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儒家五常,中文1102班,,儒家五常之由来,仁、义、礼,孔子曾将“智仁勇”称为“三达德”,又将“仁义礼”组成一个系统,曰:“仁者人(爱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焉 仁以爱人为核心,义以尊贤为核心,礼就是对仁和义的具体规定智,孟子在仁义礼之外加入“智”,构成四德或四端,曰:“仁之实事亲(亲亲)是也;义之实从兄(尊长)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背离)是也 “性善说”,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孟子·告子上》),信,董仲舒又加入“信”,并将仁义礼智信说成是与天地长久的经常法则(“常道”),号“正常” 曰:“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贤良对策》)一、仁的含义,二、《论语》言“仁”次数,三、仁的内容,四、仁的实现,仁,孔子并没有下一个统一的定义 “仁”的含义,与孔子使用的其它道德概念一样,发乎身之情而合于群之理本始之义只如《说文》所释:“仁,亲也段《注》:“《中庸》曰:‘仁者,人也。
’郑注:‘相人偶’之‘人’,以人意相存问(以人的情意相互慰问)之言一、仁的含义,仁是个会意字,务须领会人我之间(偶)同类相亲之意:其右半之“二”意味着“尔我”二者齐等亲密,左半之“人”表示相亲不相害是人所独贵的属性这是先哲对人种特性的深刻理解《说文》:“人,天地之性(生)最贵者也段《注》曰:“按:禽兽草木皆天地所生,而不得为天地之心, 唯‘人为天地之心’(《礼记·礼运》)朱熹概括得极好,仁即“心之德,爱之理丧了仁,人必因残忍而沉沦,人世将比动物界更卑劣丑恶仁与不仁之争,关乎世道之宜人与非人二、《论语》言“仁”凡105次之多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仁有丰富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爱人——仁的根本精神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 “爱人”,是仁的根本精神古人注,仁,从人,从二就是把个人放在群体之中,处理好人和人的关系而处理人和人的关系,根本就是爱人这个爱人不是抽象的,是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三、仁的内容,,,《论语》记: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乡党》)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爱人,是仁的根本精神这个根本精神是通过一些具体要求得到体现的要深刻理解爱人的根本精神,就要进一步了解仁的具体要求二)孝悌——仁之本 儒家以“仁”作为其核心思想,《论语》第二句便借有若之口指出“孝悌为仁之本”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作乱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篇第一·二),,,处理家庭关系时,对待父母称“孝”,对待兄长称“弟”仁”者,何也?二人为仁故“仁”即为对人际关系处理的态度、方法、原则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正充分体现儒家以家庭关系作为出发点,来推及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观念。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正是要人先处理好家庭关系在家庭中,要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家庭关系的“本”处理好了,也就形成了处理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大道、原则曾子所著《大学》中所述的“齐家、治国,然后平天下”,也正是这种观念的体现所以“仁”之为爱,是一种伦理之爱伦理之爱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血缘,这种爱是有远近亲疏先后之分的中国社会的伦理观和西方社会的伦理观之差异在于,一为“仁本”,一为“人本”仁本”基于血缘而衍生的人间关系选择,“人本”是基于对生命个体的神圣而产生的尊崇,是生命的价值判定所以西方社会才产生了基于人本的平等观念,而中国社会由此逐渐确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观念四、仁的实现 (一)克己复礼就能做到仁 颜渊问仁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 :“请问其目 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二)统治者如何达到仁呢?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曰 :“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阳货》(能做到5点即可),,,,(三)普通人如何做到仁 1.从积极方面来讲,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推己及人(忠)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2.从消极方面来说,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把它强加给别人 仲弓问仁子曰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 :“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四)为仁贵在坚持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五)为了成就“仁”,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关于义,“义”是儒家思想体系中最基本的观念和范畴之一 “博爱之谓仁,合而宜之,之谓义”义者宜也,即一个事物应有的样子它是一种观念形式的规范,一种绝对的道德律 社会的每个成员必须做某些事情,这些事情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达到其他目的的手段如果一个人遵循某些道德,是为了不属于道德的其他考虑,即便他所做的客观上符合道德的要求,也仍然是不义用孔子和后来的儒家常用的一个贬义词来形容,这是图“利”儒家认为“义”和“利”是截然相反的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后来的儒家常常强调“义利之辨”,认为这是道德学说中最重要的一点。
