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音乐赏析姓名: 班级: 学号:-影视音乐作曲家的生平、成就和创作特点影视音乐作曲家的生平、成就和创作特点人物生平人物生平: 施光南,祖籍浙江金华,1940 年 8 月 22 日出生于重庆南山,从小酷爱音乐中学时代先 就读于北京圆明园旧址上那所从张家口迁来的 101 中学,后进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在校 期间几乎把所有的课余时间都付于了音乐 1964 年,从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毕业后分配到天津歌舞剧院他创作的女中音独唱曲《打 起手鼓唱起歌》旋律流畅上口,具有浓郁的民族风味,深得群众喜爱1976 年 10 月“四 人帮”被粉碎,施光南把万马齐喑后民众扬眉高歌的心情与自己的一腔喜悦化成一曲《祝 酒歌》 ,顿时传遍了华夏大地,它陶醉了亿万中国人民,成为一代颂歌 1979 年 7 月,施光南调入原中央乐团,他接连创作了《月光下的凤尾竹》 《吐鲁番的葡萄 熟了》 《在希望的田野上》等上百首带有浓 厚理想主义色彩的抒情歌曲,无论是对当代青 年美好生活和爱情的讴歌,或是对祖国的深深热恋和对家乡的殷切期望,都唱出了中国人 民走向未来的心声,唤起了亿万人民的强烈共鸣,成为经久不衰的时代之歌,激励着一代 青年在他的歌声中奋发进取。
1981 年,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施光南创作了大型歌剧《伤逝》 ,他以满腔热情 和崭新的手法,成功地用音乐塑造了鲁迅先生于二十年代笔下所刻化的一代追寻与彷徨的 青年形象 1984 年 7 月施光南加入中国共产党,三年后,他作为文艺界优秀共产党员的代表出席了党 的十三大1985 年,施光南被选为中国音乐家协会十五个副主席中最年轻的副主席同年, 全国 30 万个团支部投票评选首届“当代青年最喜爱的歌”获奖的 30 首歌曲中,施光南的 作品占三首1986 年,施光南被选为全国青联副主席成为许多青年,特别是文艺界青年 人的挚友,许多著名音乐家、词作家、歌唱家都被他团结在周围 1980 年 10 月、1987 年 10 月和 1989 年 10 月,分别在天津、武汉和广州举行了《施光南 声乐作品音乐会》 1990 年 3 月,在施光南心中孕育了 20 余载的另一部大型歌剧《屈原》初步完成,并举行 了歌剧《屈原》音乐演唱会一部歌剧酝酿半生,在当今如此不景气的中国歌剧舞台上, 竟能不屈不挠地开花结果,是何等难能可贵孰不知《屈原》竟成为音乐家最后的绝响 施光南 1990 年 5 月 2 日去世,享年 49 岁。
施光南英年早逝,但他留下的作品,将伴随着时代永远回旋于中华大地上,施光南无愧于 “时代歌手” 、 “人民音乐家”的美称 成就:成就: 主要作品有:C 小调钢琴协奏曲,弦乐四重奏《青春》 ,管弦乐小合奏《打酥油茶的小姑娘》 ,小提 琴独奏《瑞丽江边》 ,歌剧音乐《伤逝》 ,电影音乐《幽灵》 ,京剧音乐《红云岗》 ,河北梆 子音乐《红灯记》 ,声乐套曲《革命烈士诗抄》 《海的恋歌》 ,歌曲《最美的赞歌献给党》 , 《洁白的羽毛寄深情》 《立功喜报寄回家》 《台湾当归歌》 《摇篮曲》 《吐鲁番的葡萄熟了》 《漓江谣》 《火车司机之歌》 《在希望的田野上》 《打起手鼓唱起歌》 ,歌剧《屈原》等其 中《祝酒歌》获庆祝建国 30 周年献礼演出一等创作奖及 1980 年听众喜爱的广播歌曲评选 第一名,并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和亚洲文化中心选为在亚洲青少年中推荐的歌曲;《洁白 的羽毛寄深情》在听众喜爱的广播歌曲评选中获奖;《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在 1980 年文化 部及中国音协主办的优秀群众歌曲评选中获奖;《立功喜报寄回家》在全军第三届文艺会 演中获优秀创作奖;《瑞丽江边》 《打起手鼓唱起歌》等已流传国外。
