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羊文化.doc

小**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19.51KB
约11页
文档ID:85632704
羊文化.doc_第1页
1/11

羊文化”溯源: 中华文化中有哪些“羊基因”? 羊是人类最早开始狩猎和驯养的动物之一,中国传统文化从诞生时起就与羊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据最新考古发现,距今大约8000年前的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以及距今约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中,都已出现了陶羊……可以说,“羊的基因”几乎渗透进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在中华文明的进程中,“羊”所起的作用甚至超过了“龙”,中华人文祖伏羲、炎帝都与“羊”有着“血缘关系”,“三皇”中的伏羲、神农最早都以“羊”为部落图腾据考,伏羲曾受“羊角柱”的启发,发明了推动中华文明进程的“八卦”;尧舜时代的大法官皋陶曾借助独角神羊断案,从而实现古代司法公平;汉代董仲舒将儒家文化的核心精华“仁”、“义”、“礼”赋予到羊的身上,赞叹羊是“美”、“祥”之物;明代甚至将“羊之跪乳”编进儿童启蒙读物《增广贤文》中,将羊塑造成懂得感恩的典范……中华人文始祖与羊“血脉”相承三皇中的伏羲神农最早都以“羊”为部落图腾中国人一向称自己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其实这一说法是后来的事情,在“龙”这种传说中的动物没有出现之前,“羊”曾是不少部落的图腾中华人文始祖都是谁?教科书中有“三皇五帝”一说。

那么“三皇”又具体指哪三位?东汉班固《白虎通义》主张是燧人、伏羲、神农;东汉皇甫谧《帝王世纪》则称是伏羲、神农、黄帝这两种说法的差别在于燧人与黄帝二者之间,但伏羲和神农地位稳定,他俩被列入“三皇”从未出现过分歧伏羲和神农与羊均有“血缘关系”,他们的部落早期都是以羊为图腾,而不是“龙”或“蛇”,也就是说,他们最早都是“属羊”的神农,即炎帝,其地位比黄帝要高,影响也更大,所以古人将其合称为“炎黄”而不是“黄炎”炎帝是一位农业专家,他又称“神农氏”即是此原因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炎帝在中国古代更受尊重《帝王世纪》记载,“炎帝神农氏,姜姓,母女登游华阳,感神而生炎帝于姜水,是其地也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纪》对此也有记载,炎帝母亲女登的受孕地点在姜水的常羊(羊头山),姜水属羌地,这里的羌人部落便以羊为图腾,可见炎帝一出生就与“羊”结缘,“血缘关系”非常紧密可能有读者会提出疑问,既然炎帝与羊关系密切,为何《山海经》上的炎帝是“人身牛首”的半人半兽形象?这不是表明以牛为图腾吗?其实,古人图腾崇拜是一个不断演化发展的过程由于农业生产的发展,牛的作用比羊变得重要,地位也渐渐超过羊,成为部落图腾,炎帝的“人身牛首”形象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

再后来,在炎帝与黄帝部落合并后,“牛”又被更为强大的“龙”所取代,成为民族统一图腾而且,还值得关注的是,在牛图腾、龙图腾存在的同时,原来的羊图腾并未消失后来炎帝部落沿黄河东迁时,又把原先对羊的崇拜风俗带到今天的河南、山东等地在这些地方出土的汉画像石上,都可以看到以羊头、羊角为图案的画像在“三皇”中,黄帝与“羊”的关系似乎没那么亲近,但也有关系据《国语·晋语四》记载,黄帝与炎帝是同父异母的兄弟,炎帝受到的“羊”的影响,黄帝自然也多少会受些感染至于被炎帝、黄帝联手打败的蚩尤,其所在部落早期同样是以羊为图腾的据《路史·后纪四·蚩尤传》记载,蚩尤姓姜,其出生地在羊水,正是羊图腾流行的地域伏羲受“羊角柱”启发发明“八卦”《易·系辞传》称庖羲“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相比炎帝来说,伏羲与羊的“血缘关系”好像更近,甚至直接受到“羊”的影响伏羲,史书上有宓羲、庖牺、庖羲、包牺、皇羲、伏牺等多种写法伏羲风姓,《帝王世纪》称,他与女娲是兄妹婚,“蛇身人首”,是“蛇种”伏羲与“羊”有何关系?其答案仍在《帝王世纪》上,书中称“伏羲生于成纪”成纪”在哪儿?据考证,其地位于今甘肃天水一带,这里是古羌戎活动区域。

