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古文学课件大纲.doc

F****n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81.50KB
约28页
文档ID:98773359
古文学课件大纲.doc_第1页
1/28

第一章 古代神话与远古歌谣本节需掌握的内容中国古代神话的定义中国古代神话的记录 中国古代神话的内容中国古代神话的特点神话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本节参考书目神话的定义神话是“在人们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1、现实性2、艺术性3、历史性 古代神话的记录 主要保存在《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典籍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都保留在《淮南子》中在所有的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有神话学价值神话内容人物:神话通常以神为主人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 一、创世神话:盘古开天二、始祖神话:女娲造人三、洪水神话:鲧禹治水四、战争神话:炎黄之战、黄帝战蚩尤五、发明创造神话:燧人氏、有巢氏、神农氏、仓颉、后稷、后羿六、其他:夸父逐日、精卫填海我国神话的特点 一、记载零散、并多有异说二、多被历史化,与传说难分 三、比较突出为公、为群的精神四、赞美勤劳与创造发明神话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史学价值:了解先民的生活状况和思维方式 文学价值:题材内容、创作手法、叙事方式、素材等 盘古开天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

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 ——《艺文类聚》卷一引徐整《三五历纪》始祖神话《诗经·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史记·殷本纪》曰:"殷契,母曰简狄……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 后稷神话记录在《诗经·大雅·生民》 发明创造神话《韩非子‧五蠹》中提到:“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记载零散《诗经》《左传》、《国语》、《逸周书》 《庄子》、《孟子》、 《墨子》、《韩非子》 、《吕氏春秋》保存这些典籍中的材料往往只是片段,有完整故事情节的不多多有异说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昔宇宙初开之时,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 被历史化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 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官名)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 ——《韩非子》 子贡问孔子曰:“古者黄帝四面,信乎?”子曰:“黄帝取合己者四人,使治四方,此之谓:‘四面’也。

宰我问孔子“黄帝三百岁”的传说子曰:“……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之而民用其教百年,故曰‘三百年’ 《庄子》:《逍遥游》鲲鹏变化,《应帝王》混沌之死曹植:《洛神赋》李商隐: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瑶池》)唐代传奇:李朝威《柳毅传》明清小说:《西游记》、《聊斋志异》、《镜花缘》、《封神演义》、《红楼梦》类书类书是辑录古籍原文中的部分或全部资料,按类或按韵编排,以供人们查考用的工具书类书是我国古代百科全书性质的一种资料汇编,由于内容广阔,博采群书,分类编辑而成,所以得名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淮南子·天文训》 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豠、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 ——《史记·五帝本纪》本节需掌握的内容远古歌谣的时代远古歌谣不是原生态的歌诗 远古歌谣的收集《周易》远古歌谣的时代指的是周代以前,即《诗经》以前的时代。

远古歌谣不是原生态的歌诗文字产生之前,主要有两种记事方式1、结绳记事2、契刻记事结绳记事《周易·系辞》:“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庄子· 箧》:“昔者荣成氏……伏羲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郑玄《周易注》:“古者无文字,结绳为约,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 契刻记事汉朝刘熙在《释名·释书契》中说:“契,刻也,刻识其数也 《说文解字·序》载:“神农氏结绳为治, 而统其事 黄帝之史仓颉……初造书契 《荀子·解蔽》:“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远古歌谣的收集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弹歌》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 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蜡辞》远古歌谣比较多保留在《周易》之中《周易》 书名与作者 卦画与爻画 周易古经 易 传主要内容文学史地位参考书目书名与作者《周礼·春官·太卜》:“太卜掌三兆之法:一曰玉兆,二曰瓦兆,三曰原兆,其经兆之体皆百有二十,其颂皆千有二百 “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其经卦皆八,其别卦皆六十有四周:周代易:变易、简易《汉书·艺文志》:“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系辞》:“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伏羲创八卦一般都被认同重卦之人有神农、夏禹、文王诸说周易的成书不在卦画,而在卦爻辞卦爻辞之作当为文王 《系辞下》:“易之兴,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司马迁《史记·大史公自序》:“西伯拘羑里(在今河南汤阴北),而演易班固《汉书·艺文志》:“文王……重六爻,作上下篇卦画与爻画 八卦称经卦八卦的卦画,由三爻画组成别卦由六爻画组成按性质分,爻画分两种:阳爻和阴爻阳爻 阴爻── ─ ─一长蓍草 两短蓍草混一的天 分水陆的地绳之一大结 绳之两小结男阳 女阴奇数 偶数经卦的卦画为:乾三连,坤六断。

