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拼音轻声的问题 a.轻声是四声之外的一种特别声调在词语或句子里,有的音节常常失去原有的 声调而读成又轻又短的调子,这种又轻又短的调子就是轻声普通话的轻声都 是从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变化而来轻声作为一种变调的语音现 象,一定体现在词语和句子中,因此,轻声音节的读音就不能独立存在 轻声对某些词有区别词义的作用如兄弟 xiōng di(指弟弟)——兄弟 xiōng dì(指哥哥和弟弟) 轻声对某些词有区别词义和词性的作用如:对头 duì tou (仇敌、对手,名词)— —对头 duì tóu(正确、合适,形容词) 另外,还有一部分双音节词第二个音节习惯上都读轻声,并没有区别词义或词性的作 用如:神气、商量、丈夫 b.一个词语是否读轻声,大体上有如下规律可循: i.助词轻读: 我的 好得很 轻轻地 ii.方位词轻读: 山上 地下 河里 iii.趋向动词轻读: 过来 下去 走出来 iv.语气词轻读: 来吧 好吗 你呢 他呀 v.双音单纯词: 葡萄 萝卜 石榴 姑娘 vi.重叠词: 看看 试试 摸摸 哥哥 爸爸 嫂嫂 vii.词缀(后缀与中缀)如:名词后缀“子、儿、头”等读轻声:桌子 石头 女儿 拿着 走了 学过 我们 怎么 viii.区别词性 大意(名词)——大意(动词,轻读后一字),报告(名词) ——报告(动词,轻读后一字),联系(名词)——练习(动词,轻读 后一字) ix.区别词义 老子(人名)——老子(父亲,轻读后一字) 东西(方向)——东西(物件,轻读后一字) 本事(大意)——本事(本领,轻读后一字) x.语词汇语法无关,在北京话中向来读轻声:头发(轻读后一字,下同) 太阳 芝麻 打扮 痛快 豆腐 简说普通话轻声和儿化音的规范简说普通话轻声和儿化音的规范 内容摘要:普通话轻声和儿化音的规范化是现代汉语规范化的重要内容,并且 轻声和儿化音的规范化都应遵循自己的标准。
轻声和儿化音的规范都大致分为 读音规范和词汇规范两个部分,并均有一定的取舍标准和原则而轻声和儿化 音的规范化,也必将推动普通话规范工作的发展,促进民族共同语的推广和使 用 关键词:普通话 轻声 儿化音 规范化 正文: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里曾提出了权威性的现代汉语规范化 所应依循的标准:“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 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其中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就是指普 通话以北京话的语音系统为自己的语音系统,单反映在轻声和儿化音的规范上 面,即北京话的声调、轻声、儿化韵就是普通话的声调、轻声、和儿化韵 轻声和二话音是北京话里突出和普遍的语音现象,北京话的轻声和儿化韵就是 普通话的轻声儿化韵却并不是指北京方言里所有的轻声和儿化韵都要吸收进普 通话,普通话的轻声和儿化韵的应用有自己的规范 一、轻声 在词或句子里,某些音节往往会说(或读)得相对轻而短,以体现某些语义或 语法功能,这一现象叫轻声轻声在普通话里有其独特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区 分词义、区分词性和标志短语与词的区别上面另外轻声是现代汉语方言中广 泛存在得现象,但是因为各地方言与普通话的轻声词互有异同,其范围和数量 有很大差别,因此普通话的轻声需要规范。
