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一、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1、 唯物主义(1)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认为金木水火土等是世界的本原例:“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范缜“气者,理之依也——王夫之(2)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例:“天不变,道亦不变3)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属性2、 唯心主义(1)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例:“存在就是被感知”、“心外无物”、“物是观念的集合”“我思故我在”、“万物皆备于我”“宇宙便是吾心”、“万物是我们的表象”(2)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例:“理生万物”、“未有这事,先有这理”、“理在事先”“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
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二、(辩证)唯物论 1、世界的本质(1)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2) 人类世界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 认识运动(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2)运动和静止关系 (1)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 (2)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 (1)要求我们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还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既要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又要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例:“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形而上学,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形而上学,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竟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复何怪哉?” ——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3、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原理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1)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改变或消灭规律,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2)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1)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例:“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4、意识原理(1) 意识的本质①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刺激感应、感觉和心理)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b.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意识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生成,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语言的产生,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②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③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形成,不仅离不开人脑,还必须有被反映的客观存在不管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因此,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离开了客观存在,意识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总之,从意识的起源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技能;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例:“心之官则思”——即人脑是思维的器官,唯物主义(2) 意识的作用 第一,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在实施行动之前还要制定蓝图、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等 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不是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第二,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动物没有自觉的意识,不懂得自己活动的意义,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因而,它们既不能认识世界,也不能改造世界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①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②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5、物质和意识(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①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方法论】:(1)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2)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6、尊重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1) 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规律是隐藏在事物之中的本质的东西,人们不能直接感觉到它,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调查研究,并认真思索,才能了解和掌握规律,并利用规律去改造世界 (2) 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客观规律始终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是否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否收到积极的效果3)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人们办事情的过程,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而要把事物办好,就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唯物)辩证法 1、联系的观点 (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是普遍的 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②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③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方法论】: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 例:“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知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做起,最后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目标,反映了个人与社会、国家之间的内在联系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①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②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因此,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4)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 第一,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 ①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②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第二,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①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能成为部分 ②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③整体和部分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方法论】:①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②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5)系统优化的方法原理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方法论】: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既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认识事物和系统,又要把事物和系统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发展的观点 例:宋代冯湛曾奉命打造战船接受任务后,他不是照现有的大船依样画葫芦,而是仔细分析多种船只的特点他发现,湖船的底可以涉浅,战船的盖可以迎敌,海船的头尾则可以破浪于是,他把各种船只的优点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