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一.写作背景: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秋这年春天,辛弃疾由滁州知府调为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南京)词人时年三十五岁,南归已逾十年,壮志依然未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这首词是词人早期作品中最负盛名的一篇,艺术上渐趋成熟,豪而不放,壮中见悲,沉郁顿挫二.补充注释:1.岑:小山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的语序3. “看了”:看够4.登临意:登临的内心感受5.季鹰:张翰的字三.赏析词文: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意境特点?雄浑而不失清丽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意境特点?用比喻手法,将远处小山比喻成玉簪螺髻,显出清秀的特点3.移情入景的手法献愁供恨”,倒装句式,移情入景,变赏心悦目为满怀愁恨4.词人远眺大好的秋景,为什么突然愁恨满怀?江山虽然美丽多娇,可惜已成南北分裂之局,半壁江山已落敌手,且恢复无望,怎能不满怀愁恨。
5.“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七句,写“江南游子(词人自称)”,有何特色?刻画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为何自称江南游子?特色:A.景物烘托:夕阳残照楼头,孤鸿哀鸣天际,烘托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意境B.强烈而极富暗示性的动作刻画:把看吴钩,言复国壮志凌云;栏干拍遍,言国事难为,寥无知音不言忧愤,而忧愤之情自见形象:在阔大苍茫的背景上,呈现于读者眼帘的是一个忧愤孤寂的爱国者的形象江南游子:自喻为“江南游子”,表明作者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渡江南归,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意北上收失地,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6.“无人会,登临意”(无人能够理解我登临时深沉的内心感受),结合这句与下片的内容关系,说说上片结句“住而未住,收而未尽”的效果上片结句“登临意”扣住题目,但未明言“登临”之意,为下文抒情留出余地,由下片来落实,暗领下片内容,因此说是“住而未住,收而未尽”7.结合注释,理解三个典故的用意8.下片三个典故连用,用典的方法上是不同的。
A.“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反用典故张翰因想念家乡的美味,弃官归乡而辛弃疾用来表达国难当头、谈不上弃官回乡之意B.“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正面取意许汜一心购置田产而不关心国家大事作者正面用典,表达自己不屑于追求享受的心意C.“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半露半隐感叹人生易老,功业未成树犹如此”半句露出,“人何以堪”半句隐去连用三事,并非平铺直叙,而是手法多变,沉郁顿挫,有一波三折、回肠荡气之美,意在言外,耐人寻味即“豪而不放”9.从三典连用看作者的情感变化不学张翰秋风思归,不学许汜求田问舍,是反衬自己复国大志可惜流年”,笔峰陡转,年华虚度,壮志难酬即“壮中见悲”10.用典的作用A.增加了词的容量,使内蕴更为丰厚B.语言简练,风格典雅C.言近旨远,辞约意丰D.以古比今、借古写怀,表达作者收复中原、鄙视享乐但年华虚度,功业未成的感慨总结:此词登临感怀,眼底江山与心头抱负两相融会,阔景、壮志、豪气、悲怀一时齐集,笔力遒劲而笔致婉曲,与纵横跌宕中慷慨淋漓,如闻裂帛之声,表现出独具“辛”味的沉郁悲慨全词写尽英雄失意之感,又极强的感染力,至今读来仍动人心魄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