的根儿长成了新的枝干,枝干长粗了又垂下许多气根来……这样年复一年的不断生长,树干多得不可计数经历数百年生长,一棵树长成了一片林子覆盖全岛,占地达18亩,近看像原始森林,远望像浮在水面上的绿洲,真是南国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