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鱼苗鱼种培育,第一节 鱼苗阶段的生物学特征,几个常见的概念 鱼苗:是指鱼类受精卵正常发育孵化脱膜后生长到体长2.6厘米这段时期的鱼体 水花:刚孵出3~4天,鳔已充气,能水平游动,可以下塘饲养的仔鱼 乌仔:鱼苗下塘后经10~15天的培育,全长约2cm时的仔鱼 夏花:乌仔经过5~10天的培育,养成全长3cm左右时的稚鱼,也称火片或寸片秋片:夏花经3~5个月的培育,养成全长10~17cm的鱼种,由于是在秋天出塘,故称秋片 春片:秋片越冬后称为春片 1龄鱼种:夏花鱼种培育到当年12月底出池时称为1龄鱼种 2龄鱼种:培育到第二年冬季出池时,称为2龄鱼种 一般把从鱼苗入池起培育到2龄鱼种这段生产过程统称为鱼苗鱼种培育其间又可划分为鱼苗培育和鱼种培育两个阶段一、形态特征与鉴别方法 鉴别不同种类的鱼苗主要根据鱼苗的体形大小、眼的大小和位置、鳔的形态大小及位置、尾鳍褶的形状、体色及游泳特点等几个方面二、鱼苗的食性、生长和行为特点 (一)食性 各种鱼苗的食性变化分三个阶段: 内源性营养阶段——鱼类正常的受精卵经过孵化出膜时,依靠卵黄的营养此阶段约持续2天左右 混合营养阶段——卵黄囊由大变小,鱼苗开始摄食外界食物,同时也吸收卵黄的阶段,约持续1天左右。
外营养阶段——卵黄囊完全消失,鱼苗的营养完全依靠水中的浮游生物1.仔鱼早期 这个时期,鱼苗刚刚下塘l~5天,全长7~10mm鲢、鳙、草、鲤等每苗的“口径” 大小相似,为0.22~0.29mm,适口食物的大小为165×430—210×700μm鱼苗摄食的特点是依靠视觉主动吞食食物的种类主要是小型轮虫、无节幼虫(桡足类的幼体)及一些小型枝角类过大的食物吞不下,过小的食物(浮游植物)吃不到2.仔鱼中期 鱼苗下塘后的5~10天,主要养殖鱼类的全长为12~15mm,几种鱼苗口径虽然基本相似,大小为0.62~0.87mm,但摄食方式已开始出现区别,鲢和鳙摄食方式由吞食向滤食转化,适口的食物是轮虫、枝角类和挠足类也有少量无节幼体和较大型的浮游植物草、青、鲤鱼摄食方式仍然是吞食,适口食物是轮虫、枝角类、桡足类,还能吞食摇蚊幼虫等底栖动物;,3.仔鱼晚期 鱼苗下塘后培育10~15天,此期鱼苗的全长16~20mm即乌仔阶段此时鲢、鳙由吞食完全转为滤食,但鲢的食物以浮游植物为主,鳙的食物以浮游动物为主草、青、鲤鱼主动吞食大型枝角类、摇蚊幼虫和其他底栖动物,并且草鱼开始吃幼嫩水生植物4.夏花期 鱼苗的全长达21~30mm,这时,几种鱼的食性分化更加明显,很快进入鱼种期。
5.鱼种期 此时期鱼体全长31~100mm,摄食器官和滤食器官的形态和机能都基本同成鱼,滤食器官逐渐发育完善,全长50mm左右时与成鱼相同青鱼、鲤鱼的上下颌活动能力增强、可以挖掘底泥,有效地摄取底栖动物综上所述,草、青、鲢、鳙、鲤这五种主要养殖鱼类,由鱼苗发育至鱼种,其摄食方式和食物组成发生的规律性变化鲢和鳙由吞食转为滤食,鲢由吃浮游动物转为主要吃浮游植物,鳙由吃小型浮游动物转为吃各种类型的浮游动物草、青、鲤鱼始终都是主动吞食,草鱼由吃浮游动物转为吃草类,青鱼由吃浮游动物转为吃底栖动物螺、蚬,鲤鱼由吃浮游动物转为主要吃底栖动物摇蚊幼虫和水蚯蚓等6.摄食量与摄食节律 鱼苗的代谢水平高,生长发育迅速,摄食量很大随着体重的增加,鱼苗摄食量相对减少 食物的种类也会影响鱼苗的摄食量 水温、溶氧等生态条件对鱼的摄食量也有非常大的影响二)生长规律 一般规律是鱼苗养成夏花鱼种时日增重量和增长量较低,但日增长率则较高 主要养殖鱼类鱼苗的生长速度通常是下塘3—10天最快,日增长率为15—25%,日增重率30—57%,然后逐渐变慢 影响鱼苗生长速度的因素主要是放养的密度、食物的数量、水温和水质条件一般来说,在相同的池塘水质条件下放养同种鱼苗,放养量少的生长速度比放养密度大的快。