在他的作品中,流传最广的有《打起手鼓唱起歌》 《周总理,您在哪里》 《祝酒歌》 《洁白的 羽毛寄深情》 、 《吐鲁番的葡萄熟了》 、 《台湾当归谣》等在 1980 年中央电台和《歌曲》编 辑部举办的“听众喜受的广播歌曲”评选活动中,他有三首作品获奖其他如声乐套曲 《革命烈士诗抄》 、小提琴独奏曲《瑞丽江边》 、电影《幽灵》的配音等也有一定影响除 此,他还创作了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的歌剧《伤逝》的音乐,出版有《施光南歌曲选》 等,被誉为“时代的歌手” 创作特点:创作特点: 施光南是新中国乐坛上一位成就卓然的作曲家其创作涉及多个领域, 且达到了相当的艺术水准;而最能体现其艺术成就的当首推其歌曲创作他的歌曲旋律既 有浓郁的民族风味,又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既有较高的艺术性,又具有通俗性,可谓 “雅俗共赏” ,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其“立足于民族传统,融汇各民族、各地方民族 民间音乐之神韵,化为自己的音乐语言,创造性地运用于创作实践”的创作思想,对当代 及今后的歌曲创作都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掌握了西洋作曲知识 施光南既掌握了西洋作曲知识,又熟悉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且善于将二者有 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艺术风格。
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和体裁多种多样,音 乐语言新鲜活泼,风格热情瑰丽,富有民族特点和生活气息1980 年中国音协创作委员会 等联合举办他的声乐新作品音乐会,在京、津演出,反映强烈影视作品配乐的情感分析影视作品配乐的情感分析《花样年华》的电影音乐,不但使影片带有浓重的怀旧气息,更使整部影片有了一种既浪 漫,又暧昧的情调,散发出一种王家卫电影特有的唯美主义气息中国戏曲,爵士乐,巴 洛克弦乐等等音乐风格,华丽地展现在影片当中,使人感觉整部影片像是上个世纪上半叶 东西方流行音乐藏品的展示厅这种展示,不是毫无目的地胡乱摆设,其核心的部分就是 以巴洛克音乐为代表的繁复美学在这一美学核心的影响下,中国戏曲,爵士乐,巴洛克 弦乐等等音乐风格,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迸发出惊艳的艺术火花音乐上的繁复,给《花 样年华》增添了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样,在艺术造诣上也上升了一个高度,也使得整 个影片鲜活立体,富有深度《花样年华》的电影音乐,大部分都不是原创作品,而是选用了名家的名曲这些乐曲 和影片的节奏很合拍,不但体现了时代感,而且恰到好处地为影片的故事主题服务电影《花样年华》的主题音乐《Yumeji’s Theme》取材自日本著名导演铃木清顺的电 影《梦二》 ,由日本著名电影配乐家梅林茂作曲。
梅林茂在亚洲电影配乐领域享有盛名,有 人评价他的电影音乐真正达到了音乐与电影合一的境界,有着震撼人心的感染力影片主题音乐《Yumeji’s Theme》是一首大提琴协奏曲,以 g 小调为主调,作曲手法 采用了多旋律,复音音法的复调法,乐曲的内部结构是以模仿手段写作的连续体(不分段) , 但可看出明确的呈示、发展和再现因素,比较强调曲子的情感起伏,很看重力度、速度的 变化,带有典型的巴洛克音乐风格3/4 拍的圆舞曲节奏,在节奏大提琴乐手强而有力的 拨弦下,显得强烈而又跳跃,具有律动感,渲染出影片强调的那种优雅的调子乐曲的主 旋律华丽而又复杂,有相当多的装饰音和模进音型,在迂回的主奏大提琴演奏下,显得婉 转动听,与节奏大提琴,交相呼应,宛如影片中男女主人公在斑驳的街道,老旧的路灯下, 动人的对答,格外惹人心动《Yumeji’s Theme》在节奏韵律上,与《花样年华》的影像都很合拍巴洛克音乐的 优雅,恰到好处地为《花样年华》制造了一个氛围影片中,优雅美丽的苏丽珍所穿的旗袍多达十几套,当她提着保温壶,经过斑驳的街道,向云吞摊走去时,配合着乐曲《Yumeji’s Theme》的节奏,苏丽珍的旗袍的裙摆,摇摆得饶有韵味,给人一种翩翩起舞 的感觉。
