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木兰诗》详注

小**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54.50KB
约24页
文档ID:62371916
《木兰诗》详注_第1页
1/24

《木兰诗》详注一、木兰诗窦忠文《<木兰诗>教学中的若干问题》(文载山西师院《语文教学通讯》1978年第4、5期):“《木兰诗》这一题目,后人有改作为《木兰辞》的按《木兰诗》这一题目,昨早见于宋代的《文苑英华》、《乐府诗集》,而《木兰辞》这一题目较为晚出余冠英《乐府诗选》中,把这首诗恢复为《木兰诗》,是比较好的二、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1.《辞海》:“唧唧:象声1)切切私语声如:唧唧喳喳2)叹息声,表示赞赏或怜悯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卷四:‘飞梁跨阁,高树出云,咸皆唧唧’(3)细碎的虫鸣声或鸟雀鸣声欧阳修《秋声赋》:‘但闻四壁虫声唧唧’(4)织机声古《乐府诗选》《木兰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辞源》:“唧唧:象声词所指随文而异⒈叹息声《乐府诗集二十五·古辞〈木兰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⒉赞叹声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四:‘飞梁跨阁,高树出云,咸皆唧唧,虽梁王兔苑,想之不如也’⒊雀鸣声唐王维《王右丞集一·青雀歌》:‘犹胜黄雀争上下,唧唧空仓复若何’⒋虫鸣声宋欧阳修《文忠集十五·秋声赋》:‘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据上可知,“唧唧”既可指叹息声,又可指织机声,还可指虫鸣声。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注“唧唧”为“织布机的声音”余冠英《乐府诗选》、徐中玉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均解为“叹息声”唧唧复唧唧”一句,一本作“促织何唧唧”,这样“唧唧”就应理解为指“虫鸣声”又,“唧唧复唧唧”一句,一本作“唧唧何力力”,“唧唧”和“力力”“都是写叹声”(《乐府诗选》)开篇的“唧唧”如果讲成指织机声,后文又说“不闻机杼声”,似乎前后矛盾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说:“诗以‘唧唧复唧唧’的织机声开篇,展现‘木兰当户织’的情景然后写木兰停机叹息,无心织布……”韩兆琦《魏晋南北朝诗选讲》:“开头四句是说,木兰正在屋子里对着门口织布,可是不知为什么她停下来人们听不见织机的声响,只听到木兰一个人在那里伤心地叹息这都是说开篇 “唧唧”的织机声与后文的“不闻机杼声”并不矛盾:开始时木兰在织布,因而能听到织机的“唧唧”声,后来她又停下来,不再织布了,因而人们“惟闻女叹息”了如果将“唧唧”理解为指木兰的叹息声,那又如何理解她“当户织”却又“不闻机杼声”呢?上海辞书出版社《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唧唧是叹息声木兰当户织,却不闻机杼声,这暗示木兰此时已无心织造。

惟闻女叹息,进而暗示木兰内心忧思深重又黄岳州《古诗文名篇难句解析辞典》认为“不闻机杼声”是“‘忽然听不见机杼声’,似觉未确”,“不闻机杼声”是“用夸张手法说明连机杼声也被叹息声盖住了”看来“唧唧”理解为指织机声或叹息声都可成立,但二者之间是否可以有所取舍呢?“唧唧”又是否可以理解为指虫鸣声呢?鲍幼文《谈〈木兰诗〉的‘唧唧复唧唧’》(文载《语文教学》1957年2月号)说:“‘唧唧’是可以作为虫声的,然而这一句除非依照《古文苑》作‘促织何唧唧’才行现在通行各本却都作‘唧唧复唧唧’,因此虫声的说法在本诗里就无根以‘唧唧’为机杼声,前人从来没有这种说法机杼声该作‘轧轧’或‘扎扎’以‘唧唧’为叹声,在古人作品里是可以找到不少例证的,如白居易《琵琶行》:‘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但有人觉得,‘唧唧’不像叹息声这是一种不必要的怀疑……”2.复:副词,又,再当:动词,对着,正对着《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当:①对着,面对《礼记•檀弓上》:‘既歌而入,当户而坐’”初中课本将“当户织”注为“对着门织布”,则“户”为“门”义黄岳州《古诗文名篇难句解析辞典》:“据下文‘当窗理云鬓’、‘当户理红妆’,‘户’应是‘窗户’即在内室。

