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组织胚胎学课件皮肤 (2)

清晨86****784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13.31MB
约90页
文档ID:297345583
组织胚胎学课件皮肤 (2)_第1页
1/90

皮皮 肤肤Skin 毛(hair) 皮脂腺(sebaceous gland) 汗腺(sweat gland) 指(趾)甲等一、皮肤:一、皮肤: 表皮(Epidermis) 真皮(Dermis)二、皮肤的附属器:二、皮肤的附属器: 皮肤皮肤 表皮表皮(Epidermis) 真皮真皮(Dermis)角质形成细胞角质形成细胞非角质形成细胞非角质形成细胞乳头层乳头层网状层网状层皮肤的功能n 1、保护(物理、化学、生物)n 2、感觉作用n 3、调节体温n 4、排泄n 5、吸收(局部用药、美容) 角质形成细胞角质形成细胞 非角质形成细胞非角质形成细胞透明层透明层郎格汉斯细胞郎格汉斯细胞梅克尔细胞梅克尔细胞基底层基底层棘层棘层颗粒层颗粒层角质层角质层黑素细胞黑素细胞表表皮皮(Keratinocyte)一、表皮一、表皮基底层基底层棘层棘层颗粒层颗粒层角质层角质层基底层基底层棘层棘层颗粒层颗粒层角质层角质层 基底层基底层(strstum basale) 棘层棘层(stratum spinosum) 颗粒层颗粒层(stratum spinosum) 透明层透明层(statum granulosum) 角质层角质层(stratum corneum)角质形成细胞(一一)、表皮的分层和角化、表皮的分层和角化基底层(stratum basale)又称生发层,具有产生新生表皮细胞功能。

LM:为一层矮柱状或短柱状的基,胞浆嗜碱性,胞核椭圆,位置近基底面 EM:高尔基复合体,粗面内质网,线粒体,核糖体,溶酶体丰富含分子量较低的角蛋白丝(4600-5800),又称 张力细丝,同时还含有肌动蛋白丝 (2)棘细胞层(stratum spinosum) 位于基底层浅面,由4-10层细胞组成 LM:多边形,较大,细胞表面有许多细小的突起,呈棘刺状,故称棘细胞层相邻棘细胞突起间有桥粒相连棘细胞核圆形,胞质丰富呈弱嗜碱性胞质内可见成束的角蛋白丝张力原纤维,是成束的角蛋白丝附着于桥粒上形成的 EM:游离核糖体丰富,高尔基复合游离核糖体丰富,高尔基复合体,体,板层颗粒板层颗粒(细胞内含脂质的分泌颗粒)直径直径0.1-0.5m,有膜包被有膜包被,内有明暗相内有明暗相间的平行板层间的平行板层,内容物主要是糖脂和固醇,内容物主要是糖脂和固醇,主要分布细胞周边并以胞吐的方式将脂主要分布细胞周边并以胞吐的方式将脂质排放到细胞间隙,形成膜状物质排放到细胞间隙,形成膜状物3)颗粒层颗粒层(stratum granulosum) 为为 3-53-5层较扁的梭形细胞组成层较扁的梭形细胞组成, ,位于棘位于棘层上方层上方 LMLM:HEHE染色的切片上显强嗜碱性,染色的切片上显强嗜碱性,细胞核和细胞器已退化,细胞内含大细胞核和细胞器已退化,细胞内含大量的嗜碱性的量的嗜碱性的透明角质颗粒透明角质颗粒,其形状,其形状不规则,大小不等。

不规则,大小不等基底层基底层棘层棘层颗粒层颗粒层角质层角质层EM:透明角质颗粒无被膜,致密均质状,角蛋白丝伸入其中 板层颗粒多,位于胞质周边部,与细胞膜贴连所含糖脂等释放到细胞间隙内,在细胞外形成多层膜状结构,构成阻止物质透过表皮的主要屏障 透明角质颗粒主要成分为富含组氨酸的蛋白质 (4)透明层 位于颗粒层上方,只在无毛的厚表皮中见到此层由几层更扁的梭形细胞组成 LM:HE染色时,细胞呈透明均质状,细胞间界限不清,被伊红染成淡红色,胞核和细胞器已消失 EM:与角质层细胞相似5)角质层n位于表皮的表层,由多层扁平的角化细胞组成这些细胞干且硬,是已 完全死亡的细胞,无胞核和细胞器nLM:HE染色可见细胞呈均质状,轮廓不清,易被伊红着色基底层基底层棘层棘层颗粒层颗粒层角质层角质层 EM:胞质中充满密集平行的角蛋白丝浸埋在均质状的物质中,主要为透明角质颗粒所含的富含组氨酸的蛋白质n角蛋白丝与丝聚合蛋白沉积形成软纤维蛋白即角质蛋白 基底层基底层 棘层棘层 颗粒层颗粒层 透明层透明层 角化层角化层角蛋白丝(细胞间隙)透明角质颗粒均质状物质角蛋白丝脂质膜状物板层颗粒胞吐方式(细胞内)n细胞膜内面附有一层约12nm的不溶性蛋白质细胞膜明显增厚并坚固。

