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一讲中国传统哲学

20****03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51.50KB
约5页
文档ID:179303108
第一讲中国传统哲学_第1页
1/5

第一讲中国传统哲学 中国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着主导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学、艺术、教育、科学、宗教、风俗等等,都受哲学的引导和影响自古以来,中国人对宇宙的看法,对人生的看法,生活的意义,价值信念,等等,都是透过中国哲学加以反映、凝结和提升的哲学是什么?• 西方语言中的philosophy一词来自希腊文,意即爱智慧、向往智慧、或智慧之友在中国古文字中,哲有聪明、智慧、贤明之意,是通晓事情,通晓人生大道理的意思我国自古有哲人哲理之说,这与哲学的智者之学、使人聪明的学问有一定的相通之处• 中国学者黄遵宪最早在《日本国志》(1895年初刻本)使用哲学一词五四以后哲学在中国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蔡元说哲学• “哲学是人类思想的产物,思想起于怀疑,因怀疑而求解答,所以有种种假定的学说普通人都有怀疑的时候,但往往听到一种说明,就深信不疑,算是已经解决了一经哲学家考察,觉得普通人所认为业已解决的,其中还大有疑点;于是提出种种问题来,再求解答要是这些哲学家有了各种解答了,他们的信徒认为不成问题了;然而又有些哲学家看出其中又大有疑点,又提出种种问题来,又求解答有从前以为不成问题的;有从前以为是简单问题而后来成为复杂问题的。

初以为解答愈多,问题愈少那知道问题反而随解答而增加几千年来,这样的递推下来,所以有今日哲学界的状况”• “哲学就是用人人都不懂的概念讲人人都懂的道理,或者相反,用人人都懂的概念讲人人都不懂的道理一、古代哲学思想的萌芽1、《周易》• 《周易》是一部占卜之书由符号系统(卦爻符号)和文字系统(卦辞爻辞)组成它的内容涉及自然和社会的各个方面,蕴涵了了丰富的哲学思想这些思想集中体现在它的“八卦说”上八卦图• 八卦基本符号:天(乾),地(坤),雷(震),火(离),风(巽xn),泽(兑),水(坎),山(艮)• “八种符号”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以八卦说明自然现象和社会的关系认为阴、阳两种势力的相互作用是产生万物的根源,乾、坤两卦则在“八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2、“阴阳”观念• 中国古代哲学用以表示事物的两个对立面的哲学范畴,殷商和周代已有了原始的阴阳概念,最初的概念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古代的思想家看到一切都有正反两个方面,就用阴阳这两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即对立又统一的物质现象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易传》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 阴阳来源于《易经》太极生两仪“,两仪就是阴阳。

根据古人的认识,太极是一元论,阴阳是两分法太极是一个大圆,内加上S形线流,分成阴阳两仪,阴阳本是两个矛盾的统一体3五行学说• 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概念所谓“五行”是指构成世界最基本的事物:金木水火土古代思想家用上述五种物质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是多样统一的战国时出现“五行相生相胜(克)”的学说,五行相生的关系是:相生:水——木——火——土——金相克:金——木——土——水——火• 五行相生关系反映了古人对组成世界的五种物质的生成关系的朴素直观的经验五行相生的理解• 金生水因为地球上最原始的水就是从地球内部转化而来的;• 水生木因为水灌溉树木,树木便能欣欣向荣;• 木生火因为火以木料作燃料的材料,木尽则火会自动熄灭• 火生土因为火燃烧物体后,物体化为灰烬,而灰烬便是土;• 土生金因为金蕴藏于泥土石块之中,经冶炼后才提取金属;五行相克的理解• 金克木因为金属铸造的割切工具可锯毁树木;• 木克土因为树根吸收土中的营养,以补己用,树木强壮了,土壤如果得不到补充,自然削弱;• 土克水因为土能防水;• 水克火因为火遇水便熄灭• 火克金因为烈火能溶解金属;五行所主的事物表一 五行所主的事物表二五行方位季节气候五色金西方秋天燥白色木东方春天风青色水北方冬天寒黑色火南方夏天暑赤色土中央长夏湿黄色五行五体五官五脏六府金皮鼻孔肺脏大肠木筋眼睛肝胆水骨耳朵肾脏膀胱火脉舌头心脏小肠土肉嘴巴脾脏胃二、儒家哲学儒:春秋末期以相礼为业的知识分子。