封建社会的‘女子’只能在内室劳动,而与下文‘壮士十年归’形成鲜明的对照……就本句说,‘门’、‘窗’二义皆通,但以作‘窗’讲为安又,《折杨柳歌辞》是北朝民歌,时间相距不远,开头却是‘敕敕何力力,女子当窗织’下文‘当户理红妆’的‘户’也应当是‘窗户’无疑见下“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句注胡竹安《文言文疑难词语试释》(文载《河北师大学报》1980你哦按第2期):“我们认为,这首民歌中的‘户’就是‘窗’3.不:副词,未,不能,没有《现代汉语词典》:“机杼:①指织布机杼:②古代指梭《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机:弓弩上发射箭的机关……<特>织布机《史记•甘茂传》:‘其母投杼下机’(投:放下杼:织布机上的梭子机”就是织布机,“杼”是织布机上的梭子,为什么“机”、“杼”连用还可以指织布机呢?《辞海》:“机杼:①指织布机机以转轴,杼以投纬《古诗十九首》:‘纤纤擢素手,札扎弄机杼’”“机:②特指织布机……参见‘机杼’从“机以转轴,杼以投纬”来看,“杼”可以看成独立于“机”之外的一个部分,这样“机杼”既可以理解为“机和杼”,但或许因为“杼”总是依附于“机”,所以就以“机杼”指织布机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将“机杼”解释为“织布机上的梭子”,似不当。

4.《现代汉语词典》:“惟:同‘唯’三、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1.“何所思”人教版《语文》注为“想什么”,这不算错,但这仅仅是意译,直译应该是“所想的是什么”,“何所思”是倒装,正常语序应为“所思何”何所忆”同此《古代汉语虚词词典》:“在‘何+所+动词’的句式中,‘所+动词’这个名词性短语为主语,‘何’可理解为提至主语前的谓语如《白居易集•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2.初中《语文》、《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都将“忆”注释为“思念”,《中学文言文索引辞典》也解作“想念”、“思念”忆”和“思”不同,“忆”是思念,“思”是思考此诗开篇八句是说,木兰叹息不已,似乎是在思考什么事,或思念什么人,但其实什么事也没有思考,什么人也没有思念3.“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的是谁?初中课本配套《教师教学用书》分析说:“一说是父母在问,认为只是父亲在问或只是母亲在问的,也属此说的确,父母如果听到女儿的叹息,一定会发出这样关切的询问一说是叙事人在问,因为《木兰诗》是口头集体创作的民歌,而民歌是可以配乐歌唱的,歌唱者能以叙事人的身份进行拟问这两种说法其实并不矛盾在民间讲唱文学中,演唱者往往有叙事人和故事人物的双重身份,叙事人的语言与故事人物的语言有时是相融合一的。

