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一个病毒与三次诺贝尔奖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5.48MB
约38页
文档ID:53478381
一个病毒与三次诺贝尔奖_第1页
1/38

细胞癌基因传奇,一个病毒与三次诺贝尔奖,,制作人:倪梦啸 参与人:黄 杰胡 明覃郑珂陈 瑶,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既不是病毒,也不是其他的致癌因素,而是存在于细胞自身的基因中癌基因理论的确立是癌生物学研究中的一场伟大的革命;从劳斯肉瘤病毒到病毒基因以及最终导致细胞癌基因发现的过程真是一个传奇般的故事,每一个从事生物学研究的科学家都可以从中获得许多有益的启示和创新的灵感一位诺贝尔奖得主佩鲁茨(Perutz)更清楚地讲过:“科学创造如同艺术创造一样,都不可能通过精心组织而产生这似乎是许多诺贝尔奖科学家的共同体会,对我国的科学政策制定者来讲,是不是有可以借鉴之处呢?,一.,1910年,洛克菲勒研究院一个年轻的研究员劳斯(Rous)发现,鸡肉瘤(一种癌)细胞裂解物在通过除菌滤器以后,注射到正常鸡体内,可以引起肉瘤,首次提出鸡肉瘤可能是由病毒引起的(后称劳斯肉瘤病毒RSV),并进而认为,病毒是癌症的病因,这是癌的病毒理论的开始,但在当时并没有引起科学界的重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个叫格罗斯(Gross)的波兰科学家来到美国,他对病毒致癌现象有着特殊的兴趣,便开始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他从小鼠白血病细胞中分离出一种病毒,注入正常小鼠体内后,也同样引起了白血病,从而确认病毒可以引起癌症。

此后病毒致癌的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1958年,斯图尔特(Stewart)和埃迪(Eddy)分离出一种病毒,注射到小鼠体内可以引起肝脏、肾脏、乳腺、胸腺、肾上腺等多种组织器官的肿瘤,因而把这种病毒称为多瘤病毒一种病毒可以引起不同的肿瘤,意味着必然存在着一种共同的病毒致癌机制50年代末,60年代初癌病毒研究成了一个极具想像力的研究领域,主流科学家开始进入癌病毒研究领域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著名病毒学家杜尔贝科(Dulbecco)是这个领域的领军人物,他领导的研究室于1960年报告,他们用多瘤病毒在体外成功地使仓鼠的成纤维细胞转化为癌细胞这样,到60年代初,病毒致癌研究成了一个热潮,医学界弥漫着一种盲目的乐观气氛当时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CancerInstitute,NCI)所长,劳希尔(Rauscher)甚至断言:“癌是病毒引起的如果我们能够分离并弄清病毒的致癌机制,我们就可以解决癌的问题我们将在二年内做到这一点1964年,NCI提出了一个“病毒癌计划”,并在国会通过后,获得大量拨款,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至此,病毒致癌的理论已被广泛接受,1966年,85岁的劳斯获得诺贝尔奖二.,能够引起细胞癌变的病毒可以根据其遗传物质不同而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劳斯肉瘤病毒(RSV)属于RNA病毒,这时在杜尔贝科实验室一个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蒂明(Temin)发现,RSV有不同的亚型,每一种亚型的RSV都可以使正常细胞转化为癌细胞,并获得稳定的恶性表型;而不同亚型的RSV转化的细胞,其恶性表型都不同这个现象的合理解释就是,RSV在诱导细胞癌变的过程中,已将自己的遗传信息稳定地传递给了正常细胞,从而使它们具有了特定的恶性表型不同亚型的RSV遗传特性不同,因此转化的细胞恶性表型也不相同然而令蒂明感到非常困惑的是,RSV是一种RNA病毒,如果上述推论是正确的话,其逻辑的结论就是,RSV的遗传信息(RNA)可以传递给正常细胞的DNA从而改变细胞遗传性状蒂明明确地意识到,自己基于试验的结果已与传统科学的理论范式(paradigm)发生了尖锐的冲突他认为,不应当让事实屈从于理论他觉得对他发现的现象的合理解释是:在感染的细胞内以RSV为模版先合成一个“DNA中间体”(又称前病毒,provirus),这个DNA中间体然后整合到细胞DNA中,从而永久地改变了感染细胞的遗传特性(癌变)遗传信息可以从RNA反向传递向DNA吗?这在当时认为是十分荒谬的但是蒂明没有屈从传统的权威,在此后的10年中,他坚持用实验证明自己的理论,并在每次学术会议上都宣传自己的观点,但引来的只是冷淡和嘲笑。

