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滨水空间城市设计东北林大

简****9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13.82MB
约37页
文档ID:104443163
滨水空间城市设计东北林大_第1页
1/37

汇报人:韩秀 成艳玲,滨水空间基本概念,|,1,1,滨水空间界定,滨水空间是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所构成的特定空间区域,即城镇临近水体的部分,范围包括200~300 m的水域空间及与之相邻的城市陆域空间滨水空间基本概念,滨水空间基本概念,滨水空间构成,指从岸边延伸至水面的一段水域带,其功能以水面活动为主水域区,1,指临近水域的一片陆地范围,功能以休闲、运动和观赏水景为主滨水绿带区,2,沿水有一定进深的各类城市建设用地建设区,3,滨水空间基本概念,滨水空间分类,城市位于水面的一侧或两侧 陆地与水面边沿呈带状展开 沿河、沿湖、沿海、夹江,沿水型,1,2,根据城市与水体的关系分类,环水型,城市接近包围水面 陆地与水面边沿大致呈环状 环湖、环海湾,3,水网型,大量水道呈网状相互交错,将城市板块切割成若干块 陆地与水面的边沿呈网状,滨水空间基本概念,滨水空间分类,河道较宽,基本没有滨水两岸之间的视觉联系 水面起隔离作用,大尺度,1,2,根据水体尺度分类,中等尺度,河道宽度适中,滨水两岸之间有视觉联系,但没有对话交流 水面的隔离作用不明显,3,小尺度,河道较窄,滨水两岸不仅有视觉联系,而且可以进行对话交流 水面为两岸联系的纽带,设计要素,|,2,2,滨水空间设计要素,护岸边坡 绿地和广场 滨水建筑 交通,设计要素,边坡类型(根据剖面形态分类),边坡要求,设计要素,① 护岸边坡,防洪,亲水,垂直型,斜坡型,阶梯型,,节约用地 通常用于河道狭窄的水网城市,适用于水面宽阔的岸线,,防灾+景观美感+生态平衡,设计要素,垂直型,① 护岸边坡,改造: 增设较多的台阶平台 以绿化弥补视觉上的单调 加建一些亲水平台,缺点: 亲水性差 刻板生硬 严重破坏滨水的自然环境,秦淮河护岸,材料多为混凝土或堆石,保证河流泄洪期的安全,,适用于河流与周边用地高差较大、河道狭窄、滨水腹地较少的区域,适用于滨水腹地较宽裕的区域,设计要素,斜坡型,① 护岸边坡,使人更容易接触水体,也较安全 有较大的展示面,能够呈现出护岸的石面和绿化等 能将人的活动分设在不同的高度 景观层次更加丰富,设计要素,阶梯型,① 护岸边坡,将堤岸做分层处理,满足水位涨落的要求:洪水位、丰水位、常水位、枯水位 打造多层次立体的景观效果 平时低台亲水,洪水期高台防洪,适用于河流与周边用地高差较大、滨水腹地较宽的区域,设计要素,② 绿地和广场,城市滨水活动的主要载体 将人们带入水边,增强人与水的互动性 体现水体的开放性,01.滨水广场和绿地配比适当,绿地面积过大,易造成活动空间不足、空间过于封闭 广场过大或过多会使人产生孤立感,场地过于空旷,滨水绿地和广场的布局,02.广场和绿地穿插布置,避免某一元素重复性所带来的乏味感,绿地,步道,广场,,设计要素,② 绿地和广场,以草地为主,形成开敞的空间,与水面呼应,是观水和休憩的好场所,01.开放式大型绿地,以乔灌木为主,层次丰富,空间封闭,作为建筑和水面的背景,遮蔽外围的视线,02.密集型景观绿带,以乔木、灌木和地被植物为主,搭配小径,共同创造优美的通行空间,03.