因此,这首诗中的‘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以及‘女亦无所思……从此替爷征’可视为父母与女儿的问答,也可视为叙事人的拟问拟答此外,这首诗中常以第一人称来叙事,既可以看做木兰的自述,也可以看做叙事人的转述四、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1.《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帖tiē:④tiě文书,告示本句云云杜甫《新安吏》诗:‘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2.初中课本将“可汗大点兵”注释为“皇上大规模地征兵”,那么“点兵”就该是“征兵”之义,“点”就该是“征”、“征召”、“征募”之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大点兵:大规模征兵可是《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点”的解释却是:“点:④检查,核对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沙场秋点兵’”《辞源》:“点:(九)指定,选派《乐府诗集二五•古辞<木兰诗>》:‘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唐白居易《长庆集三•<新丰折臂翁>》诗:‘无何天宝大征兵,户有三丁点一丁’(十一)检查宋刘克庄《后村集六•<湘中口占>》诗之四:‘书生行李堪抽点,薏苡明珠一律无’”“汉典”的解释较为全面:“1.征调丁壮《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五·木兰诗之一》:‘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 唐 杜甫 《新安吏》诗:‘客行 新安 道,喧呼闻点兵’宋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九:‘又籍 陕西 河东 民为乡兵弓手,时天下久承平,忽闻点兵,民情惊扰’2.检点兵马《资治通鉴·梁武帝大同三年》:‘丞相 欢 欲收兵更战,使张华原以簿歷营点兵’《秦并六国平话》卷下:‘王賁点兵,折了万餘人’ 清 李渔 《奈何天·攒羊》:‘难胡应,又不曾亲到沙场看点兵’ 徐迟 《哥德巴赫猜想》:‘余数定理是 中国 首创据说大军事家 韩信 曾经用它来点兵’3.比喻点名分派任务《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潞安县中苏友好集体农庄的成长》:‘这就克服了“派工乱点兵,做活一窝蜂”的现象,大大提高了庄员的劳动积极性’”3.《现代汉语词典》“爷:①<方>父亲:~娘五、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1.《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阿:④名词词头多用于亲属名称或人名的前面《木兰诗》:‘阿姊闻妹来’《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注引《曹瞒传》:‘太祖一名吉利,小字阿瞒’”《现代汉语词典》:“阿:<方>前缀①用在排行、小名或姓的前面,有亲昵的意味:~大|~宝|~唐②用在某些亲属名称的前面:~婆|~爹|~哥初中课本注释:“愿为市鞍马: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为,为此……”用“为此”解释“为”,还是没有解释“为”字另外,“此”应该是指代“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为此”一般是“为了这个”的意思,“为”是介词,“为了”的意思,所以“愿为市鞍马”就是“愿意为了‘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而去买鞍马”显然这是病句!“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不是“市鞍马”的目的而是原因,所以这里的“为”应该解释为“因为这个”、“因此”其次,严格地说不是“为”有“因为这个”、“因此”的意思,实际上是“为”后省略了宾语“此”黄岳州《古诗文名篇难句解析辞典》:“‘为’是介词,读去声,它所介引的连带成分‘爷’因蒙后而省略……‘为’跟‘替’同义……”这样,这里的“为”就不是“为此”的省略,而是“为爷”的省略,意思是“替(自己的)父亲”、“替爹爹”此说似不通2.《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市:①交易物品的场所,市场《木兰诗》:‘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论语·乡党》:‘沽酒市脯不食’ 《木兰诗》:‘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1.《现代汉语词典》:“骏马:跑得快的马;好马骏:好马 既然“骏”是“好马”之义,怎么“骏马”也可以解作“好马”呢?“东市”、“西市”、“南市”、“北市”都是名词作状语,应译为“从东边街市”、“从西边街市”等。

2.这四个句子是不是意味着木兰只从东市买来骏马,只从西市买来鞍鞯,只从南市买来辔头,只从北市买来长鞭?木兰当然不会如此愚笨的这四句的意思是木兰到东西南北各处的街市备办骏马、鞍鞯、辔头、长鞭等战具,不是一处地方只买一样东西它相当于说“东市、西市、南市、北市买骏马,买鞍鞯,买辔头,买长鞭”这属于互文的修辞手法但是在翻译这四句话的时候,只能翻译为“到东市买了骏马,去西市买了鞍鞯,往南市买了辔头,从北市买了长鞭”七、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1.暮:傍晚宿:住宿,投宿宿”后边省略了介词“于”,是“在”的意思2.但:副词,只,仅仅就是“但愿如此”的“但”,而不是今天当“但是”讲的“但”3.“鸣溅溅”的“鸣”字,《中学文言文索引辞典》释为“发出声响”,就是“孤掌难鸣”、“礼炮齐鸣”、“瓦釜雷鸣”的“鸣”,而把“鸣啾啾”的“鸣”释为“泛指禽兽虫等的鸣叫”,就是“一鸣惊人”、“蝉鸣”的“鸣”鸣啾啾”的“鸣”有的本子作“声”声”自然是名词,“声啾啾”是主谓结构,即“鸣声(是)啾啾(的)”由此可以推知,“鸣溅溅”也应该是主谓结构,“鸣”应该是动词活用作名词,指“鸣声”,意思是“发出的声音”,“鸣溅溅”即“鸣声溅溅”。

4.这里的“旦辞”二句以及下文的“旦辞”二句,都是运用的夸张手法。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