利用天然的食物养鱼苗,从鱼苗至夏花鱼种阶段,最适口的是轮虫和枝角类,当这些适口食物的密度达到20—40mg/L(或池水中有1—1.5万个/L轮虫或者200个/L枝角类)时,鱼苗生长迅速过低和过高都会影响鱼苗生长食物量过高,池水溶氧量会出现较大波动,影响鱼苗生活,使鱼苗的生长缓慢 鱼苗的最适温度范围是25~30 ℃ 三)对水质的要求 鱼苗对水的溶氧要求高对鱼苗最适的pH值为7.5—8.5pH值低于7.0高于9.0都将对鱼苗的正常生长造成影响 鱼苗对水中的氨(NH3)的耐受能力也比成鱼差当水的pH值为8.0时,一旦总氨浓度大于3毫克当量/L,鱼苗的生长就会受到抑制四)鱼苗在池塘中的行为特点 下塘第1天,鱼苗常在池边和表面分散游动 第2天有少数集群游动 下塘后5—7天,鱼苗会逐渐离开池边 10天后,鲢、鳙鱼苗完全离开池边,活动于池中央上层,特别是天晴时,常成群迅速地在水的表层游动 草鱼苗体长达15mm时,喜欢成群地在池边循环游动 鲤鱼苗体长达到12mm之前,一般不成群,喜欢单个地在池塘浅水游动第二节 鱼苗培育,一、鱼苗池的要求与清整 鱼苗培育是指把出膜后3天的鱼苗饲养到体长3cm左右夏花鱼种的生产阶段,一般需要20天左右。
生产要达到的指标是:成活率80%左右,规格整齐,体质健壮,体长在3厘米左右 (一)鱼苗池的修整与清塘 经使用过的鱼塘必须进行修整,这是改善鱼苗生活条件的有效措施首先排干池水,使池底在冬季或早春经过长时间冰冻日晒,以减少病原、疏松土壤、加速有机质分解,从而提高池塘肥力池水排干之后将池底整平,挖出过多淤泥,修好池堤及进排水口,填漏补缺,清除杂草曝数天,然后进行药物清塘二)鱼苗池的要求 1.水源充足,注排水方便 2.面积适当,水深适度面积应小于3亩水深1米左右(前期0.5~0.7米,后期1~1.3米) 3.形状规整 4.池底平坦,无水草丛生,有适量淤泥 5.不漏水,有利于肥水 6.向阳,光照充足二、鱼苗放养,(一)肥水下塘 所谓“肥水下塘“是指在清塘后,鱼苗下塘前1周左右注水50~60cm,立即在池中施放有机肥培养鱼苗的适口天然饵料,使鱼苗入池后便可吃到充足的天然食料 一般粪肥每亩施300~500kg,或绿肥(大草)施300~400kg为加速肥水,可兼施化学肥料,一般每亩施氨水5~10kg,或硫酸铵、硝酸铵、尿素、氯化铵等4kg,过磷酸钙3~4kg肥水下塘的原理是充分利用鱼苗发育过程中食性转化规律与清塘之后浮游生物发育规律的一致性,从而提高鱼苗的成活率。
清塘施肥后,浮游生物繁殖规律:先是浮游植物和原生动物,接着是轮虫和无节幼虫,然后是小型枝角类、大型枝角类和桡足类 鱼苗入池至全长15~20mm时食性转化规律:轮虫和无节幼体——小型枝角类——大型枝角类和桡足类 只要适时地进行清塘肥水、鱼苗适时下塘就可以利用两者的一致性,使鱼苗在每个发育阶段都有丰富适口的天然食物适时下塘,就是趁池水轮虫数量达到高峰(即5000~10000个/L,生物量20mg以上/L)时,把鱼苗放入池中 池水中轮虫的出现时间和发育规律:水温20~25℃时,鱼池清塘注水施肥后8~10天,轮虫的数量可以达到高峰,持续3~5天后数量迅速下降 如施基肥过早,轮虫高峰已过,池水中产生过量的大型浮游动物如水蚤,可用0.3~0.5ppm 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杀灭,1~2天后可放鱼苗,或每亩放养13cm以上的鳙鱼种300~400尾吃掉大型浮游动物并每隔两天施有机肥(80~100kg/亩)一次,可以延长轮虫的高峰期7~10天二)放养密度 放养密度的确定,必须依据鱼苗、水源、饲料和肥料的来源、鱼苗池条件、饲养技术水平等情况灵活掌握 适宜的放养密度为10~15万尾/亩 如果养到全长18~20毫米(乌仔头)时拉网分塘,则放养密度可适当提高,鲢、鳙鱼苗为20~25万尾/亩,草、青鱼苗15~20万尾/亩。
