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低渗透砂岩油藏新区产能建设方案编制指南(开发地质和油藏工程部分)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规范规定了低渗透砂岩油藏新区水驱开发方案编制中开发地质、油藏工程部分的内容与技术要求2.引用标准GBn 269 石油储量规范GBn 270 天然气储量规范SY/T 5579-2000 碎屑岩油气储层精细描述方法SY/T 6164 碎屑岩油气藏地质特征描述方法SY/T10011—2006 油田总体开发方案编制指南3.低渗透砂岩油藏开发方案地质、油藏工程部分技术内容3.1 油田概况3.1.1地理位置与自然地理概况3.1.1.1地理位置油田的地理位置内容包括a)油田所处行政区(省、县级或海域)、最近的重要城市和邻近油田相对地理位置(方位和距离)b)油田所处的经、纬度坐标,大地坐标范围附油田地理位置图3.1.1.2自然地理和社会环境概况包括该油田所处范围内对油田开发工程建设有影响的社会环境、自然地理、自然环境(或海况)、气象、地震和其它可能影响油田开发的灾害性自然条件等3.1.2区域地质3.1.2.1 区域构造位置油田所属的含油气盆地、坳陷、凹陷、构造带,与之相邻的构造单元名称和简要关系。
附区域构造位置图3.1.2.2 区域地质背景简述该油田所处凹陷的构造和沉积演化简史3.1.3勘探简史应从该油田所在地区开始勘探起,简述以下内容: a) 勘探历程; b) 钻探及测试简况; c) 储量状况附储量上报表3.1.4基础资料简况3.1.4.1 地震资料 a) 地震资料的采集和处理方式 b) 累计工作量 C) 地震特殊处理资料 3.1.4.2钻井资料 a)已钻探井、评价井和开发准备井的井数及发现井等重要井的井号 b)累计钻井进尺、取芯进尺、芯长和取芯收获率、含油岩芯长度附完钻井统计表、取芯汇总表等3.1.4.3 测井资料a)已钻探井、评价井和开发准备井的测井系列b)测井资料的环境校正和标准化情况c)对资料处理、解释结果的基本评价附测井系列统计表3.1.4.4 分析化验资料包括岩心及流体取样情况、化验项目及数量附取样及分析化验项目表3.1.4.5 测试、试采与先导试验资料a) 测试的井号、井数、层段和结果b) 试采和先导试验简况附测试、试井与试采成果简表3.2 油藏描述3.2.1地层特征3.2.1.1地层层序及含油层系简述地层时代、沉积序列、岩性特点、含油气层系和主要含油气层系。
地层年代应描述界、系、组、段、亚段3.2.1.2地层划分对比根据区域沉积类型,确定油田地层对比的原则和方法从取芯井出发,进行单井沉积旋回分析和分级,研究确定对比标准层、标志层,建立标准井剖面和网格骨架剖面,在此基础上进行全区对比3.2.1.3地层划分对比结果主要含油气层系地层对比划分级别、结果,简述目的层段地层的变化特征(包括埋藏深度、厚度及其平面变化特征)附主要含油气层段的综合柱状图、地层对比剖面图,对比标志特征图(表)、地层对比划分表3.2.2构造特征3.2.2.1区域构造特征概述区域构造特征、二级构造带的分布特征及油藏所处的构造位置3.2.2.2构造形态根据完钻井资料及地震资料,解释主要层面的构造背斜构造详细描述构造形态、轴向、长短轴比例关系、两翼地层产状、闭合高度、闭合面积、含油气高度等;断块构造描述构造形态、高点埋深等根据含油井段编制反映油层构造形态的油层附近标准层或标志层的构造图应附油层顶面深度构造图及典型的地震剖面图、圈闭要素表3.2.2.3断裂系统详细描述各级断层的产状、性质、断距、延伸长度、封闭状况、断层两侧地层的接触情况,并描述断层的力学性质,分析断层的形成时期以及断裂发育的继承性、断层对油藏形成的控制作用。