但蒂明并不气馁,继续在不断地探索着他知道,要证明以RSV的RNA为模版合成“DNA中间体”的关键,是必需找到以RNA为模版的DNA聚合酶1969年,一个日本学者里子水谷来到他的实验室,这是一个非常擅长实验的年轻科学家按蒂明的设想,他们开始寻找RSV中存在“逆转录酶”的证据实验设计简单而巧妙:他们将合成DNA所需的“原料”,即四种脱氧核苷酸,与破坏了外壳的RSV一起在体外40℃的条件下温育一段时间,结果在试管里获得了一种新合成的大分子,它不能被RNA酶破坏,但却可以被DNA酶所分解,证明这种新合成的大分子是DNA如果用RNA酶预先破坏RSV的RNA,再重复上述的试验,则不能获得这种大分子,说明这个DNA大分子是以RSV的RNA为模版合成的这个实验有力地证明了RSV中存在着一种依赖于RNA的DNA聚合酶,即逆转录酶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可以用RNA为模版合成DNA与此同时,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巴尔的摩(Baltimore)也用相似的方法证明了逆转录酶的存在RNA到DNA反转录现象迅速被科学界普遍接受逆转录现象的发现,是分子生物学理论上的一个改变了观念的重大突破,它修正了“中心法规”,对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科学界立即意识到这个发现的革命性意义1975年,蒂明、巴尔的摩和杜尔贝科一起获得了诺贝尔奖三.,1975年36岁的蒂明和32岁的巴尔的摩因发现逆转录现象而高高地站在诺贝尔领奖台上的时候,在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一个34岁的年轻病毒学家毕晓普(Bishop)却在懊恼不已据他讲,早在1969年他已经认识到蒂明的RNA→DNA的“前病毒理论”可能是正确的,并且也进行了一些实验研究,但不久却因为受到资深同事的规劝,而放弃了这方面的努力逆转录酶的发现好像给了我当头一棒自然界的一个大秘密本来有可能由我来揭示的,但我却与之失之交臂毕晓普没有沉浸在痛失机遇的惋惜之中,他清楚地看到,RSV的故事还没有完,因为逆转录酶地发现只是揭示了RSV以及一大类RNA病毒的复制方式,而RSV致癌的机理却仍然不清楚我为我的失败而难过,但我又很兴奋因为逆转录酶的发现为逆转录病毒致癌的研究提供了一条新途径”这个新途径就是揭示RSV的致癌机理沿着这条路,毕晓普和他的同事瓦穆斯(Va鄄mus)最终发现了细胞癌基因(原癌基因)创立了癌症发生的癌基因理论沿着这条路,毕晓普和瓦穆斯在1989年一起走到了斯德哥尔摩的诺贝尔奖的领奖台根据癌基因理论,每一个正常的细胞都带有能导致自己癌变的基因。

在正常情况下,这些基因在控制细胞的增殖、分化中起重要作用,但一旦由于各种原因(如病毒感染,化学致癌物的作用等)导致这些基因发生突变的话,它们则可以引发细胞癌变也就是说,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既不是病毒,也不是其他的致癌因素,而是存在于细胞自身的基因中癌基因理论的确立是癌生物学研究中的一场伟大的革命;从劳斯肉瘤病毒到病毒基因以及最终导致细胞癌基因发现的过程真是一个传奇般的故事,每一个从事生物学研究的科学家都可以从中获得许多有益的启示和创新的灵感以下不算字数,中国为什么得不到诺贝尔,上帝听说有十三亿人口的中国一直没有一个本土的诺贝尔奖得主后,感到实在过意不去,决定帮一下中国,于是到天堂名人厅召开动员会议,让爱因斯坦、爱迪生、达尔文、孟德尔等天才投胎中国大陆爱因斯坦最先来到人世,他降生在一位国家科学院院士的家中,父母都是饱读诗书的中国学者,小爱因斯坦从小很喜欢幻想,除了爱学自己喜欢的,其他学习成绩却很差中学没有毕业,已经10次补考,被学校退学3次,父母带他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检查,医生经过会诊认为他有妄想症,智商只有常人的60%,于是爱因斯坦被送进一家弱智群体学校,父母想到自己的孩子如此弱智,感到不可理解;作为中科院院士,他的父亲便怀疑他老婆偷人,两口子吵架101次,后来离婚。