震仰盂,艮复盎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艮为山,离为火,坎为水,兑为泽,巽为风《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六十四卦卦画《系辞》所说:“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周易古经 《周易》包括经与传两个部分 伏羲创作的卦画与说是文王所演的卦爻辞称之为经经的部分由六十四卦组成分上经、下经两篇上经30卦,下经34卦每卦结构每卦的结构:每卦都由卦画、卦名、卦辞、六爻爻名与爻辞组成 卦画:每卦六爻卦名:卦画原为卦题,但不好称呼,故后人另立卦名其命题的原则並不统一 卦辞:每卦开头至初爻之前的辞一般解说题义,也有一些卦辞与爻辞相连,说明同一件事 六爻爻名:每卦卦画从下而上分为六爻,第一爻叫初爻,其后依次称二爻、三爻、四爻、五爻、上爻而爻的性质分阴与阳,阳称九,阴称六初爻属阳叫初九,属阴叫初六二爻属阳叫九二,三爻属阴叫六三,四爻属阳叫九四,五爻属阴叫六五,余类推上爻属阳叫上九,属阴叫上六爻辞每卦六条,乾坤二卦各七条是前人所占的记录卦爻辞是古代占卦的记录但并不一定是一次的记录,有的是两次以上的记录,故在同一爻中,并不连续,不可强求全爻贯通。

卦爻辞的性质:主要是筮辞,也有非筮辞 筮辞一般包括贞事辞、贞兆辞、象占辞非筮辞是编者穿插在卦爻辞中的说明、议论,非占卦的记录在全书中份量少,但表现了编者的主张、思想倾向,寄寓感情 贞事辞──即记求占者所要问的事的文辞贞兆辞──记占问所得卦兆之辞常见的贞兆辞有:吉、大吉、亨、元亨、利贞、无咎、无悔、凶等象占辞──记显现吉凶的外界现象之辞 舆说辐,夫妻反目《小畜》履霜,坚冰至《坤》 《师》:“师出以律,否臧,凶《蒙》:“不利为寇,利御寇《大有》:“无交害,匪咎艰则无咎易 传 经传关系:先有经而后有传,传是对经的解释易传共十篇,又称十翼十翼的作者不是一个人,姓名不可考,从内容思想看,可推定出于儒家后学之手写作时期,约在战国后期到汉初主要内容行旅生活的抒写战争场景的再现社会矛盾的描述原始风俗的记录行旅生活1、经商遭遇2、行旅经验3、行旅见闻经商遭遇《泰·九二》:“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行旅经验《复·卦辞》:“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行旅见闻《睽·六三》:“见舆曳,其牛掣,其人天且劓《睽·上九》:“睽孤,见豕负涂载鬼一车先张之弧,后说之弧,匪寇,婚媾。

战争场面的再现《同人》:“同人于门/同人于宗/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乘其墉,弗克攻/同人,先号咷而后笑,大师克相遇《离》:“日昃之离,不鼓缶而歌,则大耋之嗟/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出涕沱若,戚嗟若/王用出征,有嘉折首,获匪其丑社会矛盾的描述《困·六三》:“困于石,据于藜蒺,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原始风俗的记录《屯·六二》:“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贲》:“贲其趾,舍车而徒/贲其须/贲如濡如/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贲于丘园,束帛戋戋文学史地位群经之首保存了较多的远古歌谣体现了当时诗歌的发展水平参考书目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弗雷泽:《金枝》闻一多:《伏羲考》茅盾:《中国神话研究初探》袁珂:《中国神话史》、《中国神话通论》潜明滋:《中国神话学》、《神话学的历程》栾栋:《感性学发微》第二章 诗经本章需掌握的内容一、《诗经》概说二、《诗经》的编定和体制三、《诗经》的内容四、《诗经》的艺术成就五、《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六、《诗经》研究的新动态七、参考书目《诗经》概说 一、《诗经》的性质:第一部诗歌总集、抒情诗集二、《诗经》的名称和篇目: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有目无辞之作。

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诗经》的时代: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最后编定成书产生的地域,约相当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