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道德》专题 ——求真至善唯美—— 关于师德的本质、效能与理想导言我们知道, 追求真善美、 摒弃假恶丑是人类共同的理想那么,在教师的职业道德的养成中,又如何体现对真善美的追求呢?众多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表明:要成为一名普受学生敬重的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素养, 同时需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因此,尤在教师专业化发展加速的现今时代,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必须坚持终身学习,不断提升专业和师德水平,努力成为德性教师而且,在师德养成中,首先必须有“ 求真 ” 意识,把握师德的本质;其次必须在职业实践中“ 求善” ,实现师德的效能,即让学生最大限度受益;再者,要有“ 唯美 ” 心态,执着追求师德修养的最高境界,达成师德的理想以下从师德的本质、效能与理想三方面,来谈谈师德养成中的求真、至善、唯美一、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一)教师职业道德的概念界定1 .教师职业首先,思考两个问题:—— 当初,我们是怎样选择的教师职业我怎样成为了教师?为什么?)—— 现今,教师职业对我意味着什么教师职业使我成了怎样一个人?)带着对以上两个问题的思考,我们再来看教师职业的发展历史自古中国有尊师重教和维护师道尊严的传统,但更多强调的是教师职业的社会功能,工具价值。
《学记》: “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教学 “ 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 ” 荀子: “ 天地者,生治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 “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传;贵师而重传,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传;贱师而轻传,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 ” 韩愈: “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的判断 —— 《师说》孙中山: “ 文学渊博者为师” 、“ 未必有学识,方可担任教育” 梁启超: “ 师也者,学子之根核也” 、“ 欲革旧习,兴知学,必以立师范学堂为第一义 胡适: “ 教育是立国之本,亦为施行民主政治之基础” 蔡元培先生的教育目标是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教师的状态、水平是能否培养出这样新型国民的决定因素解放后历经反复,努力弘扬“ 尊师重教 ” 的优良传统建国初人民教师,“ 红烛 ” 、“ 春蚕 ” 、“ 园丁 ” 的美称家喻户晓文革十年,不堪回首 1985 年,政府设立教师节1993 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出台,关于教师有了最高权威的界定:“ 教师是履 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可见, 教师的基本职责是教育教学,即常言的教书育人。
教师职业的本质属性即专业性职业这里,专业性职业有其特定的内涵一般来说,专业性的职业都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职业实践须有专业理论知识为依据,有专门的技能作保证2)职业属于公共事业,要维护服务对象的利益,遵守职业道德3)在本行业内,具有专业自主权不受专业外因素的控制)马克思认为能给人以尊严的职业是—— 在从事这一职业时,“ 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 从教师职业的未来发展看,教师职业的专业性不断增强,教师专业化发展速度愈渐加快,人们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不断加深目前,已有诸多关于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划分的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特点和规律[ 附 ] : 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划分的理论(一)富勒和鲍恩的关注阶段论1.任职前关注阶段想象中的教师,仅关注自己2.早期求生阶段实习教师关注自我胜任能力及作为教师如何“ 幸存 ” 下来, 关注对课堂的控制,是否被学生喜欢和他人对自己教学的评价3.关注教学情境阶段主要关心在目前教学情境中对教学方法和材料等限制下,如何正常地完成教学任务,以及如何掌握相应的教学技能4.关注学生阶段开始把学生作为关注的核心,关注他们的学习、 社会和情感需要,以及如何通过教学更好地影响他们的成绩和表现。
二)卡鲁索的教师发展阶段论1 .焦虑/ 欢快期2 .混乱/ 清晰期3 .胜任/ 不胜任期4 .批判/ 新意识期5 .更有信心/ 更不胜任期6 .失败/ 缓解期(三)卡茨的教师阶段论1 .求生阶段任教1---2 年—— 原对教学的设想有实际有差距,关心自己在陌生环境能否生存2 .巩固阶段任教2---3 年—— 有处理教学事件的基本知识,开始巩固所获得的科学经验关注个别学生3 .更新阶段任教3---4 年—— 对教师重复、机械的工作感到厌倦,试图找新方法和技巧4 .成熟阶段任教3---5 年—— 习惯于教师角色,能较深入地探讨一些教育问题四)休伯曼的教师职业生活周期论1 .入职期1---3 年2 .稳定期4---6 年3 .实验和岐变期4 .重新估价期7----25 年5 .平静和关系疏远期6 .保守和抱怨期26----33 年7 .退休期34-----40 年2 .道德所谓道德,顾名释义,包含了“ 道” 与“ 德” 道与德:是人的本然存在方式(道)与可能存在方式(德)的关系;也是人的内在心性(德)与外在秩序规范(道)之关系如果说, “ 道” 是存在方式,那么,“ 德” 则是存在方式之目的性,二者关系问题即人作为自然存在与自由存在这种双重存在的关系问题。
道德: “ 以善恶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原则和规范的总和” 3 .教师职业道德只有被作为个体的教师真正理解、接受并转化为一种内在需要和外在职业行为中的道德,即称为教师职业道德其内涵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修养而形成的一种获得性的内在精神品质它既是教师人格特质化的品德,也是教师教育实践凝聚而成的品质他是一种后天获得的职业角色品质,其最基本要求,包括对学生的无害、无欺、公平有益有三层含义:1 )是一种能使教师个人担负起教师角色的品质,是教师能充分实现其教育潜能的品质2 )它表现在, 在履行教育、 教学责任和义务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较强的道德意志的力量3 )它表现为, 在教师对为师之道体验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内在的、运用自如的教育行为准则二)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结构1 .从关系对象上,主要包括:1 )对学生:关爱、尊重、公正2 )对教育事业及教育教学工作:尽心尽力(竞业)3 )对自身:不断完善、彰显人格魅力另外,包括对教师同行、对学生家长、对社区及社会其他教育机构等2 .从调整原则上,主要包括:1) 奉献精神:意识、精神境界、情操2) 实践智慧:教育理念、教育能力、教育机智、教育艺术3) 持续发展:不断自我超越、自主创新、提升人格魅力3 .从发展水平上,主要分为三个层次:1 ) 底线:遵纪守法,做合格公民。