轻声的规范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读音规范,二是词汇规范所谓读音规范, 指的是轻声词因该按照它的发音特点来念,尤其是韵母方面例如永远读轻声 的“子、头、们”,语气词“呢、吗、吧”等,以及口语中经常出现的“爸爸” 、“妈妈”、“哥哥”等,如果不按照轻声的发音特点来念,听起来就显得不 规范与不自然轻声的音高也有自己的调值,大致说来有两种形式:一是当前 面一个音节的声调是阴平阳平或者去声时,轻声音节的调值是一个短促的低调; 二是当前面一个音节的声调是上声时,轻声音节的调值是一个短促的高调而 有些轻声音节的韵母已近于不发音,脱落只剩下声母这些都是轻声音节的读 音规范 轻声的词汇规范指的是,哪些轻声词是属于普通话范围之内的,哪些词只是北 京话的土词俗语,即普通话中轻声词的选取问题对于北京话轻声的全盘吸收 不利于普通话的推广与发展,因此要有规范地对北京方言中的轻声词进行选取 从语言的社会表达功能和约定俗成的角度看,那些具有较强规律性的语法轻声 和具有区别词性和词义作用的轻声,以及在北京话口语里只有轻声一种读法的 词应该吸纳进普通话的轻声范围之内总结起来可概括为三种原则:一、遵循 语法原则即选取具有较强规律性的语法轻声词,这一类轻声词是功能性轻声 词的一部分,是必须读轻音的。
二、辨义原则即具有区别词性和词义的轻声 词,这一类轻声词和第一类一样都是可以穷尽的三、约定俗成原则即人民 大众的语言习惯所自然形成的轻声读音,这一类词如果不读成轻声则会显得不 自然与不规范 总的来说,对普通话轻声词的选择应该遵循必要的、明确的、符合发展趋势的 原则,合理选择普通话的轻声词汇而语言自身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的科学,轻 声的规范也还要进一步去做,以便早日完成现代汉语的规范化工作 二、儿化音 在普通话中,某些词在口语中往往要带上一个词尾“儿”,以表示某种语义色 彩或有关功能作为词尾的“儿”不自成音节,也并不是一个音素,只是词尾 所在音节发音时的一个伴随的卷舌动作,这一语言现象叫做“儿化”普通话 里的“儿化”现象具有区别词性、词义或表示感情色彩的作用 北京话的儿化音是从明清之间开始产生的,发展至今已有整套的儿化韵和轻 声一样,儿化韵也是汉语许多方言中存在的现象,由于各地方言在儿化音上的 分歧和差异,北京方言里数量众多的儿化词当然也并不都是普通话的词汇,因 此普通话的儿化音也迫切需要规范 从现代汉语规范化的角度说,儿化规范和轻声一样,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读 音规范,二是词汇规范读音规范指的是如何处理儿化韵的读音分歧。
因为北 京话的儿化韵几十年来一直处于变动之中,因此存在着明显的个人读音分歧, 而这些读音分歧应该根据从众从简的原则有一个统一明确的认识,不应让北京 话内部的儿化韵个人读音分歧影响普通话儿化韵的分合儿化韵的发音特点在 于韵母的卷舌色彩,在发音上主要决定于“儿”所紧连的韵母的韵腹元音的发 音与卷舌动作是否有冲突,来确定在卷舌的同时是否要变更原来韵母里的韵腹、 韵尾的音色儿化并不是简单地在韵母后面加上一个 er 音,而是经过增音、脱 落、更换、同化等音变现象形成的 儿化词汇的规范是儿化规范的重点因为按照汉字一字一音节的书写习惯,口 语里的大部分儿化词往往不把词尾“儿”写出来,这就对方言区的人学习掌握 儿化词汇造成了难度但就此归纳起来讲,有两类儿化词汇从理论上说普通话 是应该加以吸收的一类是有与之对应的非儿化词,或在语法上有区别词性作 用的儿化词这一类儿化词中带语尾“儿”的词与不带语尾“儿”的词,词汇 意义和语法功能完全不同,应作为两个不同读音的词看待,不同的读音对应于 不同的意义另一类是在习惯上只有儿化这一种读法的词这一类词在北京话 中只有儿化这一种读法,如果不读成儿化音就破坏了这些词固有的语音形式, 虽然不一定会影响语意的表达,但是却听起来不自然。
特别是有些儿化词的词 干,本身构不成词语,只有加上词尾“儿”才能成为可以独立使用的词,这些 词如果不读成儿化音就是涉及语法规范的问题了与轻声词的规范相对应,儿 化词的规范也可归纳为遵循语法、辨义和约定俗成这三个原则,同时遵循必要 的、明确的、符合发展趋势的规律,按照这样的原则和规律合理选择普通话的 儿化词汇,早日完成普通话儿化音的规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