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闰生吕闰生资源环境学院资源环境学院吕闰生吕闰生资源环境学院资源环境学院第八章 矿井资源/储量管理 1. 矿井资源/储量管理 是以掌握储量动态和分析煤炭损失,以及监督合理开采为职责的一项重要的技术管理工作 2. 矿井储量管理的基本任务:(1)研究制定技术合理、经济可行的采出率、损失率指标,进行资源/储量报损、注销及水文损失、转入转出的呈报和审批工作2)掌握储量动态变化,满足开拓、采区准备、回采工作的正常交替(3)定期测定、核算和统计矿井资源储量、提高可靠程度,获取新的资源/储量第八章 矿井储量管理第一节 矿井储量分类和特点第二节 三量管理第三节 储量动态管理第一节 矿井储量分类和特点一、矿井储量分类二、矿井储量类型与编码三、矿井储量的特点第一节 矿井储量分类和特点一、矿井储量分类依据1.可行性评价程度(feasibility):u概略研究:概略评价u预可行性研究:初步评价u可行性研究:详细评价2.经济意义(Economy):u经济的:数量和质量计算,经济合理、技术可行u边经济的:经济、接近盈亏边界u次边经济的:开采不经济或技术不可行u内蕴经济的:仅做了相应投资机会评价,未预和可行性研究。
第一节 矿井储量分类和特点一、矿井储量分类依据3.地质可靠程度(geology):u探明的:煤厚度结构探明、等高线严格控制、煤类煤质查明,落差大于30m断层详细查明,条件好区20m;勘探工程达到勘探阶段要求u控制的:煤厚结构基本查明,煤层对比可靠、可采煤层的边续性基本确定,煤质基本确定,等高线基本控制,>50m断层基本查明;u推断的:煤厚结构初步查明,对比基本可靠,煤质煤类大致确定煤产状初步查明,等高线大致控制勘查工程达到普查要求u预测的:预查得出的结果,勘探工程达到预查要求,对其特征均有所了解第一节 矿井储量分类和特点储量分类依据E、F、G(经济的、可行的、)顺序编码第 1 位数表示经济意义:1 代表经济的; 2M 代表边际经济的, 2S 代表次边际经济的, 3 代表内蕴经济的;第 2 位数表示可行性评价阶段: 1 代表可行性研究 2 代表预可行性研究 3 代表概略研究;EGF第 3 位数表示地质可靠程度: 1 代表探明的, 2 代表控制的 3 代表推断的, 4 代表预测的变成可采储量的那部分基础储量, 在其编码后加英文字母“ b ”, 以示区别于可采储量第一节 矿井储量分类和特点二、矿井储量类型与编码现用的、与国际接轨的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方案(16类)DZ/T0215-2002《煤泥炭地质勘探规范》第一节 矿井储量分类和特点二、矿井储量类型与编码1.储量:是指基础储量中的经济可采部分,是扣除了设计、采矿损失的可实际开采数量。
依据地质可靠程度和可行性评价阶段不同,又可分为可采储量和预可采储量 可采储量:经过可行性研究的探明的部分(111); 预可采储量:经过预可行性研究探明的或控制的部分(121和122)第一节 矿井储量分类和特点二、矿井储量类型与编码2. 基础储量:是查明矿产资源的一部分满足现行采矿和生产所需的指标要求 ( 包括品位、质量、厚度、开采技术条件等 ) ,是经详查、勘探所获控制的、探明的并通过可行性研究、预可行性研究认为属于经济的、边际经济的部分,用末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数量表述 (1)探明的经济基础储量 (111b),与111区别在于未扣除设计和采矿损失 (2)探明的预可采储量(121b):与121区别在于未扣除设计和采矿损失 (3)控制的基础储量(122b):与122区别同上 (4)探明的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11):只有经济技术条件改善才变为经济的 (5)探明的边际(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2M21):同2M11区别在于只进行了预可行性,估算基础储量高,可行性一般 (6)控制的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22):当前不合理,估算基础储量高,可行性一般第一节 矿井储量分类和特点二、矿井储量类型与编码3. 资源量:是指查明矿产资源的一部分和潜在矿产资源。
包括经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证实为次边际经济的矿产资源以及经过勘查而末进行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的内蕴经济的矿产资源 (1)探明的(可研)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11) (2)探明的(预可研)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21) (3)控制的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22) (4)探明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1) (5)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2) (6)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 (7)推断的(334)第一节 矿井储量分类和特点三、矿井储量的特点(1)矿井储量在数量、质量方面均处于变动之中,要定期核算,掌握动态;(2)准确性更高;(3)储量计算的块段划分要便于三量管理;(4)要考虑安全、地质和生产因素造成的损失综合计算第二节 三量管理一、三量管理二、三量的划分和计算三、三量的可采期四、三量的统计与分析第二节 三量管理一、三量管理 矿井生产的准备阶段包括水平开拓、采区准备和开切工作面三个阶段,在开拓、采区准备和回采工作面阶段掘进的巷道分别称为开拓巷道、准备巷道和回采巷道,而由这三种巷道所圈定和构成的可采储量分别称为开拓煤量、准备煤量和回采煤量,简称三量第二节 三量管理二、三量划分和计算1. 三量的划分1)开拓煤量:已完成开采所必须的主、付井、井底车场、集中运输大巷、运输石门等工程,由此类巷道所圈定的煤量。
2)准备煤量:由采区运输巷、回风巷及采区上、下山等掘进工程定的煤量3)回采煤量:由工作面运输巷、回风巷及切眼所圈定的煤量第二节 三量管理第二节 三量管理2.三量的计算1)开拓煤量 Q开-开拓煤量(t); L-煤层两翼已经开拓的走向长度(m); -采区平均斜长(m); -开拓区煤层平均厚度(m); D-煤的视密度(t/m3); K-采区回采率 Q地质-地质及水文地质损失(t); Q呆滞-呆滞煤量(t);第二节 三量管理2)准备煤量 Q准-准备煤量(t); L-采区走向长度(m); h -采区倾斜长度(m); -采区煤层平均厚度(m),其他同上第二节 三量管理3)回采煤量 Q回-回采煤量(t); L-工作面走向长度(m); h-工作面倾斜长度(m); M-工作面煤层平均厚度(m); K-工作面回采率第二节 三量管理三、三量可采期1.可采期的计算(新建矿井)第二节 三量管理三、三量可采期1.可采期的计算(生产矿井)期末开拓煤量=生产采区残存煤量+备用采区煤量+准备采区煤量;期末准备煤量=生产采区残存煤量+备用采区煤量;期末回采煤量=现采工作面残存煤量+备用工作面煤量。
第二节 三量管理2. 三量可采期限规定1)开拓煤量的可采期:3-5年以上;2)准备煤量的可采期:1年以上; 3)回采煤量的可采期:4-6月影响三量可采期的因素:井井型及采区布局、型及采区布局、地质条件地质条件、开拓方式和采掘、开拓方式和采掘方法,机械化程度方法,机械化程度等3. 三量的合理可采期 要保证三量满足“采掘平衡、留有储量”的原则 影响因素包括:矿井地质条件、井型和采区布置、开拓方式和开采方法、机械化程度第二节 三量管理四、三量的统计与分析 1. 三量的动态统计 1)储量动态图:以采掘工程平面图或煤层底板等高线图为底图,加绘三量、损失煤量等的分布范围 2)三量统计表:以表格形式,分煤层计算三量 2. 动态分析 1)三量划分范围和计算方法是否正确,要定期检查和分析 2)三量的变化原因及分布状况分析 3)呆滞煤量的数量和分布状况 4)三量可采期分析,以达到规定标准第三节 储量动态管理一、储量的动用与损失二、矿产储量表的填报第三节 储量动态管理一、储量的动用与损失 开采动用储量是指开采过程中已开采部分与永久煤柱已摊销部分储量的和,简称动用储量。
包括采出煤量和损失煤量 1. 产量统计 1)采区丈量 2)生产调度统计:据采区、队报出的产量统计 3)销售量和存煤量统计第三节 储量动态管理2. 煤炭损失量分类 1)按损失形态分类 (1)落煤损失:遗留在工作面未运出的煤量; (2)面积损失:局部地区不能回采的煤炭损失; (3)厚度损失:残留顶、底板的煤皮 2)按引起煤炭损失的原因分类 (1)开采损失:与开采方法有关的损失 (2)非开采损失:地质、水文地质损失,全矿性煤柱损失等 3)按计算范围损失分类(设计) (1)工作面损失;(2)采区损失;(3)全矿损失第三节 储量动态管理3. 煤炭损失量的统计1)煤量损失图 分煤层采掘工程平面图为底图,在图上绘出各种煤炭损失图的范围和数量2)损失量台账 (1)永久煤柱台账:所有经上级批准留设的永久煤柱都应登录台账,便于管理和检查 (2)地质及水文地质煤柱台账:由于地质原因的影响而留设的煤柱 (3)护巷煤柱台账 (4)“三下”压煤量台账第三节 储量动态管理3)储量的注销 由于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影响煤炭储量的采出,经上级批准可按注销处理4. 采出率计算 采出率是指在某开采范围内采出量占该范围内储量的百分比。
薄煤层 中厚煤层 厚煤层 水力采煤采区采出率: ≥85% 80% 75% 60%工作面采出率: 97% 95% 93%第三节 储量动态管理二、矿产储量表的填报 1)资料准备:系统整理本年度的全部资料 2)编制储量计算图:根据上年的图件,结合本年度的资料,进行补充修改 3)编制储量、三量、损失量计算表 4)填写矿产储量表 5)编写矿产储量说明书思考题1.矿井储量管理的基本任务是什么?2.我国矿井储量是如何分类,分类含义?3.矿井储量特点?4.什么叫三量,是如何划分的?5.三量动态分析包括那些内容?6.煤矿计算产量的方法有那些?7.煤炭损失是如何分类,分为几类?8.什么叫采出率?9.现行煤炭工业技术政策对回采率是如何规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