古羌戎氏族的原始图腾就是“羊”,伏羲的“羲”字中有“羊”,正是这一羊崇拜现象的反映需要说明的是,后来伏羲所在的古羌戎才改成以“虎”为图腾,形成“虎氏部落”伏羲是中国古籍里记载的最早的王,他对中华文化的最大贡献是“观象画卦”,创造了影响中国文明进程的“八卦文化”,即后来“五经”之一的《易经》,结束了人类“结绳记事”的历史《易·系辞传》即称:“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伏羲怎么想起了发明八卦的?考古专家陆思贤在其《神话考古》一书中认为,伏羲受到当时普遍存在的“羊角柱”的影响:“伏羲氏于羊角图腾柱上观象画卦羊角柱”是原始古人祭天时立在地上的长杆,做成羊角状,方便挂祭品这种羊角柱图案在现代考古中有不少发现受到羊角柱在地上投影的启发,伏羲闪耀出了八卦的灵感羊字在甲骨文里写作,就是在羊角柱形状的基础上增改而来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羊”:“从,象头角足尾之形是什么呢,‘羊角也’即”,“羊角柱符号读作guai(注意,a上面加第三声调符号),音与“卦”相近可见与“卦”之间有密切的联系,这间接证明伏羲发明八卦受到了“羊角柱”的影响与启发。

羊的行为影响中国古代民俗民风《增广贤文》以羊诫人“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在中华民族品德和民风的养成上,“羊”也起了重要的作用在十二生肖中,“龙”和“虎”格外受宠,因为“龙虎精神”激励着无数的炎黄子孙;说到任劳任怨、不计报酬的优点,则归功于“牛”的品质而“羊”在中华民族品德和民风养成上的作用,往往被忽视或轻视,好多人都不知道,羊其实也是伟大的羊代表吉祥、善良、美好,古时“羊”与“祥”是相通的,“善”与“美”的本义也均与“羊”有关西汉儒学家董仲舒曾对“羊”给予过充分肯定,他在《春秋繁露·执贽》说:“羔有角而不任,设备而不用,类好仁者;执之不鸣,杀之不谛,类死义者;羔食于其母,必跪而受之,类知礼者;故羊之为言犹祥与,故卿以为贽董仲舒将儒家文化的核心精华“仁”、“义”、“礼”赋予到羊的身上,称羊是“美”、“祥”之物在明代编写的道家儿童启蒙读物《增广贤文》中,甚至将羊树立成了懂得感恩的典范,那句“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至今仍广为流传小乌鸦有衔食喂母鸦的情义,羊羔有跪下接受母乳的感恩举动……以动物喻人,教导做子女的更要懂得孝顺父母因为羊的品德这么高尚,古时高级官员用羔裘作朝服,以显示自己有羔羊般的纯洁品德。

有学者认为,中华民族善良、义气、知礼、孝顺的美德和纯朴、厚道的民风,如果追溯求源,就在羊身上过去有一种“送羊劝孝”的风俗,便是羊影响中国古人品行和民风的最直接反映送羊劝孝”一般在每年阴历六七月间进行,外祖父、舅舅要给外孙、外甥送只羊传说,当年有一个小孩不孝敬爹娘,放牧的舅舅便将外甥领到羊群边外甥看到羔羊跪在母羊面前吃奶,一下子明白了舅舅的用意:羔羊尚知孝敬母亲,何况人呢?舅舅于是送给他一只羊羔,让他抱回家此事传开后,“送羊劝孝”遂成一种社会风俗,提醒儿女对爹娘要孝顺因为羊有这么多优点,深受人们喜爱,古人讲究一点的见面活动便用羊当礼物,叫做“以羊为贽”以羊为贽”是一种高档的见面礼,行政级别达到上大夫、公卿级别的人物才能使用,普通官员用“雁”,知识分子用“雉”(鸡),普通老百姓只能用布匹《仪礼·士相见礼》上是这样说的:“上大夫相见以羔,饰之以布,四维之,结于面;左头,如麛执之用羊送礼时,不是什么羊都可以的,要选用小羔羊;也不是牵着抱着就走的,还得将羊打扮成“礼品羊”,羊身上要用有纹饰的花布包裹,四条腿两两相系,绳子要在羊背交叉后,再回到羊的胸前打个结在送给对方时,要捧着羊,羊头朝左,礼节与和士人相见一样。