为政篇第二中关于“义”的阐释,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的全部,可以说是:‘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思考要坚持正道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己 孔子说:“去攻读钻研邪说,那就有害了 ------学习要坚持正道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说:“君子能在道义上团结人但不以私情耳互相勾结,小人善于拉拢勾结而不在道义上团结人 -------对人要坚持正道,为政篇第二中关于“义”的阐释,哀公闻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鲁哀公问:“怎样做才能使人民服从呢?”孔子回答说:“选拔正直的人,安排的位置在邪恶的人之上,人民便服了选拔邪恶的人,安排的位置在正直的人之上,人民便不服了 -----------对人要坚持正道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孔子说:“不是自己的祖先却去祭祀它,就是谄媚遇到符合正义的事情而不去做,就是没有勇气 ---------- 为人要坚持正道,公冶长篇第五中对义的阐释,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丝曳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孔子说到公冶长:“可以把女儿嫁给他他虽然被囚禁在监狱里,担不是他有罪过于是把女儿嫁给了公冶长 -------处事要坚持正道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子贡问孔子:“我端木赐怎么样呢?”孔子说:“你,是个有用的器具子贡问:“是个什么样的器具呢?”孔子说:“是瑚琏 -------处事要坚持正道,关于“义”,儒家思想中的“义”并不是简单 的讲义气 如果说“仁”是 孔子眼中最 美好的道德,“义”则是实现这种道德的行为准则孔子从来就是把“义”和“仁”,“义”和“礼”,“义”和“利”结合起来考量的如他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即使在今天,孔子的这种思想,对固守和提升为人处事的美德,尤有借鉴意义三国中的义,提起“义”,今人想到的最多的恐怕就是义气 三国的关云长,为了兄弟之义,谢绝曹孟德的好意,过五关斩六将 陈公台为了义字,情愿请出就戮,也不愿意为曹操效力 而荀彧不愿曹操称帝,为了一个忠孝之义,最终忧郁而亡信义兄弟——孙水林孙东林,孙水林,男,1960年生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泡桐镇人,建筑商。
孙东林,男,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泡桐镇人,孙水林弟弟 2010年2月9日,腊月廿六在北京做建筑工程的孙水林回到天津,原定与暂住在天津的家人和弟弟孙东林聚一天再回武汉,但他查看天气预报了解到,此后几天,天津至武汉沿线的高速公路,部分地区可能因雨雪封路他决定赶在封路前,赶回武汉,给先期回汉的民工发放工钱春节前发放工钱,是他对民工的承诺 当晚,孙水林提取26万元现金,带着妻子和三个儿女出发了次日凌晨,他驾车驶至南兰高速开封县陇海铁路桥段时,由于路面结冰,发生重大车祸,20多辆车连环追尾,孙水林一家五口全部遇难弟弟孙东林为了完成哥哥的遗愿,在大年三十前一天,来不及安慰年迈的父母,将工钱送到了农民工的手中因为哥哥离世后,账单多已不在,孙东林让民工们凭着良心领工钱,大家说多少钱,就给多少钱钱不够,孙东林就贴上了自己的6.6万元和母亲的1万元就这样,在新年来临之前,60多名民工都如愿领到工钱,孙东林如释重负新年不欠旧年账,今生不欠来生债”孙水林、孙东林兄弟20年坚守承诺,被人们赞为“信义兄弟”2010年9月,孙水林、孙东林兄弟入选“中国好人榜”说说你眼中的义,,,何谓礼,“礼,履也,所以事福致福也 —— 《说文解字》,“恭敬之心,礼之端也。
—— 孟子,“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焉 ——孔子,“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 ——孔子,礼节,礼仪,礼貌,礼让,礼之用,和为贵,礼的三大功用,第一 能创造和谐,“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 “上好礼,则民易使也第二 能明示行为规范,“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 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第三 文饰作用,“文之以礼乐”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 论“礼”,子入太庙,每事问 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 入太庙,每事问 子闻之,曰:“是礼也” (八佾第三•十五),【译文】 孔子进入太庙,对每件事都要询问有人说:“谁说鄹人的儿子懂得祭祀礼仪?进入太庙, 对每件是都得询问孔子听到后说:“我 这样做就是懂礼啊!”,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 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里仁第四•十三),【译文】 孔子说:“能用合乎礼制的途径通过禅让而得到治理国家权力的人,有什么礼节制度他不会遵守呢?不能用合乎礼制的途径而通过争斗才取得治理国家权力的人,礼节制度对他又能怎么样呢?”,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 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