通过式绿地,滨水绿地的形式(依据空间的开敞程度、植物的层次和种类),设计要素,② 绿地和广场,滨水广场的形式(依据游憩需求、交通联系、视线通廊),01. 面向水体广场,02.跨水型广场,03.引水型广场,04.伸入水面广场,沿水面布置,面向水体,跨水体布置,适用于小尺度水面,内凹形,将水体引入人的活动区域,增加亲水性,广场伸入水面,扩大人的活动区域,增加亲水性,设计要素,③ 滨水建筑,建筑退让,建筑布局 | 景观视廊 | 天际轮廓线,根据不同水体尺度后退 满足滨水开敞空间、绿化、滨水活动组织的用地要求 与滨水区内建筑高度相协调,即DH,滨水建筑界面,总体上表现连续感 在重要的视廊区间应断开,防止形成一排封闭感很强的墙 建筑临水面不应大于水体长度的70%,建筑密度,水域空间的建筑群体布局不宜过于密集,保证滨水景观的通透性和层次性 建筑密度以25%一35%间为宜 “前疏后密、疏密有致”,,,设计要素,③ 滨水建筑,靠近水域的建筑不阻挡内部建筑朝向水域的视线,预留视觉廊道 通向水域空间,,建筑布局,形体设计,建筑高度从临水处向陆域方面逐渐增大 建筑形体向水体跌落,,建筑布局 | 景观视廊 | 天际轮廓线,,,设计要素,③ 滨水建筑,天际轮廓线:,天际线层次,纵深方向建筑和景观层叠的结果,第1轮廓线,第2轮廓线,第3轮廓线,前景天际线,中景天际线,背景天际线,临水建筑 + 周边景观环境,近水高层建筑 + 周边景观环境,滨水天际线的主体,决定了其总体走势,形成了天际线的主旋律,远处山体 + 天空,丰富滨水天际线的层次和韵律,建筑布局 | 景观视廊 | 天际轮廓线,,,注重与水体的呼应,使行人感到亲切,设计要素,③ 滨水建筑,建筑布局 | 景观视廊 | 天际轮廓线,,,保护山脊线景观,建筑与山形保持对比、呼应、相互烘托,山峰处:建筑高度低,衬托山峰的高耸 山谷处:建筑高度高,突破山脊更生动,一般建议:将建筑平均高度控制在山脊线高度的1/3~1/2 香港《都会计划》提出:设立一个20%~30%山景不受建筑物遮挡的地带,设计要素,③ 滨水建筑,建筑布局 | 景观视廊 | 天际轮廓线,,,低层、多层建筑 建构筑物强调适宜的尺度 避免建设大体量建筑给人造成压迫感,控制建筑高度,前景天际线,滨水由近至远建筑高度梯度上升,标志性建构筑物,,关键节点,高层和超高层建筑,高度不高,造型独特的建筑或建筑群,中景天际线,高层建筑,设计要素,④ 交通,道路系统:外部+内部,保持滨水区可达性,与外部交通连接顺畅,1,人车分流,保持内部贯通性,内部构建连续慢行系统,2,出入口:将外围人流转换到滨水区内部的主要接口,可通过道路、广场、绿地等形式 道路等级:离水岸较远的道路等级高,保障通过性交通的快速和通畅;邻水岸道路等级低,降低对步行系统的影响 停车:外围停车场+地面停车+地下停车场,以步行和自行车等慢行方式为主,将机动车隔离在外围 流线通畅,步行系统与休憩空间、亲水空间和景观节点等联系 滨水游步道:最能体现步行氛围,分为直线和曲线两种,滨水空间吸引大量人流和车流 交通状况复杂而混乱,,交通立体化,,道路:高架、隧道,停车:地下停车场、立体停车楼,设计原则,|,3,3,设计原则,① 地域性,地域特征的延续,对城市肌理的继承和延续 建立滨水绿地、滨水街区与城市结构的联系 滨水区形态、结构与城市整体契合,历史文化的延续,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改造利用 城市设计融入地方特色历史文化元素及符号 