2 )基准:履行教师基本职责,完成教育教学任务3 )上线:实现师德理想,成为德性教师从 2008 年我国新修订的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来看, 其内容结构是完整而全面的新修订的《规范》包括:第一、爱国守法,第二、爱岗敬业,第三、关爱学生,第四、教书育人,第五、为人师表,第六、终身学习其中,第一、二条,主要是关于教师对国家、教育事业以及教育教学工作的道德要求;第三、四条,主要是关于教师对学生的道德要求;第五、六条,主要是关于教师对自身,作为工作手段的道德要求三)教师职业道德的形成与发展总体上,教师职业道德主要是随着教师职业实践的深入展开而不断地形成与发展的从教师的专业成长历程看,一般来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职前教育,主要在于使教师成为合格公民,保证教师职业道德的底线达标,即先为人,后为师职业实践, 是教师职业道德养成的根本保证教师在上好每一节课、或在带好每一个班的过程中, 教师须要讲求教育教学的科学性,同时需要探索其间的艺术性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总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复杂问题,教师在解决各类问题中,教师总被要求与现在有所不同(不断创新),即要超越昨天、超越自我由此,教师不断提升专业成长水平,包括提升职业道德素养。
终身追求:教师在职业生涯中,要进入为师最高境界,必须志存高远,终身学习,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保持强劲的动力和充沛的活力,达成“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当然,教师追求职业理想也是无止境的,但教师必须不断努力,力求成为理性的典范、道德的楷模、文化的权威具体地,教师在职业实践中,也应充分利用多种路径,并将之有机综合,才能有效提升职业道德水平,成为德性教师概括来说,教师职业道德提升的基本路径主要包括:1 .具体的教育实践是基础,是必不可少的客观条件教育实践包括基本的教学工作、德育工作 (班主任工作、 少先队团工作) 学校管理工作、进修学习与继续教育工作等等自主反思与交流(与同伴和学生),是主观条件,也是关键所在教师需善于思考,自觉从各方面不断总结提高自己,这是任何他人不可替代的只有且必须有教师的主观努力方可3 .学习培训、研究探索:从学校管理角度,为教师提供一定的参与系统学习培训和课题研究探索的机会,有利于教师素养的快速提升4 .教师自身的价值实现是保障教师需在面对学生、工作与失业、自身等各方面,获得成就体验,产生崇高感,享受其内在的尊严与欢乐否则,教师长生职业倦怠心理,缺乏追求职业理想的持续动力。
二、 教师职业道德的效能众多优秀教师的案例研究表明,具有高尚职业道德修养的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自觉践行职业道德规范,总体上,有利于教师职业价值的充分实现,包括教师职业的社会工具价值、教育价值和发展价值而其中最根本的效能就在于最终能有效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为此,教师在整个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教师始终做到善待学生这里,善待学生,不仅包括教师对学生具有友善的态度,同时, 也包括教师对学生能提出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教育策略具体说来,教师必须综合做到以下几点:(一)准确认识学生的本质属性与现实特征是前提条件 学生的本质属性学生是人, 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有其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也有其各自的个性特征学生是活生生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有自主选择权,有多重需要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不成熟,存有各方面不足,有行为中的失误,有犯错误的权利学生群体发展有个别差异性,须要教师因材施教,教育的基本规律之一:教育与人的关系包括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顺应与促进2 .现实特征: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年级特征;群体特征与个体特征;发展历程与发展前景,现实状况与现实需要 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重要保障工作关系:教书育人授—— 受关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基本的表现为合作关系,理想的表现为教学相长。
心理关系:主要体现为师生情感关系,包括师生之间相互交流、沟通,相濡以沫,达成亲和、默契,彼此信任、依赖,结成良师益友道德关系: 教师与学生都作为社会人,其间的人 —— 人平等关系, 基本表现为和平共处,相互尊重人格尊师爱生则为理想的师生道德关系在师生关系的建立中,教师始终起着主导作用;在师生关系中, 其中的工作关系是基础,其他关系必以工作关系为基础,而若抛开工作关系来谈师生关系,无论说感情, 还是道德,都不属于此范畴了三)从教育态度和教育策略上善待学生是关键1 .教师善: 包括道德意义上的好和策略上的好最基本的善, 要求人类要有接受和创造各种行为模式,识别和解决各类问题和建设性地驾驭各种各样环境的基本能力教师的善, 可以理解为对受教育者合理的共同利益的谋求,对教师责任与义务只毫不推卸的遵循, 对受教育者人格尊重和对受教育者的发展负有高度责任感的认同它必定是给受教育者带来益处的行为当然,须强调的是并非带来益处都是教师善的结果,还须视其行为动机而定1)对学生态度真诚、友善附:美国著名教育家保罗韦地博士花了40 年时间,曾收集9 万个学生所写的信,内容是关于他们心目中喜欢怎样的老师保罗韦地博士概括出作为好教师的12 种素质。
一、友善的态度二、尊重课堂内每一个人三、耐心四、兴趣广泛五、良好 的仪表六、公正七、幽默感八、良好的品性九、对个人的关注十、伸缩性十一、宽容十二、有方法 不称职的教师强迫学生接受真知,一个优秀的教师则教学生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