小爱因斯坦被判给他母亲,母亲想让他学习一点其他的东西,培养一些特长,便教他音乐,谁知爱因斯坦对音乐兴趣不大,只喜欢随便拉两下小提琴,却不肯去考级对绘画也没有兴趣,成天胡思乱想,考虑过去未来、质量能量的关系,认为时间和空间是有联系的一个小孩子,有这种思想,当然最后会被送进精神病医院对于这个罕见的病例,医院成立了专门研究小组,并申请了国家“863“计划的专项基金,由著名海归学者领军,他们认为对“爱因斯坦综合症“这种罕见的精神病的研究大大提升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爱迪生随即诞生了,他天资聪明,数理化从小学到高中都是第一名,可是对外语不喜欢,便没有考上大学,父母没钱送他出国,只好招工进入一家灯泡厂做了一名工人,爱迪生对灯泡特别感兴趣,但是公司没实力为他提供一间实验室研究新产品,认为他一个大学都没上过的人,还想做研发,实在搞笑只是派他做了一名卖灯泡的业务员,好在他最后快乐的找了一个老婆,并生了一个儿子!过着幸福的平常人的生活!,,达尔文接着来到这个历史悠久的古国,小时一直比较顺利,高中时对地理和生物特别感兴趣,但在中国高中,2年级时分文理科,地理分在文科班,生物分在理科班,他过于固执,最后考入一所旅游学校,期望成为一名导游,周游列国,但是,旅游专业毕业的,没有高学历,被人认为是混文凭,经努力探索,终于发现人是由古猿演化而来的!,,周围无不危言耸听,他却不听从老同志劝告,坚持己见,上面来人了,他还蒙在鼓里,组织上说制造“猴子“谣言是犯罪的。

因为和政府不能保持一直,***立场可疑,被定位为造谣,有“扰乱社会治安“企图! 被送进劳教所接受劳动人民的再教育!出来后送到矿山,成为一名光荣的矿工!,,孟德尔自小是一位农民,上不起大学,留在家种地,种了一大片豌豆,他从豌豆的长势种发现一种叫“基因“的可遗传物质,从此激发培养一种优良豌豆的兴趣,他的豌豆产量比其他人高出好几倍但是他自己没有上过大学,没有文凭,没有导师推荐,交不起版面费,写的文章也没有人看,没有单位敢出版,只好把自己的种豌豆的经验写下来,到处请专家鉴定,被中科院农业专家权威学者认为是一种伪科学好在,当时袁隆平正好为杂交水稻的问题而苦恼,常常亲临一线,无意中走到孟德尔豌豆地,发现他地豌豆很特别,便向这个老实巴交的农民请教,并和他同吃同住,孟德尔便把自己的看法说了,对袁隆平有很大的启发 袁隆平曾在联合国大会发言时说:我是一个农民农民是我的老师,我的一切灵感来源于农民!,,孟德尔的豌豆虽好,却卖不出去,白条子受不了,农民负担太重,实验田动辄被强制征收,乡镇要吸引外资,搞配套工程,建高尔夫球场不要说科学研究,肚子都成问题,随着改革开放,无奈!随同乡一起南下打工,成为一名打工仔!现在东莞一家村办企业打工,至今未婚!,,以上仅仅是对教育制度的一些不满,而真正让我们反思的是:从1901年诺贝尔奖首次颁出以来,获奖者中,几乎没有哪一年少了美国人的身影,而且美国人不止一次地包揽过三大科学奖,2006年的诺贝尔科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又全部被美国人收入囊中。

有人说:中国的目前体制是个关键,要是你几年不发表一篇论文,又什么都不是,我的意思是就是一个小小的研究人员每天都自己呆在实验室,不是拜会领导,不是和同事交流喝酒、、、一年两年也许还可以容忍,但是时间久了,你还有实验经费吗?这个单位还会要你吗?你的家庭还能生存下去吗?孩子读书,老婆买新衣服,有可能吗?但是一项举世的发现,不是需要一个群体几年的辛苦努力吗?所以想拿奖,体制一定要改革每年发表那么的文章,但是真正有技术含量的有多少,能被SCI收录的又有多少呢?,,起点是不同的、过程是曲折的、前景是光明的、目标是诱人的要取得一定的成绩,必须要经过一个过程发展不是瞬间能完成的对于诺贝尔奖现在还没有实力拿,10年以后也许最后,报告大家一个好消息:来自中国大陆的学者终获诺贝尔奖!,,只是这个诺贝尔奖不是由瑞典颁发的,而是Ig® Nobel Prize (一般译为搞笑诺贝尔奖)但是该奖并非纯粹为了搞笑,正如其官方网站所述 :“The Ig Nobel Prizes honor achievements that first make people laugh, and then make them think. The prizes are intended to celebrate the unusual, honor the imaginative — and spur people's interest in science, medicine, and technology”(先让你笑,再让你思考)。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