历史景观符号表现:亲水平台、铺地、灯具、雕塑等,景观内容的延续,尊重场地现状,维护滨水原始自然状态 尊重原有的地域内涵 保持原地域的场所精神和地域的历史延续性,设计原则,② 生态性,滨水绿化体系,乔木、 灌木、 草坪以及地被植物进行搭配组合 大面积的低矮绿地:保证空气流通; 高大乔木:为人们步行和活动提供足够的遮阴面积 利用垂直绿化代替生硬驳岸,尊重、依从自然,系统调好人工与自然的关系 最大限度保持自然生态,设计原则,③ 多样性,用地功能多样性,城市滨水区按其土地使用功能一般可分为滨水商务区、滨水商业区、滨水居住区、滨水休闲区等,空间形式多样性,适用对象广泛性,用地形态应力求开放化 、 公共化, 实现滨水岸线的共享性 鼓励布置旅游 、 商业 、 休憩和文体等公共设施, 尽量不布置封闭的工业项目, 以利于对广大市民开放,开敞、 闭合、 动静、 内外等不同类型 将各类空间布局形式进行综合应用, 使空间有大有小、 有明有暗、 有开有闭、 有内外、 有纵深、 有过渡 形成一个有节奏、 有变化而又统一的空间体系,设计原则,④ 亲水性,01.滨水建筑,设置大面积玻璃幕墙,保持建筑室内公共空间与水域的视觉联系 滨水景观建筑的底层架空和局部透空设计,能够形成半公共空间,并使滨水建筑成为滨水景观中的视觉焦点,身体接近,02.水体引入,人工开挖河道将水体引入滨水岸域 设置亲水平台,伸入水面,01.滨水建筑建筑,严格控制建筑与水体边缘的距离,建筑不阻挡水体 水边设连续的散步道和绿化林带, 使行人接近水体,视觉延续,02.视觉通廊,建筑高度分区控制,建筑布局和形体设计预留视觉廊道通向水域空间,玻璃幕墙,人工引水,案例分析,|,4,4,案例分析,① 深圳前海地区概念规划,设计理念:生物膜、城市触须,与水体的接触面最大化 增加交换的物质与信息量,规划平面图,设计理念示意,案例分析,① 深圳前海地区概念规划,设计理念:城市触须,现状,规划鸟瞰图,案例分析,② 遂宁河东新区滨江景观带规划,改造理念:舞动,改造前: 原农耕破坏的河滩土地 混凝土渠化的防洪堤岸 大尺度荒地,城市化进程中创伤了自然环境和生态,改造后: 生态湿地、动植物栖息地 运用流动的线条与聚集的小圆点所产生的韵律,创造出建筑、景观、自然协调统一、具有极强艺术感染力的景观体验场所,案例分析,② 遂宁河东新区滨江景观带规划,以优美江岸线为链 一条灵动的飘带,运动休闲区,生态体验区,时尚商业区,绿色主题区,案例分析,③ 金华燕尾洲公园,设计特色:防汛梯田景观堤,金华燕尾洲公园位于浙江省金华市金华江、义乌江与武义江三江交汇处。

规划总平面,金华市年降雨量丰沛,需要防洪设施硬质驳岸,农田,,,具有不同安全级别的 可淹没的防汛堤,案例分析,③ 金华燕尾洲公园,设计特色:防汛梯田景观堤,形式采用梯田式,并在台地上开辟农业种植引入先进的种植理念,使防洪堤在起防洪作用的同时还能将自然田园风光带入繁忙的城市景观 堤岸的设计结合滨水平台,使市民可以拥有不同的亲水体验,丰富了防洪堤的景观效果规划总平面,案例分析,③ 金华燕尾洲公园,竖向分析图,原场地地势较为低平,缺少变化,经过设计以后使整个场地形成了一些高低起伏的变化,丰富了场地的层次,也在功能上更加合理台地区:共分四阶+最上层堤顶 最外围:高程36m,20年一遇洪水水位 二阶:37m 三阶:38m 四阶:39m 堤顶:40m,50年一遇洪水位,案例分析,洪水淹没时的景观,与洪水为友,洪水退去后的景观,③ 金华燕尾洲公园,,THANKS,,,,。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