如果下塘之后每天都要向外销售,则放养密度还可再提高; 如果需要从鱼苗培育到夏花鱼种,其间不动网则必须以亩放10~15万尾为宜三)鱼苗放养时的注意事项 1、检查清塘效果鱼苗下塘前1~2天要用密眼网拉几次空塘,主要检查池塘中是否有敌害生物 2、检查池塘中的残留药物 3、检查池水的肥度主要是根据水色、透明度和饵料生物的丰歉来判 断鱼苗下塘时池水以灰白色、黄绿色或淡黄色,透明度30~35厘米 4、及时下塘鱼苗孵出4~5天,可见两个眼点,一个腰点,在水中能正常平游时,应及时过数下塘5.单养同一池塘应放养同一批鱼苗,以免成活率下降和出现规格的差异 6、同池放养规格一致同一池塘放养的鱼苗,应规格一致,并一次放足,以免发生大鱼压制或吃食小鱼及出现规格不齐的现象 7、调节水温鱼苗下塘时,池水与装鱼苗容器的温差不能超过±3℃ “缓苗” 8、鱼苗饱食后再下塘鱼苗下塘前可喂一次蛋黄,每10万尾鱼苗喂蛋黄一个也可投喂饲料酵母或轮虫9、选择适宜的放养时间、地点和方法鱼苗放养应尽量选择晴天的中午或下午在深水处的上风头放苗放苗时应将盛鱼苗的容器缓慢倾斜于水中,紧贴水面让鱼苗慢慢游出或将盛苗容器缓缓向后拉出,不可将鱼苗猛然倒入池中。
另外鱼苗入池后不要马上离开,要等鱼苗散开游入池中再离去如发现鱼苗密集成团,要用水滴轻轻泼洒,使其散开游入池中 10、池水深度合适要求池水以40~50厘米深为好 11、放养密度适宜,应准确计数三、饲养管理,主要养殖鱼类的鱼苗阶段饲养方法一般都以施有机肥为主,补充投喂人工饵料为辅 前期(鱼苗长到体长20mm之前),主要是施有机肥料来繁殖浮游动物 后期,则除施肥之外,对草、鲤、青鱼等增加投喂人工饲料,以适应他们食性转化的需要 用有机肥料培育天然饵料生物来饲养鱼苗的关键是施肥与注水相结合来控制水质的肥度,一方面保持良好的水质,另一方面保证有足够的饵料生物一)大草培育法 大草指养分较多、粗纤维少、易腐烂、肥效较快的菊料植物现泛指各种无毒且茎叶柔嫩的植物 该法是在池边浅水处堆放大草,每堆150kg左右晴天经2~3天,草料腐烂分解,水色呈褐绿色,以后每隔1~2天翻动草堆一次,使养分扩散,7~10天之后,将残渣捞出 鲢、鳙鱼苗池塘用量较多,鱼苗入池后每10万尾鱼苗约需1300kg每亩每3~4天施大草200~250kg如大草不足,投喂花生粕、米糠、麦麸等,用量为1.5~2.5kg/天.亩 草鱼池投草量少些。
鱼苗入池后每亩每3天投大草150~200kg从第3天起,施牛粪20-40kg/天.亩大草培育鱼苗的优点是肥料来源广,成本低,操作简便肥水作用强,浮游生物繁殖的速度快,数量多 缺点是追肥时间间隔较长,容易造成饵料生物数量不均衡,水质肥度不易掌握大草在池中堆沤,消耗大量溶解氧,使池水溶氧降低二)豆浆培育法 将干黄豆先加水浸泡水温25℃左右时,浸泡5~7h即可冷榨豆饼也要泡开 按1.5kg黄豆磨成25kg豆浆计磨好的豆浆应立即投喂 鱼苗下塘最初几天投喂豆浆必须泼洒均匀,少量多次,尽量使鱼苗吃到豆浆,每天泼洒2~3次,黄豆用量3~4kg/天.亩5天之后增加到5~6kg黄豆 草、青鱼苗池,豆浆要沿边泼洒 下塘10天后,适口的大型枝角类开始减少,应及时增投豆饼糊等来补充营养豆浆与有机肥料混合培育法的要点:肥水下塘,下塘后每天每亩投喂2~3kg黄豆磨成的浆每3~5天施有机肥150~200kg/亩 草鱼长到20mm左右时,可增加投喂芜萍 鲤鱼苗培育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大小不齐的情况,培育鲤鱼苗时应及时拉网分塘,使大小分开饲养 豆浆培育法方法简便,水质肥度较稳定,养出的夏花鱼种体质强壮,规格整齐但成本稍高,养成1万尾夏花鱼种约需用黄豆或冷榨豆饼7~8kg。
三)粪肥培育法 将粪肥加水稀释后向全池均匀泼洒 施肥量和间隔时间必须视水色、鱼苗浮头情况和天气等灵活掌握一般鱼苗下塘后每天施肥1次,每亩50~100kg 该培育法的注意事项是粪肥必须预先经过充分发酵腐熟,避免生鲜粪直接施入池塘 一般在池塘边挖一大坑,其大小视各自的具体情况而定,然后生鲜粪倒入坑中,再加入适量的石灰,这样即可使粪肥发酵,还可杀灭粪中可能有的部分病菌、寄生虫及寄生虫卵等,防止或减少疾病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