n相邻细胞互相嵌合,细胞间隙中充满板层颗粒释放的脂类物质n表面的细胞间的桥粒解体,细胞连接不牢,逐渐脱落,形成皮屑 影响生发层细胞增殖的因素有:外伤,肿瘤,求偶素,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单磷酸环鸟苷酸,表皮抑素,单磷酸环腺苷酸等 正常的表皮能维持其增生和抑制的比例,使新生的细胞与脱落的角质层细胞保持平衡;若过度增生则致胼胝;过度脱落则致鳞屑病n其分裂周期约311小时2、非角质形成细胞、非角质形成细胞 (1)黑色素细胞(melannocyte) (2)郎格汉斯细胞(Langerhans cell) (3)梅克尔细胞( Merkel cell )(1)黑色素细胞n是生成黑色素的细胞,在胚胎早期由神经嵴发生,后迁移到皮肤中n分布:散布于表皮的基底细胞之间,真皮中亦有少数在身体各部的数量有明显差别,在前额有2000个平方毫米,四肢为1000个平方毫米nLM:特殊染色可显示为有多个较长并有分支突起的细胞nEM:丰富的细胞器,主要特点是有多个长圆形小体黑素小体该小体含酪氨酸酶,可将之转化为黑色素,黑素体充满色素后成为黑素颗粒黑素颗粒被输送至基底细胞内,黑素颗粒棕黑色,是决定皮肤颜色的重要因素2)郎格汉斯细胞n由胚胎期骨髓发生,后迁移至皮肤,散布于棘细胞层。

n分布:400-1000个/平方毫米nLM:特殊染色可见细胞有几个较粗的突起,并又分出多个树枝状细突起nEM:核弯曲或分叶;胞质密度低,无角蛋白丝和桥粒,有特殊形状的伯贝克颗粒n功能:此细胞性质与免疫系统的树突状细胞相似,可识别、结合、处理抗原,并传送给T细胞,是皮肤免疫功能的重要细胞3)梅克尔细胞)梅克尔细胞n散在于毛囊附近的表皮基底细胞间,数量很少,1个/平方厘米nLM:特殊染色下为具短指状突起的细胞nEM:核 较小,不规则,胞质内有许多有膜的含致密核芯的小泡,与肾上腺髓质细胞的分泌颗粒相似n功能:不清楚,可能是感觉细胞,感受触觉刺激真皮二、二、真皮真皮(dermis)n1、乳头层乳头层 (papillary layer):紧邻表皮的薄层结缔组织,纤维细密,细胞较多n此层向表皮基底部突出,形成许多嵴状或乳头状突起,称真皮乳头(dermal papillae)其中毛细血管丰富,还有许多游离神经末梢,在触觉灵敏部位可见触觉小体表皮表皮乳头层网状层真皮n2、网织层网织层(reticular layer):在乳头层下方,较厚,与乳头层无明显分界n由致密结缔组织组成,粗大的胶原纤维交织成网,弹性纤维多;n血管、淋巴管、神经;n毛囊、皮脂腺、汗腺;n还可见环层小体环层小体。

表皮表皮乳头层网状层真皮 皮下组织(hypodermis) 即解剖学中的浅筋膜,由疏松结缔即解剖学中的浅筋膜,由疏松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组成,将皮肤与深部组组织和脂肪组织组成,将皮肤与深部组织连接在一起,并使皮肤有一定的可动织连接在一起,并使皮肤有一定的可动性性 三、皮肤的附属器 毛(hair) 皮脂腺(sebaceous gland) 汗腺(sweat gland) 指(趾)甲等一)、毛 hair 1、毛的结构:毛干毛的结构:毛干 毛根毛根 毛囊毛囊 毛囊的底部膨大称毛球毛球,毛球底部凹陷称毛乳头毛乳头上皮性毛囊上皮性毛囊结缔组织性毛囊结缔组织性毛囊毛干毛干毛根毛根立毛肌立毛肌毛囊毛囊 毛乳头毛乳头是富有血管和神经的结缔组织 毛球是毛和毛囊的生长点,对毛的生长起诱导和维持作用 毛的生长和更新:毛有一定的生长周期二)皮脂腺(二)皮脂腺(sebaceous gland)腺泡腺泡导管导管结构结构腺泡腺泡:为泡状腺,周边部细胞小,有丰富的细胞器,分裂能力活跃,生成新的腺细胞向中心移动,同时细胞变大,脂滴增多中心细胞大,多边形,充满脂滴,核固缩,细胞器消失解体,随脂滴释放排出,成为皮脂,有润肤、杀菌的作用。

分布:分布: 广泛,头面部、胸背部多,广泛,头面部、胸背部多, 是皮脂溢出部位是皮脂溢出部位位于立毛肌与毛囊之间,立毛肌的收缩位于立毛肌与毛囊之间,立毛肌的收缩有助于皮脂排出有助于皮脂排出皮脂的分泌受皮脂的分泌受激素激素调节三)汗腺(sweat gland )n又称小汗腺,它的特点如下:n1、分布于全身,真皮深层及皮下组织处n2、为单曲管状腺n3、分泌部细胞锥体形,核圆近基底部,胞质着色浅,有肌上皮细胞,基膜明显分泌部管道蟠曲成团,较粗,管腔小;导管细而直,开口于皮肤表面汗孔n4、汗液成分:大量水分,钠、钾、氯离子,尿素、乳酸盐等n5、功能:散热的主要方式顶泌汗腺n又称大汗腺,它与外泌汗腺相较特点如下:n1分布于腋窝、外阴等处,外耳道耵聍腺n2、分泌部较粗,管腔大,蟠曲成团n3、腺细胞立方形或矮柱状,核圆形,胞质易被伊红染色,含许多分泌颗粒和溶酶体与基膜间有肌上皮细胞n4、导管细而直,开口于毛囊上段n5、分泌物成分:较粘稠的乳状液,含蛋白质、脂类等,细菌分解后产生狐臭n6、分泌物功能不明,受激素调节,青春期前不活动五、指(趾)甲n由甲板、甲根构成n甲板之下为甲床,甲根下面为甲母n甲母最前部细胞有反光作用,甲母部表皮层厚,形成甲半月。

n疾病、营养状况、环境、生活习惯等可改变、影响甲的生理,使甲凹陷不平。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