如此礼俗,古人称之为“执羔之礼”,这其实也是羊崇拜文化的在生活中的一种反映替罪羊”原本充满着“神圣”的内涵董仲舒赞羊之高尚“执之不鸣,杀之不谛,类死义者”人们对羊的感情,其实是复杂的有一种观点认为,羊是软弱、胆小、受欺的代名词,最常说的是“替罪羊”替罪羊”一说是怎么来的?据《孟子·梁惠王上》所记,有这么一种说法,有一次,梁惠王坐在大堂上,有人牵牛从堂前过去梁惠王看见了,便问牵这牛做什么,被告知“将以衅钟”所谓“衅钟”,是新钟铸成,宰杀牲畜,取血涂钟的一种带有巫术性质的仪式梁惠王听后便让人放了牛,说是不忍心看到牛可怜的样子,让无罪的牛去死身边人说,那就废了“衅钟”仪式梁惠王反问为什么要废除呢,指示“以羊易之”替罪羊产生的源头,应该在上古时期的献祭仪式献祭时使用的祭品称为“牺牲”,有“三牲”、“五牲”的区别三牲指猪、羊、牛三种家畜羊是小牲口,用之祭祀为“少牢”,牛是大牲口,重要仪式才使用,称为“太牢”虽然羊是小牲口,但也不能随便使用,《礼制·王制》中称“大夫无故不杀羊”只有必须时才杀羊献祭,让羊给人类“替罪”,但这仍不应是替罪羊的最早由来在殷商时期,有用奴隶献祭的恶俗即所谓“人祭”,这在河南安阳殷墟考古中有大量发现。

在当年,特别是殷人的敌人——以羊为图腾的羌人,被殷人大量捕获用于杀祭后来随着文明的进步、羌人的反抗,人祭被严格控制使用,便用羌人的图腾羊来替代,这也许才是“替罪羊”的真正开始从考古发现来看,在殷商时期,羊是被使用最多的牺牲,确实是可怜的“替罪羊”如在殷墟一座宫殿的置础仪式上一次埋了101只羊而从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上看,用羊来祭祀的记载特别多,几乎是祭必用羊需要补充的是,用羊献替罪并非中国独有,如古代犹太教祭礼上,便常用羊来替人承担罪过替罪羊现在看是一个贬义词汇,是羊的一种悲剧,实际当初并无此义,替人担罪的羊是神圣的替罪羊是“代人受过”、“代人赴死”,这种“奉献精神”,是羊身上的又一闪光之处或许正缘于此,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执贽》中对羊在临死时的表现才大加赞叹:“执之不鸣,杀之不谛,类死义者商代青铜羊首白乳雷纹罍上的羊首纹汉代画像石上的瑞羊纹上世纪八十年代,古蜀国三星堆遗址一号坑出土了一条长着山羊头的“龙”,被称为“羊首龙”羊首龙”的头上有一对镰形大耳和一对山羊犄角,昂首挺胸,龇牙咧嘴,颌下有山羊胡须同时,在二号坑出土的1号神树上有一条从天而降的龙,被称为“禹龙”,方头,龇牙咧嘴,龙头两侧有垂耳,耳上可见羊角后曲,身尾上卷,也是一条 “羊首龙”。

董仁威)  中国传统文化与羊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查阅有关“羊”的大量考古与文献资料,我们发现,“羊”已经远远不再是作为一种生物存在,而是作为一种观念或者说精神渗透进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它甚至渗透进传统中国人的性格中,并在极大程度上准确地表达了传统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据考古发现,距今大约8000年前的裴李岗文化时期出现了陶塑羊的形象,长江流域在约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也出现了陶羊大量的考古报告表明,羊早在新石器时代已经是人类的伙伴通过对字源、语源进行文化学研究,我们还能进而捕捉到大量关于羊与早期文化生成关系的信息最早可见的文字资料卜辞表明,殷商时期已经“六畜”俱全从徐中舒先生主编的《甲骨文字典》收字情况来看,以“六畜”为字根的字,其字数依次为:羊部45文;豕部36文;犬部33文;牛部20文;马部21文;鸡部3文其中羊部字占明显优势羊在六畜中占据头等地位,这就为中国古代人首先将情感价值投入并凝聚到羊身上提供了物质基础殷商时期是我国传统文化生发的重要奠基时期,殷人对羊的特别关注也使羊对传统文化观念的塑成产生深远的影响 经历西周与春秋战国的文化整合和沉淀,最迟不晚于西汉,一些关于羊的文化观念最终定型,现将其荦荦大者列举于此。

羊食为養—羊与中国传统膳食 “養”字语源是“羊”《说文·食部》:“養,供養也从食羊声许慎把“養”字视为形声字,但分析“養”字的原始结构,它又是一会意字,乃一人献羊之象,其字根就是羊与“養”字密切相关的另一个字是“羞”字,其原始意思与“養”相似《说文·丑部》云:“羞,进献也从羊,羊所进也从丑,丑亦声。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