应附断层要素表3.2.3储层特征3.2.3.1储层岩石学特征通过岩芯分析资料,描述储集层岩石类型、成分、结构等特征,分析粒度中值、分选系数、粘土矿物含量等参数特征应附粒度概率图、C-M图,岩石矿物组分统计表、粘土矿物含量统计表3.2.3.2沉积特征a)沉积相特征从储层岩性、电性特征、沉积构造特征、储层岩石学特征、古生物特征、砂岩粒度及粒度参数特征、砂体形态特征等方面,描述主要含油气储层沉积相标志,确定沉积相类型,建立沉积模式 b)沉积亚(微)相带划分开展单井相、剖面相及平面相分析,描述不同相带特征应附单井相分析图、主要储层的平面沉积相图等图表3.2.3.3储层分布特征(1)储层纵向分布特征利用井点资料,研究储层纵向特征,包括最大、最小和平均的单层厚度、单井钻遇层数、单井储层厚度等2)储层平面分布特征应用测井、地质、地震资料,采用测井约束地震反演技术,追踪预测完钻井钻遇的主要油层,描述油砂体空间的展布状况,认清油砂体平面分布规律应附砂体等厚图3.2.3.4储层物性特征描述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的大小及分布特征根据分析化验资料及测井二次解释数据分砂层组描述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等物性参数及其在平面上、纵向上的分布规律。
应附储层物性数据表、孔隙度分布直方图、渗透率分布直方图、孔隙度解释模型、渗透率解释模型、孔隙度等值图、渗透率等值图3.2.3.5储层宏观非均质特征(1)层间非均质性选择砂体厚度、厚度变异系数、厚度突进系数、厚度级差和渗透率变异系数、渗透率突进系数、渗透率级差来表征各沉积单元的砂体规模、渗流质量的层间分异程度,从而对本区层间非均质性进行评价渗透率变异系数公式:式中 Vk——渗透率变异系数 Ki——层内某样品的渗透率值,i=1,2,3,…n——层内所有样品渗透率的平均值 n——层内样品个数渗透率突进系数公式:式中 Tk——渗透率突进系数 Kmax——层内最大渗透率值,一般以砂层内渗透率最高的相对均质层的渗透率表示渗透率级差公式:式中 Jk——渗透率级差 Kmin——最小渗透率值,一般以渗透率最低的相对均质层的渗透率表示(2) 层内非均质性①渗透率韵律类型通过油层取芯井岩芯孔、渗性分析资料,分析油层渗透率垂向变化规律,并结合沉积相类型认清韵律特征及分布规律②夹层类型及分布特征针对目的层段沉积储层特征,将岩芯分析、测井资料及沉积环境分析结合起来,研究油层层内非渗透性夹层的岩性、物性及空间分布的特点。
3)平面非均质性①砂体分布范围的平面变化砂体分布范围的研究主要应用了砂岩钻遇率、油层钻遇率和分布系数等几个参数结合砂体平面分布图进行研究②砂体孔隙度、渗透率的平面变化砂体孔隙度、渗透率在平面上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岩性、物性变化而引起的结合沉积相研究评价孔隙度和渗透率平面分布规律应附主力油层孔隙度、渗透率等值图3.2.3.6储层微观特征描述储层的储集空间类型及组合特征,孔隙结构特征,岩石成岩作用及其对储集物性的影响应附储集空间类型及组合特征表、各项孔隙结构参数特征表和典型的毛管压力曲线3.2.3.7润湿性及敏感性分析根据岩芯的润湿性及五敏试验资料,对储层进行润湿性、水敏性、酸敏性、碱敏性、速敏性、盐敏性分析和评价应附储层润湿性及敏感性试验数据图表3.2.3.8储层评价依据储集层厚度、孔隙度、渗透率、砂体连续性、平均喉道半径等主要评价参数,对储层进行综合评价和分类应附储层综合评价表3.2.4油层发育特征3.2.4.1油层厚度分布特征利用井点资料,研究油层厚度特征,包括最大、最小和平均的单层有效厚度、单井钻遇油层层数、有效厚度及主力油层(或油层集中段)的分布特点等3.2.4.2油层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描述油层顶底埋藏深度及其在平面、纵向上的变化规律,以及油层发育的控制因素,重点描述主力油层(油层集中段)的分布规律。