儒家:以孔子思想为学术宗旨的学术派别1、儒家哲学产生与发展①先秦时期:儒家哲学创立时期②汉唐时期:儒家哲学的神学与反神学、玄学与反玄学时期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魏晋玄学周敦颐y 、张载、程颢ho 、程颐y等;南宋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心学:南宋陆九渊、明代王阳明;经世致用的实学:顾炎武、戴震 2、基本情况颜子、曾子、子思、孟子、荀子等代表人物;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1)“仁”——思想核心• 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其涵义有四:• 1、“仁者,人也克己复礼曰仁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 2、“仁者,爱人即是一种博大的同情心•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一种宽容忠恕的精神• 4、“杀身成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2)“礼”——外在的行为规范• 对社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对个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谓季氏:“八佾y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3)中庸——辩证的思想方法• 儒家的辩证思维方法是“中庸”之道• 中庸用在经济上,贫富就是“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中庸用在修身立德上就是伟大寓于平凡,理想寓于现实的精神,要求“执中”我们不必讲权势,去做异端的人也不必做出惊天地的事情,只要在平凡的生活中尽心尽力,就实现了生活目标4)学、思、知、行——认识论“学”口号:有教无类宗旨:君子内容:知识道德基本方法:启发教学基本方针: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教学楷模: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读书、治学、做人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发奋忘食,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为政》)•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 圬wū]也”《公冶长》)“思”“知”• “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为政》)“行”• “君子欲讷n于言而敏于行•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古人不轻易把话说出口,是因为他们以说出来做不到为可耻啊。

《里仁》)4、孔子及儒家的历史地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依次是1孔子2柏拉图3亚里士多德4哥白尼5牛顿6达尔文7培根8阿奎纳9伏尔泰10康德• 当春秋时代的孔子周游列国时,他不会想到,2500多年后,以他名字命名的孔子学院成为了传播中华文化与中华文明的新使者• 全球首家孔子学院2004年11月21日在韩国首尔成立,截至2013年9月,全球已建立435所孔子学院和644个孔子课堂,共计1079所,分布在117个国家(地区),成为汉语教学推广与中国文化传播的全球品牌和平台《孔子学院规划2012—2020》明确指出孔子学院未来的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球孔子学院达到500所,中小学孔子课堂达到1000个,学员达到150万人 • 广西民大与孔子学院• 2011年11月26日,广西民族大学与印度尼西亚丹戎布拉大学合作建立的丹戎布拉大学孔子学院,这是广西民族大学2006年在泰国玛哈沙拉坎大学成立孔子学院,2009年在老挝国立大学成立孔子学院后,在国外建立的第三所孔子学院三、道家哲学思想1、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1)老子(前571—?)李耳,字聃,世称老聃,楚国(安徽涡阳县)人,比孔子略早。

孔子曾问礼于他做过周朝的“收藏室之史”,约50岁左右离开东周去秦国,过函谷关写下《道德经》我国哲学史、思想史的大家巨匠,道家始祖宗师• 老子《道德经》:五千言韵文,八十一章,文约义丰语录体,文字工整,被誉为一部哲学诗内容博大精深,涵盖天地,包罗万象,涉及宇宙本体、天地演化、万物生育、人生修养、治国用兵各个领域,但皆有一条主线贯通其中,这就是自然无为的法则充满思辨,是一部训练思维的奇书• 面对春秋末年诸侯纷争的社会状况,提出了: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忘情寡欲、绝学无忧、见素抱朴、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等极端的政治主张●2)庄子:(前360?——前280?)名周,宋之蒙(河南商丘)人,尝为蒙之漆园吏《庄子》共33篇,具有宏大之美道家学派的继承者,他看透了世俗不古的人心,更看穿了官场仕途的丑恶与血腥,认为现实社会: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他要保持自我纯真的天性,敝屣bxǐ富贵,淡泊名利,清静无为,追求遗世独立,超然物外,追求绝对的自由,以养天年关于“道”的内涵:①道是世界的本原②“道”是作用于万事万物的产生、发展与消亡的客观规律③“道”是一种神秘的境界伟大、渊深,玄妙,朦胧恍惚,2)无为而治—老子的社会理想•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老子说过:“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说:“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作不成了这里,“无为”乃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是指不妄为所产生的效果 • 小国寡民“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至治之极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第八十章3)道家哲学的辩证法思想• 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存在对立的双方即对立统一• 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但老子认为转化是循环的,不懂得对立转化有条件3.道家哲学的演变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其他的代表人物还有战国时期的庄周、惠施等人道家倡导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尊黄帝、老子为创始人,并称黄老西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国,使人民从秦朝苛政中得以休养生息历史称之为文景之治 4.老子及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儒道互补”• 儒家• 讲“入世• 注重社会伦理• 表现出强烈的群体意识• 道家• 讲“出世“• 注重人的个体性• 主张人应该保持自己独立自主的意志和自由思想的能力.• 儒家• 讲实用,追求功名• 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持乐观的态度,为士人君子设计了一条崇尚弘毅、注重有为和力行的进取型人生道路• 道家• 重养性,崇尚天然• 提倡顺其自然,崇尚“不争之德”,为士人君子提供了另一种有效的指导:使其生命更具有韧性,善于自我调适,化解烦恼,缓解精神压力,在顺境中预先准备好退路,增强了适应社会的能力.应社会的能力.• 从总体上看,儒与道的优缺点刚好是相对的,无疑可以互补。

• 儒家从正面看社会,从积极面关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道家从反面看社会,从。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