当周慕云与苏丽珍在街角相遇,彼此互相点头示意,两个人的脚步,扣着音乐的 拍点,将影片特有的优雅表现得淋漓尽致结合影片的镜头语言,充分地表现了周慕云与 苏丽珍之间的情感互动关系主题音乐《Yumeji’s Theme》配合着影像,不但着重突出男女主人公之间跌宕起伏的 伤感爱情,而且将影片 60 年代的怀旧感呈现出来影片中,周慕云与苏丽珍分别之际,苏 丽珍舍不得周慕云离开,站在老旧的街道,靠在周慕云的肩上抽泣,乐曲《Yumeji’s Theme》的加入,使整个情景显得非常伤感一段动人的音乐胜过千言万语,配合着影像, 将一段依依不舍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催人泪下镜头中的老上海旗袍,周慕云油亮 的老式“大背头”发型,斑驳的街道,老旧的路灯,在音乐的作用下尽显怀旧情结乐曲《Yumeji’s Theme》使上个世纪 60 年代的香港,怀旧中带有一种淡淡的哀愁主题音乐《Yumeji’s Theme》在影片中反复出现,它是周慕云与苏丽珍之间的感情交 流的纽带,主导整个影片的走向这种感情交流,有时是两人在同一场景内,眼神、动作、 言语的交流,例如周慕云与苏丽珍从 2046 房间离开,两人乘出租车一同回家时的情景;有 时又是两人分别在不同场景中,利用电影蒙太奇和演员的表演,制造出一种心灵上的交流, 例如苏丽珍一边喝水,一边看孙太太打麻将,然后将视线移向窗外,同一时间,周慕云在 报社办公室也向窗外凝望,而实质是两人在心里默默地互相观望。
而主题音乐《Yumeji’s Theme》 ,将原本割裂的影像,穿插在一起,使他们之间的情感交流跃然于视觉与听觉之上, 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随着主题音乐《Yumeji’s Theme》的不断出现,推动着故事情节进行主题音乐《Yumeji’s Theme》 ,随着男女主人公的邂逅反复出现,象征了两人之间的 试探与揣测——他们的爱情,是一个没有谜底的哑谜王家卫导演力求通过一些重复的镜 头,配上这首主题音乐,反反复复地出现,来追求一种影像与音乐混合的化学效果影片 中,周慕云与苏丽珍各自每天都有固定的生活习惯,这些都表现出一定的生活规律,所以 主题音乐就会配合着影像,反复出现,而看似重复的规律动作中,细细比较观察其中的细 微变化,会发现这种变化,其实是一种微妙的人生哲理:生活也许日复一日,依旧是这样, 可是人生因为一些微小的细节,早已改变了它最初的样子当周慕云在云吞摊邂逅了苏丽 珍,周慕云的世界里出现了苏丽珍这个微小的细节时,一切都改变了,不可避免地产生了 一段感情,尽管这份感情最终带着一种悲伤落幕,尽管剩的只是一种缅怀同一个音乐, 同一个场景,我们可以看出周慕云与苏丽珍的心态和心境,经过时光的激荡而有所不同。
值得一提的是出现在影片结尾处的乐曲《Angkor Wat Theme》 ,与主题音乐《Yumeji’s Theme》相映成辉当乐曲《Angkor Wat Theme》响起,周慕云离开了香港,离开了苏丽 珍,结束了之前的生活,只身一人来到柬埔寨的吴哥窟周慕云无法忘怀在香港与苏丽珍 之间发生的那段感情,带着这段记忆,周慕云来到这里,按照古人的传说,将自己心中的 秘密,倾诉在吴哥窟的墙壁上的小孔中,将这段记忆尘封起来《Angkor Wat Theme》其实是主题音乐《Yumeji’s Theme》的一个变奏曲,由曾经在 王家卫的《重庆森林》中担任配乐的意大利威尼斯作曲家 Michael Galasso 创作乐曲延续 主题音乐的巴洛克风格,音响、节奏与情感有了一些变化,主奏乐器使用了最适合表达强 烈情感的大提琴,乐曲主要的特色是以大提琴的拨弦手法,搭配小提琴、电吉他组成,每 种乐器先是单独演奏一段主题,然後小提琴和大提琴的音乐再融合进来,大提琴通奏低音 的技法,保留了巴洛克音乐风格的韵味,同时加进了类似心跳声的低音鼓声,给人一种对 于人生的冥想的感觉吴哥窟的场景和音乐《Angkor Wat Theme》的配合,最终是在替电影下一个结论。
《Angkor Wat Theme》采集了一段鸟叫声,体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自然感,同时象征了吴 哥窟的一种人神合一的空灵感吴哥窟是 12 世纪时的吴哥王朝国王苏耶跋摩二世 (Suryavarman II)兴建的一座规模宏伟的石窟寺庙,作为吴哥王朝的国都和国寺远离城 市喧嚣的周慕云,带着心结,置身于这座佛门古迹中,将自己心中的秘密——与苏丽珍之 间的那段感情,通过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