应附油层统计表3.2.5地应力及裂缝的分布规律研究3.2.5.1天然裂缝的分布规律研究通过岩芯观察和电镜分析、铸体薄片分析等手段,定量确定井点不同层位储层裂缝的发育程度,包括裂缝密度、裂缝开度、裂缝倾角及裂缝方位等,并对全区裂缝发育状况进行描述有条件的以露头、岩芯裂缝观测、动态观测资料等为依据,主要利用构造应力场模拟法等裂缝网络的数学模拟研究技术来预测研究区裂缝发育部位、发育程度和延伸方向等3.2.5.2现今地应力及压裂裂缝分布规律研究现今地应力分布规律研究通过井壁崩落法等方法进行单井地应力计算,有条件的在单井地应力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地应力模拟,对现今地应力分布规律进行描述结合现今地应力分布规律,根据对压裂井施工曲线和压裂效果、示踪剂井间监测、油水井生产动态等资料,研究压裂裂缝的发育情况及其延伸方向应附压裂裂缝统计表3.2.6流体性质3.2.6.1原油性质分析原油的组分、密度、粘度、凝固点、气油比、含蜡量、含硫量、析蜡温度、蜡熔点、胶质沥青含量和地层原油的高压物性(PVT性质)、流变性等特性3.2.6.2天然气性质主要描述相对密度、组分、天然气类型等3.2.6.3地层水性质主要描述矿化度、水型、组分、硬度、电阻率等。
应附流体性质分析表3.2.7油水系统根据试油、测井等资料,分析油水系统,确定不同油水系统的油水界面深度应附油水界面数据表3.2.8温度、压力系统列出实测地层压力、温度资料,并依据该资料计算压力梯度、温度梯度,确定压力系统和温度系统应附地层温度与地层压力数据表3.2.9油藏类型根据圈闭类型、储层特征、流体性质、油水关系、温度压力系统等确定油藏类型应附油藏剖面图3.2.10储量计算3.2.10.1计算方法及计算单元储量计算一般采用容积法,简述储量分级与储量计算单元3.2.10.2储量计算参数确定(1)含油面积含油面积圈定主要有以下几项原则:①油井与邻近砂体尖灭井时,首先用井距之半划出尖灭线,再在油井到尖灭线的2/3处划有效厚度零线②油井与干层井(有砂层)之间,采用井距之半划有效厚度零线③见油水界面的,以实际油水界面深度划油水边界④无井控制区应用储层预测结果圈定面积⑤当边部无储层预测同时也无完钻井时,按相邻井组一个生产井距外推划计算线2)有效厚度①有效厚度标准有效厚度含油性标准:结合取心、录井资料与试油资料综合确定含油性下限有效厚度岩性标准:结合取心、录井资料与试油资料综合确定岩性下限有效厚度物性标准:根据已经确定的含油性下限,采用经验统计法、正逆累积法、含油产状法及物性试油法等制定物性下限。
有效厚度电性标准:依据取心、试油试采资料,合理选择出电性参数,编制电性参数交会图版,根据试油结论确定有效厚度电性标准②有效厚度选值依据电性标准及储层岩性测井响应特征,结合取芯、录井、试油、投产资料,确定出单井单层的有效厚度依据有效厚度等值图,经面积权衡确定有效厚度的选值3)有效孔隙度有效孔隙度应以岩芯分析数据为基础,测井图版解释的孔隙度应与岩芯分析孔隙度有良好的关系,两者的差值不得超过1%~1.5%储量计算中所用的油层有效孔隙度系指地下有效孔隙度,因此需将岩芯分析和测井解释的地面孔隙度校正为地下孔隙度4)原始含油饱和度原始含油饱和度一般利用阿尔奇公式或者根据本地区密闭取芯井回归的经验公式求取5)地面原油密度地面原油密度应根据一定数量有代表性的地面油样分析结果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